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于是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4 00:13
- 提问者网友:战魂
- 2021-02-03 01:21
古文于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煞尾
- 2021-02-03 01:37
问题一:"同"在古文中有什么意思 齐也。
【书?舜典】同律度量衡。【诗?小雅】我马旣同。
又聚也。【诗?小雅】兽之所同。【传】同犹聚也。
又和也。【礼?礼运】是谓大同。【注】犹和也,平也。
又【周礼?春官?大司乐】六律六同。【注】六律合阳声者,六同合阴声者。
又【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注】律以竹,同以铜。言助阳宣气,与之同也。
又【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见曰会,殷见曰同。【诗?小雅】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又【周礼?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注】司马法曰:十成为终,十终为同,同方百里。【疏】谓之为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闻同,故名百里为同也。
又爵名。【书?顾命】上宗奉同瑁。【注】同,爵。瑁,圭也。
又州名。【广韵】汉冯翊地有九龙泉,泉有九源,同为一流,因以名之。【韵会】后魏以沣水攸同名州。
又【正韵】通也。【庄子?在宥篇】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注】吕吉甫曰:空同之上,无物而大通之处也。
又姓。【正字通】唐有同谷。
又【卢仝诗】仝不仝,异不异,是谓大仝而小异。
又通作童。【列子?黄帝篇】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又【释文】徒贡切,音洞。与詷同。【礼?祭统】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注】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单作同字,是齐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则言旁作同。汉魏之时,字义如此,今则总为一字。
又叶徒黄切,音唐。【??琳?答客难】六合咸熙,九州岛来同。倒载干戈,放马华阳。①字作北下??。问题二:古文中其是什么意思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问题三:“是”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是 shì
〈名〉
(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姓
◎ 是 shì
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灏亮
〈代〉
(1)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2)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形〉
(1)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的场所);
(5)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 是 shì
〈动〉
(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8)又如:他不是学生
(9)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尝试。用同“......余下全文>>问题四:古文易是什么意思 易
I yì
1.交换。
《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唐韩愈《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
清叶廷琯《吹网录?史载之方题跋》:“余出白金三十两易得,重加装潢。”
续范亭《绝命诗》:“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
2.替代。
《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後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汉书?赵尧传》:“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孰视尧曰:‘无以易尧。’遂拜尧为御史大夫。”
颜师古注:“易,代也。”
章炳麟《致段祺瑞书》:“北都政变,以暴易暴者数矣!”
3.改变,更改。
《书?盤庚中》:“今予告汝不易。”
孔颖达疏:“郑玄云:我所以告汝者不变易。”
汉班固《答宾戏》:“风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清陈梦雷《西郊杂咏》之五:“贞心耐寒岁,造化不能易。”
闻捷《海燕》:“海军大校沉思片刻,便提起毛笔,蘸饱墨,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并且易了地名,把全部人名勾去。”
4.蔓延;传播。
《书?盤庚中》:“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孙星衍疏:“医书有阴易阳易,言病相延染。”
曾运乾正读:“易,延易也。”
《东观汉记?杜林传》:“绝其本根,勿使能殖,畏其易也。”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绪言:“於是路德新教出焉,顷刻而易天下。”
5.失常。
《书?洪范》:“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
孙星衍疏:“易者,《贾子?道术篇》云:缘法循理谓之轨,反轨为易。”
曾运乾正读:“按易,失常也。”
6.指精神失常。
《韩非子?内储说下》:“其妻曰:‘公惑易也。’因浴之以狗矢。”
7.差异,不相同。
《国语?晋语五》:“今阳子之貌济,其言匮,非其实也。若中不济,而外彊之,其卒将复,中以外易矣。”
韦昭注:“易,犹异也。”
三国魏嵇康《难自然好学论》:“夫口之於甘苦,身之於痛痒,感物而动,应事而作,不须学而後能,不待借而後有,此必然之理,吾所不易也。”
8.古代指阴阳变化消长的现象。
《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
韩康伯注:“阴阳转易,以成化生。”
9.卜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凶祸福。
《儒林外史》第十回:“陈和甫道:‘卜易、谈星、看相……晚生都略知道一二。’”
10.书名。古代卜筮之书。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合称三《易》,今仅存《周易》,简称《易》。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记帝王之道。”
11.指占卜之官。
《礼记?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
郑玄注:“易,官名。”
12.弹奏弦乐器指法之一,即中指向外,拨动琴弦。
元熊朋来《瑟谱》卷二:“易,剔,中指向外。”
13.州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
《新唐书?窦建德传》:“王之大将高士兴抗罗艺於易南。”
14.水名。参见“易水”。
15.副词。表示同样。相当於“亦”。
《素问?骨空论》:“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王冰注:“易,......余下全文>>问题五:已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字义
〈动〉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cease;stop]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毕 [finish]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cure]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重病)。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
1.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3. 以前 [before]。如:已先(从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罢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5. 太 [too]——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 [also]——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7. 最终,终归 [finally]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8. 已而,然后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书?舜典】同律度量衡。【诗?小雅】我马旣同。
