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庚先生从大量古代诗歌中发现,古代的诗人们爱用“木叶”入...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2 03:33
- 提问者网友:且恨且铭记
- 2021-04-11 04:18
阅读《说“木叶”》探究解读。1.林庚先生从大量古代诗歌中发现,古代的诗人们爱用“木叶”入诗,却很少用到“树叶”一词。“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原本并无差别,但在诗歌语言中差别却非常大。那么“木叶”和“树叶”在诗歌中的不同意味究竟是什么呢?2.“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那么“木”字在形象上究竟有哪些艺术特征呢?3.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讨论“木”的艺术特征,最终想得出一个什么结论?4.文章初读不轻松,但静心细读,能发现文中有一条清晰的行文脉络,你能找出来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04-11 05:20
答案:提示: 1.“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互相排斥,反而十分一致,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木叶”: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具有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2.“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3.本文实际上是在谈论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这一问题。作者认为“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 4.(注意文章每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基本上都能起到总领全段的作用。)第一段引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交代“木叶”的由来。读者阅读后自然会产生“木叶是什么”的疑问,第二段则顺理成章地就此问题进行解答。再以杜甫《登高》为例,提出了诗人“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的新问题。第三至六段围绕上述问题,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的阐释中予以解答,在解答中完成对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分析。文章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完全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显得条分缕析,有条不紊。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狂恋
- 2021-04-11 06:15
谢谢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