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的地质构造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4 04:37
- 提问者网友:风月客
- 2021-03-03 08:24
三清山的地质构造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叶十三刺
- 2021-03-03 09:42
三清山区域地层自元古宙至第四纪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包括有中新元古界的张村群、河上镇群、南华系、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等。
中新元古界的张村群,分布于三清山北部地带,为洋盆岛弧型蛇绿混杂岩,岩石组合有浅变质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火山凝灰质-泥砂质浊流沉积,混杂大量蛇绿岩块体。新元古界主要分别于三清山的北部地区,其下部为河上镇群,以浅变质的砂岩、板岩为主夹裂谷型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流纹岩),不整合于张村群之上;中部为南华系海相碎屑岩、冰碛泥砾岩夹灰岩;上部为震旦系硅质岩、碳酸盐岩。
古生界主要分布于三清山山体周围及周边地区,寒武系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泥、硅质页岩,底部为黑色页岩;奥陶系以页岩为主夹瘤状灰岩,产丰富的笔石动物化石;志留系为泥砂质碎屑岩;泥盆系为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质页岩,往往不整合于前泥盆系之上;石炭系与二叠系为碳酸盐岩。中生界以侏罗系和白垩系为主。
三叠系局部分布,中下部为碳酸盐岩与页岩、上部为含煤碎屑岩且往往不整合于早期地层之上;侏罗系出露于三清山外围的中生代盆地的边缘地带,下部为浅色砂岩、中部为杂色砂页岩并产有硅化木化石、上部为陆相火山杂岩;白垩系分布于三清山外围的中生代陆相盆地内,以红色及杂色碎屑岩系为主,下部为陆相火山碎屑岩,上部产有恐龙蛋及恐龙骨骼化石。
新生界仅发育第四系,且分布局限,主要分布于沟谷凹地和平地,以冲洪积粘土、亚粘土、砂砾石层或碎石粘土层为主 。 分布于三清山的北西、北东部,为由南华系—志留系沉积盖层组成的北东向侏罗山式褶皱。在区域上本期褶皱常被侏罗纪以来的地层不整合覆盖,故推断其应为印支期褶皱。主要有:
(1)黄土岭复式背斜:位于三清山北西部的黄土岭一带,属于区域上的黄土岭—开化复式背斜的一部份,其轴线走向北东,褶皱向北东倾伏、向南西撒开,区内延长约15km。轴面近直立,两翼产状比较紊乱,北西翼产状较陡,为300~350°∠30~75°,南东翼产状较缓,为120~150°∠30~60°。核部地层为南华纪地层,翼部地层由震旦纪—奥陶纪地层组成。南翼出露较广泛,常形成一些次级背向斜构造。
(2)华眉山向斜:分布于三清山的北东部,其轴线走向北东—南西向,其南西端起于怀玉山岩体旁侧,北东端经源头向区域上延伸,轴线走向67°,北西翼略陡,倾角40°~60°,南东翼较缓,倾角30°~50°。核部地层为早奥陶世印渚埠组,翼部由晚寒武世地层组成 。 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断裂方向主要为北东向,其次为北北东向、北西向,从形成时间上来看,北东向断裂最早形成,其次为北北东向,而北西向断裂带最晚形成。主要断裂构造有正断层、逆断层等。主要断层为枫林—紫湖镇断裂带、小坑—芭蕉坞断层、芭蕉坞—下西坑断层,它们均以正断层性质为,形成断层谷并把三清山主体部分切割成了一个“三角形断块山”。
(1)枫林—紫湖镇花岗岩断层:位于三清山东南部,由数条呈北东50°~60°延伸断层所组成,倾向南东,倾角60°。北西盘上升,南东盘下降。沿断层见有早期剪切活动形成的劈理化带、片理化带和后期活动形成的断层角砾岩带,宽10~40m,为一多期活动断裂,沿断层为沟谷水系。如线状冲沟、“膝”状延伸的水系等。
