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5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9 00:39
- 提问者网友:缘字诀
- 2021-01-28 09:17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什么修辞手法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轮獄道
- 2021-01-28 09:24
运用的是对偶修辞手法。对偶:“青山”“出”对“孤帆”“来”。借代:“孤帆”部分代整体,借代“船”。
出自《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全诗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如下: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扩展资料: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天门山
出自《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全诗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如下: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扩展资料: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天门山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1-28 13:01
对偶
- 2楼网友:野慌
- 2021-01-28 12:05
- 3楼网友:第幾種人
- 2021-01-28 11:05
运用的是对偶修辞手法。对偶:“青山”“出”对“孤帆”“来”。借代:“孤帆”部分代整体,借代“船”。
出自《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全诗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如下: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扩展资料: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 4楼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01-28 10:58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用的是对偶修辞手法。
这句话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
原文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白话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对偶简介: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1]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天门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偶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