又聚也。【诗?小雅】兽之所同。【传】同犹聚也。
又和也。【礼?礼运】是谓大同。【注】犹和也,平也。
又【周礼?春官?大司乐】六律六同。【注】六律合阳声者,六同合阴声者。
又【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注】律以竹,同以铜。言助阳宣气,与之同也。
又【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见曰会,殷见曰同。【诗?小雅】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又【周礼?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注】司马法曰:十成为终,十终为同,同方百里。【疏】谓之为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闻同,故名百里为同也。
又爵名。【书?顾命】上宗奉同瑁。【注】同,爵。瑁,圭也。
又州名。【广韵】汉冯翊地有九龙泉,泉有九源,同为一流,因以名之。【韵会】后魏以沣水攸同名州。
又【正韵】通也。【庄子?在宥篇】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注】吕吉甫曰:空同之上,无物而大通之处也。
又姓。【正字通】唐有同谷。
又【卢仝诗】仝不仝,异不异,是谓大仝而小异。
又通作童。【列子?黄帝篇】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又【释文】徒贡切,音洞。与詷同。【礼?祭统】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注】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单作同字,是齐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则言旁作同。汉魏之时,字义如此,今则总为一字。
又叶徒黄切,音唐。【??琳?答客难】六合咸熙,九州岛来同。倒载干戈,放马华阳。①字作北下??。问题二:古文中其是什么意思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问题三:“是”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是 shì
〈名〉
(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姓
◎ 是 shì
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灏亮
〈代〉
(1)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2)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形〉
(1)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的场所);
(5)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 是 shì
〈动〉
(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8)又如:他不是学生
(9)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尝试。用同“......余下全文>>问题四:古文易是什么意思 易
I yì
1.交换。
《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唐韩愈《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
清叶廷琯《吹网录?史载之方题跋》:“余出白金三十两易得,重加装潢。”
续范亭《绝命诗》:“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
2.替代。
《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後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汉书?赵尧传》:“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孰视尧曰:‘无以易尧。’遂拜尧为御史大夫。”
颜师古注:“易,代也。”
章炳麟《致段祺瑞书》:“北都政变,以暴易暴者数矣!”
3.改变,更改。
《书?盤庚中》:“今予告汝不易。”
孔颖达疏:“郑玄云:我所以告汝者不变易。”
汉班固《答宾戏》:“风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清陈梦雷《西郊杂咏》之五:“贞心耐寒岁,造化不能易。”
闻捷《海燕》:“海军大校沉思片刻,便提起毛笔,蘸饱墨,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并且易了地名,把全部人名勾去。”
4.蔓延;传播。
《书?盤庚中》:“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孙星衍疏:“医书有阴易阳易,言病相延染。”
曾运乾正读:“易,延易也。”
《东观汉记?杜林传》:“绝其本根,勿使能殖,畏其易也。”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绪言:“於是路德新教出焉,顷刻而易天下。”
5.失常。
《书?洪范》:“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
孙星衍疏:“易者,《贾子?道术篇》云:缘法循理谓之轨,反轨为易。”
曾运乾正读:“按易,失常也。”
6.指精神失常。
《韩非子?内储说下》:“其妻曰:‘公惑易也。’因浴之以狗矢。”
7.差异,不相同。
《国语?晋语五》:“今阳子之貌济,其言匮,非其实也。若中不济,而外彊之,其卒将复,中以外易矣。”
韦昭注:“易,犹异也。”
三国魏嵇康《难自然好学论》:“夫口之於甘苦,身之於痛痒,感物而动,应事而作,不须学而後能,不待借而後有,此必然之理,吾所不易也。”
8.古代指阴阳变化消长的现象。
《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
韩康伯注:“阴阳转易,以成化生。”
9.卜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凶祸福。
《儒林外史》第十回:“陈和甫道:‘卜易、谈星、看相……晚生都略知道一二。’”
10.书名。古代卜筮之书。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合称三《易》,今仅存《周易》,简称《易》。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记帝王之道。”
11.指占卜之官。
《礼记?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
郑玄注:“易,官名。”
12.弹奏弦乐器指法之一,即中指向外,拨动琴弦。
元熊朋来《瑟谱》卷二:“易,剔,中指向外。”
13.州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
《新唐书?窦建德传》:“王之大将高士兴抗罗艺於易南。”
14.水名。参见“易水”。
15.副词。表示同样。相当於“亦”。
《素问?骨空论》:“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王冰注:“易,......余下全文>>问题五:已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字义
〈动〉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cease;stop]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毕 [finish]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cure]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重病)。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
1.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3. 以前 [before]。如:已先(从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罢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5. 太 [too]——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 [also]——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7. 最终,终归 [finally]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8. 已而,然后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