(2)鹅公岭—下西坑花岗岩断层:位于三清山东—北东部,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65°~70°,其南西盘上升,北东盘下降。断层面发育片理化花岗岩、构造角砾岩,岩石强烈硅化,矿物重结晶,见石英晶簇和玛瑙。沿断层形成断层谷地貌,在其南东段还断断续续可见硅化带形成的断层崖。
(3)小坑—芭蕉坞花岗岩断层:位于三清山北西部,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70°,切断了北东向断层,其南东东盘上升,北西西盘下降。顺断层发育构造角砾岩、硅化岩、碎裂岩。沿主断层走向形成断层谷地貌 。 三清山地区岩浆岩活动较频繁,岩浆岩分布较广泛,其岩浆岩主要为超酸性侵入岩,即燕山晚期形成的三清山花岗岩体(属怀玉山岩体的一部分),构成了三清山的主体。三清山花岗岩体位于三清山山体的中心部位,其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状,在山体内出露面积约98km2。花岗岩侵入于黄土岭复式背斜南翼的南华纪—奥陶纪地层中,呈岩基、岩株状产出,侵入接触界线不规则,呈波状、港湾状或枝叉状,接触面产状倾向围岩。内接触带见1~3cm宽的致密坚硬的细晶冷凝边,岩体中残留顶盖常见,为浅剥蚀程度。外接触带具较强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宽500~2000余米的热接触变质晕。岩体内原生流动构造不发育,继承性脉岩发育,主要有花岗细晶岩、伟晶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及辉长辉绿岩脉等。岩体内常见较多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暗色矿物相对富集闪长质包体。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硅化及绿泥石化等。岩体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
三清山花岗岩体内,常见有较多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暗色矿物相对富集的闪长质包体。花岗杂岩体明显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但岩体的侵入接触界线不规则,岩体中残留顶盖发育,外接触热变质带出露宽度较大,原生流动构造不明显,岩石的氧化系数平均为0.47。花岗岩基中的主体侵入期岩体分为三个相带,边缘相为细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过渡相为中粒至中粗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中心相仅见于沟谷中为粗粒似斑钾长花岗岩,且围岩残留顶盖较多,说明岩体剥蚀程度浅。花岗岩的侵位深度估算为4000~4500m。 岩性岩相 三清山花岗岩的主期侵入体可划分为三个相带,即:
边缘相:岩性为细粒(微细粒—含斑)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
过渡相:岩性为中细粒斑状黑云钾长花岗岩;
内部相:岩性为中粗粒斑状黑云钾长花岗岩。
三个相带在平面上并未构成同心环状形态,尤其是内部相成不规则状分布,这是由于岩浆上侵过程中区内构造应力场变化较大、岩浆冷凝结晶的环境较动荡,加上地壳上升后,地形切割程度和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造成的。 花岗岩体内部构造 在三清山花岗岩体的内部,主要发育两组方向的垂直节理,其一为北东—北北东走向、其二为北西走向,二者构成棋盘格式的组合方式。这些节理裂隙构造均具张—剪性特征,密度稀,强度大,延伸长,切割深,呈带状产出,是三清山花岗岩成景的主控改造。另外区内还发育一组近水平节理,它们共同组成的裂隙网络,经冲刷剥蚀风化作用,形成各种造型独特的景观。节理的构造形迹在大多数的峰林景观中均可见及。前者自南西往北东,整体走向具有由收敛至撒开的趋势,在宏观上形成似帚状产出,发育规模较大,在空间上往往呈带状展布,是控制西部峰墙(西海重墙、九天长城等)和南部峡谷(福寿门、一线天等)的主要构造。后者总体走向北西向,往南东部略转向近南北,其规模自北往南逐渐加大,且呈带状产出,是控制中部峰柱、南东部峰墙及部分峡谷的主要构造。另外花岗岩中还发育一组近水平节理,是造型石景的主控构造,即峰墙、峰柱等景观经水平节理切割和风化剥蚀冲刷作用,形成各种造型独特的景观 。
