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一词多义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3 14:39
- 提问者网友:留有余香
- 2021-02-13 05:38
谏太宗十思疏一词多义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千夜
- 2021-02-13 06:29
问题一: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一词多义 谢谢 【难读字】
求木之长(chánɡ) 浚(jùn) 壅(yōnɡ)蔽 谬(miù)论 黜(chù)恶
【重要实词】
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承天景命(景,大)
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
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将有作(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
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
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
所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盖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而
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
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通假字】
振之威怒(通“震”,威吓)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介宾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问题二:古代文言文中安的一词多义 (1) (会意。从“宀”,和从“女”合起来的意思是有了房子里有家眷,就表示这要在这里扎根居住了。妇孺,妇孺泛指老少。本义:安定 安稳)
安,定也。――《尔雅》
“安”字的古文形体
共给之为安。――《庄子·天地》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
居安思危。――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
(袁)可立筹划镇定之,民得安堵。――中国台北 梁秉锟《莱阳县志》卷25P2
2.安静,平静。
安,静也。从女在宀下。——东汉·许慎《说文》
好和不争曰安。――唐·令狐德棻《周书·谥法》
心皆安下切上。――《仪礼·少牢礼》
谢庄遂安。――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安逸,安适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易·系辞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宋·苏轼《超然台记》
4.安稳,稳定。如:平~ 。 ~定团结。
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宋·苏轼《超然台记》
set at ease;calm;rest content;be satisfied
1.使……安。如~民。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2.安睡
然后得一夕安寝。――北宋·苏洵《六国论》
又如:安寝,安抵(平安地抵达),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安安稳稳)
3..安慰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容身
京中安不得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5.安居
民咸安焉,以为有道。——唐·柳宗元《游黄溪记》
6.存着,怀着:~心赖账。
7.治理:治~。~天下。
[书] (用作疑问代词, 同“哪里, 怎么; 谁, 何, 如何”) [where;how ]
1.哪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赋》
2.怎么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庶人安得共之 《黄州快哉亭记》问题三:一词多义(比,故,居,具,绝,名,求,为,许,余,止,作) 比 (bǐ,)bǐ
①并列;挨着。《核舟记》:“其两膝相~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接连。《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杀三赵王。”
③勾结。《韩非子?孤愤》:“朋党~周以弊主。”
④比较。《涉江》:“与天地兮~寿。”
⑤比喻,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
⑥都,皆。《战国策?齐策》:“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胜。”
⑦近来。《祭十二郎文》:“~得软脚病,往往岙 剧。”
⑧等到,及。《项脊轩志》:“~去,以手阖门。”
⑨为,替。《孟子?梁惠王上》:“愿~死者一洒之。”
⑩比起……来。《捕蛇者说》:“今吾虽死乎此,~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又】比拟,认为和……一样。《隆中对》:“每自~于管仲、乐毅。”
【比周】1.结党营私。《管子?法法》:“群臣~,则蔽美扬恶。”2.集结,聚合。《韩非子?初见秦》:“天下又~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
故 (gù,)gù
①事故;变故。《孟子?滕文公》:“今也不幸至于大~。”《报刘一丈书》:“乡园多~,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②缘故;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欺秦邪?”
③旧;旧的;原来的。《墨池记》:“此为其~迹,岂信然邪?”
④旧时;从前。《项脊轩志》:“轩东~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⑤老朋友;旧交情。《垓下之战》:“若非~人乎?” 《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
⑥衰退;衰老。《琵琶行》:“暮去春来颜色~。”
⑦死亡;去世。《红楼梦》:“目今其祖早~,只有个儿子。”
⑧故意;特意。《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数言欲亡,忿恚尉。”
⑨还是;仍然。《孔雀东南飞》:“大人~嫌迟。”
⑩通“固”,本来。《促织》:“此物~非西产。”
⑾所以;因此。《屈原列传》:“其志洁,~其称物芳。”
【故人】⒈旧友。《汉书?高帝纪下》:“所封皆~所爱,所诛皆平生仇怨。”⒉指前妻。古乐府《上山采蘼芜》:“新人从门入,~从阁去。”⒊指前夫。《孔雀东南飞》:“怅然遥相望,知是~来。”⒋死者。《儒林外史》:“今不想已作~。”
【故事】⒈过去的事情。《史记?太史公自序》:“余所谓述~,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⒉先例;成法。《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天子命公赞不名,……如萧何~。”⒊典故。《六一诗话》:“先生老辈患其多用~。”⒋花样。《红楼梦》:“吃腻了肠子,天天又闹起~来了。”
【故意】旧情。杜甫《赠卫八处士》:“十觞亦不醉,感子~长。”
居 (jū,)jū
①坐。《核舟记》:“佛印~右,鲁直~左。”
②位居;位于;处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我之上。”
③居住。《愚公移山》:“面山而~。”【又】使……居住。《越妇言》:“买臣之贵,不忍其去妻,筑室以~之。”
④住地;住所。《治平篇》:“一人之~以供十人不足,何况供百乎?”
⑤闲居;闲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则曰:‘不吾知也!’”
