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9 18:22
- 提问者网友:鼻尖触碰
- 2021-03-19 10:00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03-19 10:55
在讨论如何把脉并突破课堂重难点之前,我们首先要明了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如果堂课的重点与难点也难以把握,那么何来的突破?顾名思义重点是指关键性的知识,学生理解了这个关键性的知识其它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而难点主要是指教材中那些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认为比较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材中的一些重点很可能也是难点但并非所有的重点都是教材的难点,所以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
我们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能很好的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那么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更高,教学的目标也更加明确,更具有针对性。所以说把握重难点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呢?我们不妨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情。
在课堂教学之前,必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节课要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教学方式?然后再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大致情况,如学习能力,操作能力。从中分析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那些困难?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
二、确定主题,把握重点。
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技能目标基本是固定的,但教学主题却是可变的。我们在确定或选择教学主题时,要把握其中的教学重点,抓住这个关键性的知识点,围绕主题进行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完成主题任务,在任务中去体验和操作关键性的知识点,即教学重点。
三、以旧引新,突破难点。
任何新知识新操作技术的学习,都是基于原有知识结构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特别是对一些难点部分,要做到有层次感,可将其分解成若干分小活动,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引导,步步为营,逐步提升,从而帮助学生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构建新知的目的。
四、板书设计,理清思路。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水平是有差异的,所以上述方法不解决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其它工具,如板书设计。如我们选择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理清教学思路,把握教学内容。
五、强化感知,巩固练习。
当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操作之后,我们必需要及时巩固,训练操作,强化感知。这一步在我们信息技术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许多学校每周只有一节课电脑课,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能在当天或隔天就能进行巩固性操作的。因此在课前进行简单的回家作业调查应该成为惯例。
当然课堂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教学关键还在于其内涵,而不在于其形式,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教学重难点的含义和特点,才能科学地研究、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我们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能很好的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那么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更高,教学的目标也更加明确,更具有针对性。所以说把握重难点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呢?我们不妨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情。
在课堂教学之前,必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节课要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教学方式?然后再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大致情况,如学习能力,操作能力。从中分析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那些困难?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
二、确定主题,把握重点。
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技能目标基本是固定的,但教学主题却是可变的。我们在确定或选择教学主题时,要把握其中的教学重点,抓住这个关键性的知识点,围绕主题进行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完成主题任务,在任务中去体验和操作关键性的知识点,即教学重点。
三、以旧引新,突破难点。
任何新知识新操作技术的学习,都是基于原有知识结构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特别是对一些难点部分,要做到有层次感,可将其分解成若干分小活动,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引导,步步为营,逐步提升,从而帮助学生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构建新知的目的。
四、板书设计,理清思路。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水平是有差异的,所以上述方法不解决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其它工具,如板书设计。如我们选择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理清教学思路,把握教学内容。
五、强化感知,巩固练习。
当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操作之后,我们必需要及时巩固,训练操作,强化感知。这一步在我们信息技术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许多学校每周只有一节课电脑课,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能在当天或隔天就能进行巩固性操作的。因此在课前进行简单的回家作业调查应该成为惯例。
当然课堂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教学关键还在于其内涵,而不在于其形式,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教学重难点的含义和特点,才能科学地研究、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夜风逐马
- 2021-03-19 12:17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每一堂课中都有自己的重难点需要去突破,去解决,其中有不少地方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能很好的完成,但也有不少地方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有效地完成,这就需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
现行的小学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概念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些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此时,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就能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例如,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物体不同的形状,一般情况下,我们一次最多能看到一个物体的三个面,那么,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我们分别看到的是“小药箱”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呢?这时可用多媒体演示,从看到“小药箱”的两面、三面到最后只看到“小药箱”的一面,为什么只看到了“小药箱”的一面呢?通过学生的推理、分析得出,当我们正对某一面,并且视线与这一面保持在互相垂直的状态下,我们就只看到了“小药箱”的一面。总结出这个以后,我们再去实际观察物体,才能正确对待地得出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各是什么形状。
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时,怎样理解,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直接无限延伸,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呢?在教学时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先展示射线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怎么看也看不到尽头的动画。然后让学生闭眼想象它穿过教室,越过田野,就这样无限地延伸下去的情景,初步感受到无限是怎么回事。
《圆的面积》一课,可谓是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渗透极限思想的又一经典课例了,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或推导过程,用动画形象动的展示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分,然后把两部分交错拼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看到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再通过动画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照上述方法平均分割成两大部分进行了拼组,看看它们是否更接近一个长方形呢?再想一想,如果这样平均分成128份、256份……呢?再割成相等的两部分进行拼组呢?让学生想像,理解到可以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正确理解圆面积的计算方式及推导过程。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手段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能有效的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