中新元古界的张村群,分布于三清山北部地带,为洋盆岛弧型蛇绿混杂岩,岩石组合有浅变质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火山凝灰质-泥砂质浊流沉积,混杂大量蛇绿岩块体。新元古界主要分别于三清山的北部地区,其下部为河上镇群,以浅变质的砂岩、板岩为主夹裂谷型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流纹岩),不整合于张村群之上;中部为南华系海相碎屑岩、冰碛泥砾岩夹灰岩;上部为震旦系硅质岩、碳酸盐岩。
古生界主要分布于三清山山体周围及周边地区,寒武系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泥、硅质页岩,底部为黑色页岩;奥陶系以页岩为主夹瘤状灰岩,产丰富的笔石动物化石;志留系为泥砂质碎屑岩;泥盆系为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质页岩,往往不整合于前泥盆系之上;石炭系与二叠系为碳酸盐岩。中生界以侏罗系和白垩系为主。
三叠系局部分布,中下部为碳酸盐岩与页岩、上部为含煤碎屑岩且往往不整合于早期地层之上;侏罗系出露于三清山外围的中生代盆地的边缘地带,下部为浅色砂岩、中部为杂色砂页岩并产有硅化木化石、上部为陆相火山杂岩;白垩系分布于三清山外围的中生代陆相盆地内,以红色及杂色碎屑岩系为主,下部为陆相火山碎屑岩,上部产有恐龙蛋及恐龙骨骼化石。
新生界仅发育第四系,且分布局限,主要分布于沟谷凹地和平地,以冲洪积粘土、亚粘土、砂砾石层或碎石粘土层为主 。 分布于三清山的北西、北东部,为由南华系—志留系沉积盖层组成的北东向侏罗山式褶皱。在区域上本期褶皱常被侏罗纪以来的地层不整合覆盖,故推断其应为印支期褶皱。主要有:
(1)黄土岭复式背斜:位于三清山北西部的黄土岭一带,属于区域上的黄土岭—开化复式背斜的一部份,其轴线走向北东,褶皱向北东倾伏、向南西撒开,区内延长约15km。轴面近直立,两翼产状比较紊乱,北西翼产状较陡,为300~350°∠30~75°,南东翼产状较缓,为120~150°∠30~60°。核部地层为南华纪地层,翼部地层由震旦纪—奥陶纪地层组成。南翼出露较广泛,常形成一些次级背向斜构造。
(2)华眉山向斜:分布于三清山的北东部,其轴线走向北东—南西向,其南西端起于怀玉山岩体旁侧,北东端经源头向区域上延伸,轴线走向67°,北西翼略陡,倾角40°~60°,南东翼较缓,倾角30°~50°。核部地层为早奥陶世印渚埠组,翼部由晚寒武世地层组成 。 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断裂方向主要为北东向,其次为北北东向、北西向,从形成时间上来看,北东向断裂最早形成,其次为北北东向,而北西向断裂带最晚形成。主要断裂构造有正断层、逆断层等。主要断层为枫林—紫湖镇断裂带、小坑—芭蕉坞断层、芭蕉坞—下西坑断层,它们均以正断层性质为,形成断层谷并把三清山主体部分切割成了一个“三角形断块山”。
(1)枫林—紫湖镇花岗岩断层:位于三清山东南部,由数条呈北东50°~60°延伸断层所组成,倾向南东,倾角60°。北西盘上升,南东盘下降。沿断层见有早期剪切活动形成的劈理化带、片理化带和后期活动形成的断层角砾岩带,宽10~40m,为一多期活动断裂,沿断层为沟谷水系。如线状冲沟、“膝”状延伸的水系等。
(2)鹅公岭—下西坑花岗岩断层:位于三清山东—北东部,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65°~70°,其南西盘上升,北东盘下降。断层面发育片理化花岗岩、构造角砾岩,岩石强烈硅化,矿物重结晶,见石英晶簇和玛瑙。沿断层形成断层谷地貌,在其南东段还断断续续可见硅化带形成的断层崖。
