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会灭亡
答案:3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0 21:23
- 提问者网友:愿为果
- 2021-03-19 20:42
为什么唐朝会灭亡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03-19 22:15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
唐玄宗天宝年间,宦官的权力逐渐扩大,如宦官高力士的权利就很大,诸王和公主称其为“阿翁”,驸马称其为“爷”。
一、宦官专权
唐肃宗时,宦官李辅国执掌禁军,权利非常大,曾经拥立唐代宗即位。他非常跋扈,曾经对代宗说:“大家但在内里坐着,外事皆听老奴处分”,唐代宗听了龙颜大怒,但是因其大权在握,也无可奈何。
唐宪宗,由于宦官俱文珍的拥立而即位。宦官仇士良曾经当着皇帝的面,历数其过失。
唐文宗,称自己连汉献帝和周赧王都不如。
唐朝后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拥立。其中唐宪宗和唐敬宗,为宦官所杀。中央政权实际上操纵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为了宦官的傀儡。
唐朝的宦官之所以可以这样嚣张,很大一部分怪皇帝。唐代的皇帝,对大将不信任,所以把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从唐德宗时开始,宦官掌握禁军,成为惯例。
为了反对宦官专权,唐代的皇帝曾经多次连结朝臣共同对付宦官。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唐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但是这些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宦官的权力不但未能削弱,反而更加加强。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二、藩镇割据
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唐朝在景云年间设置了节度使。刚开始,这一设置只存在于边疆地区。“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中央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
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节度使一职传子或者部将,中央到时只能加以承认,而且他们还垄断了地方的税收。
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中央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重地威胁着大唐的统一。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在“安史之乱”的策源地河北设立了诸多的藩镇,其中昭仪,成德和魏博三镇,最为严重,史称“河北三镇”。他们长期与唐王朝中央对抗,名为“王室之臣”,实际上是土皇帝。
唐宪宗即位以后,曾经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对藩镇用兵,平定了吴元济的叛乱,而且还歼灭了其他不服从中央的藩镇,这时一向骄横的河北三镇,也不得不服从中央,国家表面上恢复了统一的局面。
可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唐宪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统治区域内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镇46处。这些藩镇大都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但是某些事关唐朝国土安全的一些重要藩镇,则都是由中央控制,这保证了唐朝的存在。藩镇割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三、朋党之争
唐朝的中央官员,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门荫入仕的官宦贵族子弟,二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他们大多来自庶族地主,倾向与门阀士族斗争。
科举出身的官员,由于政治地位相近,情趣相合,极易结成党派。当时,同榜进士称“同年”,进士对主考官称“座主”,被录取的进士为“门生”,门生座主,关系密切,互相援引,形成一个政治上的小圈子。
士族地主,虽已衰落,而且地位每况愈下,但是,他们仍然以阀阅自矜,看不起庶族地主。
这两派官员,不断进行明争暗斗,而以长庆至大中年间的“牛李党争”,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
朋党之争,是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反而起了削弱唐朝统治力量的作用。
最终,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在农民起义被镇压的二十年后,最终为唐末农民起义的叛徒朱全忠所代替。
唐玄宗天宝年间,宦官的权力逐渐扩大,如宦官高力士的权利就很大,诸王和公主称其为“阿翁”,驸马称其为“爷”。
一、宦官专权
唐肃宗时,宦官李辅国执掌禁军,权利非常大,曾经拥立唐代宗即位。他非常跋扈,曾经对代宗说:“大家但在内里坐着,外事皆听老奴处分”,唐代宗听了龙颜大怒,但是因其大权在握,也无可奈何。
唐宪宗,由于宦官俱文珍的拥立而即位。宦官仇士良曾经当着皇帝的面,历数其过失。
唐文宗,称自己连汉献帝和周赧王都不如。
唐朝后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拥立。其中唐宪宗和唐敬宗,为宦官所杀。中央政权实际上操纵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为了宦官的傀儡。
唐朝的宦官之所以可以这样嚣张,很大一部分怪皇帝。唐代的皇帝,对大将不信任,所以把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从唐德宗时开始,宦官掌握禁军,成为惯例。
为了反对宦官专权,唐代的皇帝曾经多次连结朝臣共同对付宦官。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唐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但是这些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宦官的权力不但未能削弱,反而更加加强。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二、藩镇割据
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唐朝在景云年间设置了节度使。刚开始,这一设置只存在于边疆地区。“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中央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
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节度使一职传子或者部将,中央到时只能加以承认,而且他们还垄断了地方的税收。
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中央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重地威胁着大唐的统一。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在“安史之乱”的策源地河北设立了诸多的藩镇,其中昭仪,成德和魏博三镇,最为严重,史称“河北三镇”。他们长期与唐王朝中央对抗,名为“王室之臣”,实际上是土皇帝。
唐宪宗即位以后,曾经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对藩镇用兵,平定了吴元济的叛乱,而且还歼灭了其他不服从中央的藩镇,这时一向骄横的河北三镇,也不得不服从中央,国家表面上恢复了统一的局面。
可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唐宪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统治区域内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镇46处。这些藩镇大都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但是某些事关唐朝国土安全的一些重要藩镇,则都是由中央控制,这保证了唐朝的存在。藩镇割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三、朋党之争
唐朝的中央官员,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门荫入仕的官宦贵族子弟,二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他们大多来自庶族地主,倾向与门阀士族斗争。
科举出身的官员,由于政治地位相近,情趣相合,极易结成党派。当时,同榜进士称“同年”,进士对主考官称“座主”,被录取的进士为“门生”,门生座主,关系密切,互相援引,形成一个政治上的小圈子。
士族地主,虽已衰落,而且地位每况愈下,但是,他们仍然以阀阅自矜,看不起庶族地主。
这两派官员,不断进行明争暗斗,而以长庆至大中年间的“牛李党争”,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
朋党之争,是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反而起了削弱唐朝统治力量的作用。
最终,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在农民起义被镇压的二十年后,最终为唐末农民起义的叛徒朱全忠所代替。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人類模型
- 2021-03-20 01:27
藩镇割据 哈哈啊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2楼网友:走死在岁月里
- 2021-03-20 00:20
因为唐朝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日衰,加上唐朝最后出了几任昏君,导致唐朝的崩溃。
唐朝(618年—907年 ),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因皇室姓李,故唐朝又称为李唐,又因与隋朝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一脉相承,故又被史学家合称为隋唐。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626年,唐太宗继位后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力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极盛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日衰,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907年朱温篡 唐,唐朝覆 亡。
唐朝(618年—907年 ),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因皇室姓李,故唐朝又称为李唐,又因与隋朝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一脉相承,故又被史学家合称为隋唐。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626年,唐太宗继位后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力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极盛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日衰,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907年朱温篡 唐,唐朝覆 亡。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