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刚开始人们不同意修建铁路后来又同意了呢
- 提问者网友:玫瑰园
- 2021-07-18 00:23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动情书生
- 2021-07-18 01:56
- 1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7-18 04:15
- 2楼网友:怀裏藏嬌
- 2021-07-18 02:59
刘铭传的倡议,其实是李鸿章精心安排的。奏折的起草人,为桐城派大家吴汝纶,和著名清流陈宝琛。《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后来分别被《刘壮肃公文集》、《桐城吴先生日记》和《陈文忠公奏议》三部文集收录,吴汝纶的公子吴?]生还加按语:“此疏先公创稿,今谨编入日记中”。这种情况,学术史上极为罕见。吴汝纶当过李鸿章幕僚,为李捉刀,在当时是常事。陈宝琛如何参与其事,并将奏折收入自己文集,情节尚不清楚。但毫无疑问,对于筹划这件具有深远意义的文件所带来的荣誉,相关人士都很在意。
内阁学士张家骧上奏反对修建铁路,他列举三大弊端:一是清江浦非开放口岸,若铁路造成,商旅辐辏,必较上海、天津更为热闹。洋人觊觎,何以应之?二是铁路沿线遇到田亩、屋庐、坟墓、桥梁,是平毁还是让民众迁徙?火车电掣风驰,必至贻害民间;三是建设铁路会影响招商局海运收入,恐怕从前投资无法取偿。张家骧请朝廷“宸衷立断,将刘铭传请造铁路一节,置之不议,以防流弊而杜莠言。”上谕命李鸿章悉心妥筹具奏。张是光绪帝的师傅,帝师们多与皇帝生父醇亲王关系密切。他的奏折,显然大有来头。
不久,李鸿章按上谕要求,呈递《妥议铁路事宜折》,支持刘铭传主张,对各种怀疑和反对观点进行解释,对张家骧“三大弊端”说进行回击。李的奏折,涉及建路主权保障、公司制运作、专项投融资自行平衡外债等诸多内容,力破陈见,大胆创新,发前人未发之言。这篇文字,由他另一位幕僚薛福成起草。薛福成几年前曾写过《创开中国铁路议》,这十来天,又仔细阅读了马建忠所撰《铁路论》,以作参考,可见李鸿章这次铁路奏议,有雄厚的人才在幕后支持。
李鸿章曾向张佩纶坦承:
铁路一事,鄙人蓄之十年,明知与世龃龉,未敢骤发。刘铭传书问久绝,比应召而出,谓专以此献之朝廷,方服其识力之勇决。倘不乘斯时敷陈事理之必当行,负国负友兼负平生矣。张家骧所驳三大弊,乃粗俗之见。业经详具一疏,剀切上闻,即使阻于廷议,后世必有踵而为之者,勿令笑我辈之拙也。
当时保守力量之强大,超出李鸿章想象。张佩纶密告李:“铁路闻兴献不以为是”,兴献隐指醇亲王。翁同??也在日记中记录醇王找他长谈,翁随后“为醇邸拟复李相(鸿章)信稿,极论铁路一事,凡数百言。”同时,翁自己又给李鸿章单独写信,通报情况。从“拟复”二字,可知李鸿章先前曾给醇亲王写信,显然是做沟通解释工作。
接到醇亲王和翁同??的去信后,李鸿章被迫转向。他复函醇亲王,继续为铁路辩护,但口气变化,说中国必筹造铁路而后能富能强。但今尚非其时,似须俟诸数十年之后。
官场中真正去过欧洲、乘过火车的前驻英副使刘锡鸿,也上奏反对铁路。他说“火车实西洋利器,而断非中国所能仿行”,并详细例举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刘锡鸿与李鸿章的辩论,是中国上层社会对发展现代交通、推广现代企业制度、引进外资、经济发展与民生等国家发展战略问题的论战,对晚清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这场辩论中,反对意见占据了上风。刘锡鸿的奏折,从今天看来,显然是农本经济对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市场经济冲击的哓哓诡辩,但在当年,却提供了反对铁路的有力依据。故刘锡鸿上奏同日,清廷颁发上谕,宣布兴办铁路利少害多,费用巨大,若借洋债,流弊尤多。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这场震动朝野的大讨论,就这样戛然而止了越十年。1891年,薛福成将《妥议铁路事宜折》以《代李伯相议请试办铁路疏》为题,收入自己的文集《庸庵文续编》中,并加注云:当年,刘铭传上疏请开铁路,李鸿章支持其说,都中议论汹汹,有如大敌将至。主持清议的张之洞、张佩纶,虽心知有益,未敢昌言于众,遂作罢论。现在,张之洞总督两广,主张修建卢汉铁路,再过一二十年,又谁知讥铁路畏铁路者,不转而为誉为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