(3)小坑—芭蕉坞花岗岩断层:位于三清山北西部,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70°,切断了北东向断层,其南东东盘上升,北西西盘下降。顺断层发育构造角砾岩、硅化岩、碎裂岩。沿主断层走向形成断层谷地貌 。 三清山地区岩浆岩活动较频繁,岩浆岩分布较广泛,其岩浆岩主要为超酸性侵入岩,即燕山晚期形成的三清山花岗岩体(属怀玉山岩体的一部分),构成了三清山的主体。三清山花岗岩体位于三清山山体的中心部位,其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状,在山体内出露面积约98km2。花岗岩侵入于黄土岭复式背斜南翼的南华纪—奥陶纪地层中,呈岩基、岩株状产出,侵入接触界线不规则,呈波状、港湾状或枝叉状,接触面产状倾向围岩。内接触带见1~3cm宽的致密坚硬的细晶冷凝边,岩体中残留顶盖常见,为浅剥蚀程度。外接触带具较强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宽500~2000余米的热接触变质晕。岩体内原生流动构造不发育,继承性脉岩发育,主要有花岗细晶岩、伟晶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及辉长辉绿岩脉等。岩体内常见较多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暗色矿物相对富集闪长质包体。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硅化及绿泥石化等。岩体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
三清山花岗岩体内,常见有较多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暗色矿物相对富集的闪长质包体。花岗杂岩体明显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但岩体的侵入接触界线不规则,岩体中残留顶盖发育,外接触热变质带出露宽度较大,原生流动构造不明显,岩石的氧化系数平均为0.47。花岗岩基中的主体侵入期岩体分为三个相带,边缘相为细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过渡相为中粒至中粗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中心相仅见于沟谷中为粗粒似斑钾长花岗岩,且围岩残留顶盖较多,说明岩体剥蚀程度浅。花岗岩的侵位深度估算为4000~4500m。 岩性岩相 三清山花岗岩的主期侵入体可划分为三个相带,即:
边缘相:岩性为细粒(微细粒—含斑)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
过渡相:岩性为中细粒斑状黑云钾长花岗岩;
内部相:岩性为中粗粒斑状黑云钾长花岗岩。
三个相带在平面上并未构成同心环状形态,尤其是内部相成不规则状分布,这是由于岩浆上侵过程中区内构造应力场变化较大、岩浆冷凝结晶的环境较动荡,加上地壳上升后,地形切割程度和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造成的。 花岗岩体内部构造 在三清山花岗岩体的内部,主要发育两组方向的垂直节理,其一为北东—北北东走向、其二为北西走向,二者构成棋盘格式的组合方式。这些节理裂隙构造均具张—剪性特征,密度稀,强度大,延伸长,切割深,呈带状产出,是三清山花岗岩成景的主控改造。另外区内还发育一组近水平节理,它们共同组成的裂隙网络,经冲刷剥蚀风化作用,形成各种造型独特的景观。节理的构造形迹在大多数的峰林景观中均可见及。前者自南西往北东,整体走向具有由收敛至撒开的趋势,在宏观上形成似帚状产出,发育规模较大,在空间上往往呈带状展布,是控制西部峰墙(西海重墙、九天长城等)和南部峡谷(福寿门、一线天等)的主要构造。后者总体走向北西向,往南东部略转向近南北,其规模自北往南逐渐加大,且呈带状产出,是控制中部峰柱、南东部峰墙及部分峡谷的主要构造。另外花岗岩中还发育一组近水平节理,是造型石景的主控构造,即峰墙、峰柱等景观经水平节理切割和风化剥蚀冲刷作用,形成各种造型独特的景观 。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