⑥占据;据有。《谏太宗十思疏》:“人君......余下全文>>问题四:石钟山记一词多义 得 鸟兽往往有得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余下全文>>问题五:古文一词多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余下全文>>
求木之长(chánɡ) 浚(jùn) 壅(yōnɡ)蔽 谬(miù)论 黜(chù)恶
【重要实词】
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承天景命(景,大)
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
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将有作(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
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
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
所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盖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而
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
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通假字】
振之威怒(通“震”,威吓)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介宾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问题二:古代文言文中安的一词多义 (1) (会意。从“宀”,和从“女”合起来的意思是有了房子里有家眷,就表示这要在这里扎根居住了。妇孺,妇孺泛指老少。本义:安定 安稳)
安,定也。――《尔雅》
“安”字的古文形体
共给之为安。――《庄子·天地》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
居安思危。――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
(袁)可立筹划镇定之,民得安堵。――中国台北 梁秉锟《莱阳县志》卷25P2
2.安静,平静。
安,静也。从女在宀下。——东汉·许慎《说文》
好和不争曰安。――唐·令狐德棻《周书·谥法》
心皆安下切上。――《仪礼·少牢礼》
谢庄遂安。――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安逸,安适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易·系辞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宋·苏轼《超然台记》
4.安稳,稳定。如:平~ 。 ~定团结。
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宋·苏轼《超然台记》
set at ease;calm;rest content;be satisfied
1.使……安。如~民。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2.安睡
然后得一夕安寝。――北宋·苏洵《六国论》
又如:安寝,安抵(平安地抵达),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安安稳稳)
3..安慰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容身
京中安不得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5.安居
民咸安焉,以为有道。——唐·柳宗元《游黄溪记》
6.存着,怀着:~心赖账。
7.治理:治~。~天下。
[书] (用作疑问代词, 同“哪里, 怎么; 谁, 何, 如何”) [where;how ]
1.哪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赋》
2.怎么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庶人安得共之 《黄州快哉亭记》问题三:一词多义(比,故,居,具,绝,名,求,为,许,余,止,作) 比 (bǐ,)bǐ
①并列;挨着。《核舟记》:“其两膝相~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接连。《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杀三赵王。”
③勾结。《韩非子?孤愤》:“朋党~周以弊主。”
④比较。《涉江》:“与天地兮~寿。”
⑤比喻,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
⑥都,皆。《战国策?齐策》:“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胜。”
⑦近来。《祭十二郎文》:“~得软脚病,往往岙 剧。”
⑧等到,及。《项脊轩志》:“~去,以手阖门。”
⑨为,替。《孟子?梁惠王上》:“愿~死者一洒之。”
⑩比起……来。《捕蛇者说》:“今吾虽死乎此,~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又】比拟,认为和……一样。《隆中对》:“每自~于管仲、乐毅。”
【比周】1.结党营私。《管子?法法》:“群臣~,则蔽美扬恶。”2.集结,聚合。《韩非子?初见秦》:“天下又~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
故 (gù,)gù
①事故;变故。《孟子?滕文公》:“今也不幸至于大~。”《报刘一丈书》:“乡园多~,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②缘故;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欺秦邪?”
③旧;旧的;原来的。《墨池记》:“此为其~迹,岂信然邪?”
④旧时;从前。《项脊轩志》:“轩东~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⑤老朋友;旧交情。《垓下之战》:“若非~人乎?” 《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
⑥衰退;衰老。《琵琶行》:“暮去春来颜色~。”
⑦死亡;去世。《红楼梦》:“目今其祖早~,只有个儿子。”
⑧故意;特意。《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数言欲亡,忿恚尉。”
⑨还是;仍然。《孔雀东南飞》:“大人~嫌迟。”
⑩通“固”,本来。《促织》:“此物~非西产。”
⑾所以;因此。《屈原列传》:“其志洁,~其称物芳。”
【故人】⒈旧友。《汉书?高帝纪下》:“所封皆~所爱,所诛皆平生仇怨。”⒉指前妻。古乐府《上山采蘼芜》:“新人从门入,~从阁去。”⒊指前夫。《孔雀东南飞》:“怅然遥相望,知是~来。”⒋死者。《儒林外史》:“今不想已作~。”
【故事】⒈过去的事情。《史记?太史公自序》:“余所谓述~,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⒉先例;成法。《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天子命公赞不名,……如萧何~。”⒊典故。《六一诗话》:“先生老辈患其多用~。”⒋花样。《红楼梦》:“吃腻了肠子,天天又闹起~来了。”
【故意】旧情。杜甫《赠卫八处士》:“十觞亦不醉,感子~长。”
居 (jū,)jū
①坐。《核舟记》:“佛印~右,鲁直~左。”
②位居;位于;处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我之上。”
③居住。《愚公移山》:“面山而~。”【又】使……居住。《越妇言》:“买臣之贵,不忍其去妻,筑室以~之。”
④住地;住所。《治平篇》:“一人之~以供十人不足,何况供百乎?”
⑤闲居;闲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则曰:‘不吾知也!’”
⑥占据;据有。《谏太宗十思疏》:“人君......余下全文>>问题四:石钟山记一词多义 得 鸟兽往往有得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余下全文>>问题五:古文一词多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