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幼小数学的衔接
- 提问者网友:留有余香
- 2021-05-07 18:13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猎心人
- 2021-05-07 18:48
学前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我国,幼儿园的教育(包括学前班)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学校教育则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形式,并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 从儿童身心发展上看,从学前进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儿童保留了幼儿的某些特征,又拥有学龄期刚刚出现的某些特征.因此,如何使学前班的儿童入小学而能较快地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使之过渡衔接的合理、科学,确实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通过调查、实验,仅在教材方面如何搞好幼小衔接谈一点认识.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包括:l~20以内的基数、序数、邻数、单双数、数的组成;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减法、乘法的初步认识;应用题教学等.学前班教学内容包括分类、排序、量的比较;l~20数的认识;邻数、序数、单双数;10以内数的组成;加减运算,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口头应用题教学;认识几何形体;时钟;等分;认识人民币等等.从教材内容来看,幼小教材存在着数学知识重复,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儿童对知识失去了新鲜感,使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小学数学的能力发展和初入学时的数学能力水平有密切关系.初入学时,对数学概念,对数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运算,那么他们入小学后对整数中的多位数,对小数和分数,对于自觉地运用数的关系和运算法则进行计算,都表现出较高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材方面必须搞好两个方面的过渡. 1.直观的图示运算向抽象的数学运算的过渡. 在分类与计算教学中,先教师引导,后儿童独立操作,先易后难;通过分类训练,帮助儿童构建一个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分与合的思维结构.掌握分类关系的同时,初步渗透连续再分的思想、分合可逆的思想、逻辑排除的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初步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到实物分类操作、图示分类操作、数的分解组成操作.数的计算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建立数的分解组成与相应的计算之间双向联系. 2.从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过渡. 在应用题教学中,帮助幼儿在教师的实物演示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说出计算式和解答结果,按照教师演示实例,口头仿编相似题材内容的应用题,进一步仿编不同题材内容的应用题,培养幼儿从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初步抽象能力,按算式口编应用题的能力.训练一式多题的口编应用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到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发展到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再发展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的过渡. 为了帮助儿童入学以后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较好的过渡和适应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应给他们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在幼儿园数学的基础上略有提高,面向小学,突出衔接.因此,切切实实地做好数学教学的幼小衔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