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31 03:22
- 提问者网友:雾里闻花香
- 2021-03-30 04:46
水浒传中“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暂无最佳答案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由着我着迷
- 2021-03-30 07:00
意思就是早晨7点左右起床,下午5点左右便住店休息。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每日计时,我国传统的方法是采用地支分时。古人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称为大时。十二个时辰通常以地支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除用地支外,还创立了一套名词,特指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迭、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所以,夜半即半夜,即子时,子夜。这种表示法直至今天,在我国仍然流行,而其起源却又很久远。比如农民判断日期常说:“十七十八,人定月发”。这在历史文献中,用得也更多。《左传·哀》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迭,为稷”。甚至还可上溯,《易·离》说:“日昃之离,何可久也”。日昃,也作日侧,日仄,即日迭。中国每日记时,也从夜半,即子时,开始,但与目前国际通用计时从半夜零点开始不同,我们说的子时是11:00--1:00。这样依次下推,丑时便是1:00--3:00,等等。我国古时以铜壶滴水的方法计时,这种计时器叫漏壶或刻漏,简称漏。漏壶上有100个刻度,表示一昼 夜的时间 。明朝时期,西方钟表传入我国,测出刻漏一度等于14分40秒。从清朝开始,人们便将一刻钟定为15分钟,这恰好等于英文的一个“quarter”。中国古时滴水计时,报时用“时牌”,有时候,“时”又称“牌”,所以用地支表示时间时,如“辰时”,“申时”,也常说“辰牌”,”申牌”等。《水浒》一段说:“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辰牌即辰时,相当于上午七点至九点,申时相当于下午三点至五点。更也是古人的计时法,但仅计夜时。一夜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谓之五更,也叫五夜、五鼓。《颜氏家训·书证》说:“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时与干支等计时对照如下:
一更:戊时,黄昏,晚7点——9点
二更:亥时,人定,晚9点——11点
三更:子时,夜半,晚11点——凌晨1点
四更:丑时,鸡鸣,晨3点——5点
五更:寅时,平旦,晨5点——7点
夜间报时仍以刻漏为准,所以称刻漏为更漏。唐许浑《丁卯集》上《韶卅驿楼宴罢》诗云:“主人不醉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点也是古代计时法。宋程大昌《衍繁露》曰:“点者,则以下漏滴水为名,每一更分为五点也。”按西洋钟表计,每点为24分钟。古时报更敲钟鼓,报点时击打点。这晨钟暮鼓,在古代寺院的丛林生活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元代《敕修百丈清规》:“大钟,丛林号资始也。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味”。(《古代寺院生活探秘》)其实早在唐代,寺院钟鼓已很著名,张继诗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早已成为千年传诵的名句。鼓、钟、点都是古代乐器。鼓自不必说,钟在周代制礼作乐时,已是其中的主要乐器,编钟的基本音调乃以大小不同的乐钟组成。点也为古乐器名,铜制,中间隆起,边穿两孔系绳,悬而击之。(见《清会典事例》五二九《乐部·乐器》)。我国民间报更,还专建有高大建筑,称作钟楼,鼓楼或谯楼。报时工具也有种种,如打板,打梆,打锣等等。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每日计时,我国传统的方法是采用地支分时。古人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称为大时。十二个时辰通常以地支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除用地支外,还创立了一套名词,特指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迭、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所以,夜半即半夜,即子时,子夜。这种表示法直至今天,在我国仍然流行,而其起源却又很久远。比如农民判断日期常说:“十七十八,人定月发”。这在历史文献中,用得也更多。《左传·哀》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迭,为稷”。甚至还可上溯,《易·离》说:“日昃之离,何可久也”。日昃,也作日侧,日仄,即日迭。中国每日记时,也从夜半,即子时,开始,但与目前国际通用计时从半夜零点开始不同,我们说的子时是11:00--1:00。这样依次下推,丑时便是1:00--3:00,等等。我国古时以铜壶滴水的方法计时,这种计时器叫漏壶或刻漏,简称漏。漏壶上有100个刻度,表示一昼 夜的时间 。明朝时期,西方钟表传入我国,测出刻漏一度等于14分40秒。从清朝开始,人们便将一刻钟定为15分钟,这恰好等于英文的一个“quarter”。中国古时滴水计时,报时用“时牌”,有时候,“时”又称“牌”,所以用地支表示时间时,如“辰时”,“申时”,也常说“辰牌”,”申牌”等。《水浒》一段说:“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辰牌即辰时,相当于上午七点至九点,申时相当于下午三点至五点。更也是古人的计时法,但仅计夜时。一夜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谓之五更,也叫五夜、五鼓。《颜氏家训·书证》说:“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时与干支等计时对照如下:
一更:戊时,黄昏,晚7点——9点
二更:亥时,人定,晚9点——11点
三更:子时,夜半,晚11点——凌晨1点
四更:丑时,鸡鸣,晨3点——5点
五更:寅时,平旦,晨5点——7点
夜间报时仍以刻漏为准,所以称刻漏为更漏。唐许浑《丁卯集》上《韶卅驿楼宴罢》诗云:“主人不醉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点也是古代计时法。宋程大昌《衍繁露》曰:“点者,则以下漏滴水为名,每一更分为五点也。”按西洋钟表计,每点为24分钟。古时报更敲钟鼓,报点时击打点。这晨钟暮鼓,在古代寺院的丛林生活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元代《敕修百丈清规》:“大钟,丛林号资始也。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味”。(《古代寺院生活探秘》)其实早在唐代,寺院钟鼓已很著名,张继诗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早已成为千年传诵的名句。鼓、钟、点都是古代乐器。鼓自不必说,钟在周代制礼作乐时,已是其中的主要乐器,编钟的基本音调乃以大小不同的乐钟组成。点也为古乐器名,铜制,中间隆起,边穿两孔系绳,悬而击之。(见《清会典事例》五二九《乐部·乐器》)。我国民间报更,还专建有高大建筑,称作钟楼,鼓楼或谯楼。报时工具也有种种,如打板,打梆,打锣等等。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