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已 采桑子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1 14:12
- 提问者网友:雾里闻花香
- 2021-03-21 09:40
冯延已的采桑子与欧阳修的采桑子作比较 并赏析冯延已的采桑子(结合作者情感和景物两方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夜余生
- 2021-03-21 11:18
采桑子
冯延巳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简析】
人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和所爱的人携手共游的时候,即使是一草一木都会激起温馨喜悦的感觉,而一旦与恋人分手,原来赏心悦目的美景反会引惹离恨别愁。 此情此景,何可胜言! 词人就只能形单影只地踽踽独步,努力将自己沉浸在对伊人的追忆和思量之中……
冯延巳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简析】
人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和所爱的人携手共游的时候,即使是一草一木都会激起温馨喜悦的感觉,而一旦与恋人分手,原来赏心悦目的美景反会引惹离恨别愁。 此情此景,何可胜言! 词人就只能形单影只地踽踽独步,努力将自己沉浸在对伊人的追忆和思量之中……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未来江山和你
- 2021-03-21 12:26
冯:正当春花怒放,携手观赏时,失却了“游春侣”!独自寻芳的心情,纵有笙歌,也不免愁肠欲断。眼前蝶戏林间,燕穿帘栊,更使人不堪思量。词中用“各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寂。“绿树青苔半夕阳”韵味无限,耐人寻思。全词情景相渗,构思新颖,风流蕴藉,雅淡自然。体现了冯词的特色。
人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和所爱的人携手共游的时候,即使是一草一木都会激起温馨喜悦的感觉,而一旦与恋人分手,原来赏心悦目的美景反会引惹离恨别愁。 此情此景,何可胜言! 词人就只能形单影只地踽踽独步,努力将自己沉浸在对伊人的追忆和思量之中……
欧: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本词是第四首,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全词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下片写“笙歌散尽”,表现出环境之清幽,“始觉春空”,微传词人的惜春恋春之感。入室垂帘,双燕归来,表现游春之后的闲适自在。以蒙蒙细雨结局,暗应上片的“尽日风”。和风细雨,暗衬心情之平和怡然,景中见情。词中“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对西湖暮春美景的独特发现。“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然而欧阳修特意游览西湖,于暮春败景,歌散人去之处发现了特殊的美感与韵味。本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你是文来初一一班的?我们老师也不知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