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与散文专题,古代文学两大题(一两千字、原创)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7 13:25
- 提问者网友:鼻尖触碰
- 2021-05-16 21:13
古代诗歌与散文专题,古代文学两大题(一两千字、原创)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河有幸埋战骨
- 2021-05-16 21:54
魏晋的最后一题,试述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如果作为答题的话我下面写的就够了,这是偶翻书给你找得哈~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事史上,他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一、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二、强烈的感情色彩,喷发式的抒情方式。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完全是李白式的。
三、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互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他的奇特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离骚》是怎样刻划出一位爱国诗人形象?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离骚》对诗人的理想又清楚完整的表现。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由它来统一中国。他列举了历史上兴国的圣君和乱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得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国家。不仅如此,处于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期,诗人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还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并且诗人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可见屈原为了治理国事,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才,希望将来有用。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的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则针锋相对的。可以说,祖国的富强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改革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他的爱国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的精神紧紧的结合在一起的。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的进步性,也说明了他的爱国理想的深刻性与人民性。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来表现诗人的爱国精神。从首篇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溯。他对楚王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但是诗人这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愿望,却因为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招来了重重的打击。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但诗人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他宁肯承担迫害,也不变质从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深信自己的正确,要永远坚持自己的道路,忠于理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感到时不待人,留在黑暗的楚国也不会有什么希望,于是决心出走。但是这一行动又与他的爱国感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余下全文>>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事史上,他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一、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二、强烈的感情色彩,喷发式的抒情方式。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完全是李白式的。
三、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互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他的奇特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离骚》是怎样刻划出一位爱国诗人形象?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离骚》对诗人的理想又清楚完整的表现。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由它来统一中国。他列举了历史上兴国的圣君和乱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得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国家。不仅如此,处于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期,诗人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还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并且诗人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可见屈原为了治理国事,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才,希望将来有用。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的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则针锋相对的。可以说,祖国的富强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改革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他的爱国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的精神紧紧的结合在一起的。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的进步性,也说明了他的爱国理想的深刻性与人民性。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来表现诗人的爱国精神。从首篇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溯。他对楚王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但是诗人这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愿望,却因为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招来了重重的打击。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但诗人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他宁肯承担迫害,也不变质从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深信自己的正确,要永远坚持自己的道路,忠于理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感到时不待人,留在黑暗的楚国也不会有什么希望,于是决心出走。但是这一行动又与他的爱国感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