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反对
答案:4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3 14:24
- 提问者网友:动次大次蹦擦擦
- 2021-01-22 17:29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反对是____________填写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过活
- 2021-01-22 17:47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祖国前途,怎么能说这样的人好呢?
用三个字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书呆子”,这样的人通常社交能力很差,可人是社会上的人,又怎能不与人打交道呢?无法处理各种生活交流,一味躲避,终会被社会抛弃!心理太脆弱!
而且,很多知识,书本上是没有的
有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朱熹曾经提到读书有六法,其中第四法是要切己体察,身体力行,意思其实是在告诫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把读书学习与实践应用起来,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里的行万里路跟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
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因为这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那么这两者之间重要性是否一样呢?有没有区别?
如果单纯论哪个重要,我觉得“行万里路”要比“读万卷书”重要得多。
你可以这样反驳我:如果一个人一点书不读,只行万里路,也一样不会成才。这是我们经常在讨论问题时抬杠的一种句式,也是很有用的一个句式。但放在这里好像没有多大的效果。
在商业界好些有这样的结论,在企业创业之初,文化程度较低的往往容易获得成功。也有人做过统计,目前全国有名的企业经理人中,第一学历专科以下学历占绝对优势。我们身边的情况也一再证明,一些非常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老板很多高中都没上过。这恐怕不是用特殊情况能一言蔽之的。相反,一个闭门读死书的人很久以来就成了我们嘲笑的对象。我们是否可以说行路比读书更重要呢?
“行路”我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人类进化是从行路开始的。从树上到了地面,我们的祖先首先学会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
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
读书一方面能够使我看增长知识,学习到别人的经验,但同时也给你的头上加了一道“紧箍”(这是经验的特征,经验越多,人们头脑受到的束缚越多,创新意识越差)。“读万卷书”之后,只有“行万里路”,走出去亲自看一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你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体验的千分之一,同时也使你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较,从而放大你的知识,只有这时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说:读书好比一个放大镜,不管你心中的知识是“真”是“假”,它都会放大若干倍(当然,读书越多,放大倍数越大)。
只读书不行路,你受到地束缚就越来越多,好比吃多了饭不能消化吸收,只能是累赘,不但无益而且“害人不浅”。
作为教师这个职业,一向崇拜读书,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视“行路”的想法。知识分子从书本到书本已经几千年了。
要得到社会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会的理解,要得到社会的理解首先要融入这个社会。“行万里路”是当前教育最需要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祖国前途,怎么能说这样的人好呢?
用三个字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书呆子”,这样的人通常社交能力很差,可人是社会上的人,又怎能不与人打交道呢?无法处理各种生活交流,一味躲避,终会被社会抛弃!心理太脆弱!
而且,很多知识,书本上是没有的
有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朱熹曾经提到读书有六法,其中第四法是要切己体察,身体力行,意思其实是在告诫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把读书学习与实践应用起来,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里的行万里路跟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
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因为这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那么这两者之间重要性是否一样呢?有没有区别?
如果单纯论哪个重要,我觉得“行万里路”要比“读万卷书”重要得多。
你可以这样反驳我:如果一个人一点书不读,只行万里路,也一样不会成才。这是我们经常在讨论问题时抬杠的一种句式,也是很有用的一个句式。但放在这里好像没有多大的效果。
在商业界好些有这样的结论,在企业创业之初,文化程度较低的往往容易获得成功。也有人做过统计,目前全国有名的企业经理人中,第一学历专科以下学历占绝对优势。我们身边的情况也一再证明,一些非常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老板很多高中都没上过。这恐怕不是用特殊情况能一言蔽之的。相反,一个闭门读死书的人很久以来就成了我们嘲笑的对象。我们是否可以说行路比读书更重要呢?
“行路”我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人类进化是从行路开始的。从树上到了地面,我们的祖先首先学会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
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
读书一方面能够使我看增长知识,学习到别人的经验,但同时也给你的头上加了一道“紧箍”(这是经验的特征,经验越多,人们头脑受到的束缚越多,创新意识越差)。“读万卷书”之后,只有“行万里路”,走出去亲自看一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你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体验的千分之一,同时也使你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较,从而放大你的知识,只有这时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说:读书好比一个放大镜,不管你心中的知识是“真”是“假”,它都会放大若干倍(当然,读书越多,放大倍数越大)。
只读书不行路,你受到地束缚就越来越多,好比吃多了饭不能消化吸收,只能是累赘,不但无益而且“害人不浅”。
作为教师这个职业,一向崇拜读书,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视“行路”的想法。知识分子从书本到书本已经几千年了。
要得到社会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会的理解,要得到社会的理解首先要融入这个社会。“行万里路”是当前教育最需要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01-22 21:14
抗辐射 古代的圣贤人士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到了现代,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 或许,有人反驳:“现在不是讲究‘读得轻松,读得快乐’吗?有谁还去埋头苦读?”埋头苦读是没必要,可是,如果不读你又岂能知道读书的快乐? 在当今社会上,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他们不了解沉浸在读书里的快乐。那种快乐是无法形容的,是无法言表的。记得有位老师这样对我说过:“你如果怕苦怕累,那么你可以每天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读书,其他时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你必须保证在这三分之一的时间里,你能全身心地投入去读书,去感受读书的快乐。如果你能做到这样,那你比埋头苦读一整天还好。”很多人也都不理解这一个道理,但我的父母非常理解,我在暑假或寒假里都是这样学习。我每天只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在这两个小时里我受益非浅,也在这两个小时里我真正体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乐趣和妙处。 当你在短短的时间里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又受益非浅,你又何乐而不为呢?
- 2楼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1-22 19:50
反对有效
- 3楼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1-22 18:55
正确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