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关山月》中的“和戎诏下十五年”具体指的什么历史事件?
答案:3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7 09:22
- 提问者网友:心牵心
- 2021-02-16 16:43
杜甫《关山月》中的“和戎诏下十五年”具体指的什么历史事件?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拜訪者
- 2021-02-16 16:58
首先,纠正下下,不是《关山月》杜甫写的,是陆游。
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 计至淳熙四年(1177)陆游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隆兴和议”
这是南宋与金订立的第二个屈辱和约。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皇帝海陵王完颜亮为了实现他「屯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美梦,兵分四路南侵,不料在采石矶遇到了虞允文的顽抗,同时金世宗完颜雍在辽阳称帝,使金兵发生了哗变,完颜亮被杀,南下金军也无功而返。初登位的完颜雍无力对外用兵,故派出使臣首先提出和议。
高宗赵构身心交瘁,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夏禅位给皇太子赵玮,改名赵睿,即南宋孝宗。
宋孝宗是宋太祖七世孙,出自太祖少子赵德芳一系。宋室南渡后,高宗赵构自己的儿子病死,他又阳萎,一直生不出儿子,便从宗室中挑选继承人,所以,自宋孝宗起,赵氏皇脉转回到宋太祖一系。
宋孝宗骨子里是个主战派,上台后马上为岳飞平反,重用一直被贬斥于外的张浚、胡铨等人,并把虞允文、陈康伯等大臣当作心腹,积极进取。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孝宗任陈康伯为左相,自己的老师史浩为右相,张浚为枢密使,拒绝金世宗讲和的要求,准备收复中原。
但是,宋孝宗的老师史浩文臣不知兵,劝孝宗皇帝下诏令吴璘退回蜀地,白白抛弃了血战而得的土地,并在撤退途中被反金军杀伤不少士兵。
急于求成之际,宋孝宗绕过省院,直接下诏命张浚率兵北伐。压抑已久的张浚接诏立刻行动,集结8万精兵,对外号称20万,分两路杀向灵壁和虹县(今安徽泗县)。
由于宋将不和,张浚自己又指挥无方,宋军在宿州(又名符离)被金军大败,宋军勉强守住淮河防线。
符离大败,使宋孝宗“收拾旧河山”的雄心顿时成为泡影,只能派使臣与金人接触讲和。不久,朝中主和派占上风,孝宗皇帝只得把张浚罢相。
金军以战迫和,迅速逼近长江防线,宋朝楚州、滁州等地陆续失守,情势又处于不利之地。可幸的是,新继位的金世宗国内待处理之事千头万绪,并不想真与南宋打持久战或者一口气消灭对方,他本人渴望双方罢兵。
隆兴二年(1164年),金兵大规模南下,迫近长江,宋廷最终决定与金重新议和,史称“隆兴和议”,和约内容大体如下:
(1)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称叔、侄关系;
(2)维持绍兴和议规定的疆界;
(3)对宋朝具有侮辱性的“岁贡”改为“岁币”,银绢从二十五万两、匹改为二十万两、匹;
(4)宋割商州(今陕西商县)、秦州(今甘肃天水)予金;
(5)金国不再追回由金逃入南宋的人员。
对于南宋来说,隆兴和议与绍兴和议一样,都是一种屈辱的不平等和议。宋、金疆界恢复战争前状态。
这种和平,是宋金双方“麻杆打狼两边怕”情况下的产物。但是,正是这一纸看似脆弱的和议,竟然使宋金双方近40年再无战事发生(只有围绕“受书礼”方面的外交磨擦)。
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 计至淳熙四年(1177)陆游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隆兴和议”
这是南宋与金订立的第二个屈辱和约。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皇帝海陵王完颜亮为了实现他「屯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美梦,兵分四路南侵,不料在采石矶遇到了虞允文的顽抗,同时金世宗完颜雍在辽阳称帝,使金兵发生了哗变,完颜亮被杀,南下金军也无功而返。初登位的完颜雍无力对外用兵,故派出使臣首先提出和议。
高宗赵构身心交瘁,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夏禅位给皇太子赵玮,改名赵睿,即南宋孝宗。
宋孝宗是宋太祖七世孙,出自太祖少子赵德芳一系。宋室南渡后,高宗赵构自己的儿子病死,他又阳萎,一直生不出儿子,便从宗室中挑选继承人,所以,自宋孝宗起,赵氏皇脉转回到宋太祖一系。
宋孝宗骨子里是个主战派,上台后马上为岳飞平反,重用一直被贬斥于外的张浚、胡铨等人,并把虞允文、陈康伯等大臣当作心腹,积极进取。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孝宗任陈康伯为左相,自己的老师史浩为右相,张浚为枢密使,拒绝金世宗讲和的要求,准备收复中原。
但是,宋孝宗的老师史浩文臣不知兵,劝孝宗皇帝下诏令吴璘退回蜀地,白白抛弃了血战而得的土地,并在撤退途中被反金军杀伤不少士兵。
急于求成之际,宋孝宗绕过省院,直接下诏命张浚率兵北伐。压抑已久的张浚接诏立刻行动,集结8万精兵,对外号称20万,分两路杀向灵壁和虹县(今安徽泗县)。
由于宋将不和,张浚自己又指挥无方,宋军在宿州(又名符离)被金军大败,宋军勉强守住淮河防线。
符离大败,使宋孝宗“收拾旧河山”的雄心顿时成为泡影,只能派使臣与金人接触讲和。不久,朝中主和派占上风,孝宗皇帝只得把张浚罢相。
金军以战迫和,迅速逼近长江防线,宋朝楚州、滁州等地陆续失守,情势又处于不利之地。可幸的是,新继位的金世宗国内待处理之事千头万绪,并不想真与南宋打持久战或者一口气消灭对方,他本人渴望双方罢兵。
隆兴二年(1164年),金兵大规模南下,迫近长江,宋廷最终决定与金重新议和,史称“隆兴和议”,和约内容大体如下:
(1)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称叔、侄关系;
(2)维持绍兴和议规定的疆界;
(3)对宋朝具有侮辱性的“岁贡”改为“岁币”,银绢从二十五万两、匹改为二十万两、匹;
(4)宋割商州(今陕西商县)、秦州(今甘肃天水)予金;
(5)金国不再追回由金逃入南宋的人员。
对于南宋来说,隆兴和议与绍兴和议一样,都是一种屈辱的不平等和议。宋、金疆界恢复战争前状态。
这种和平,是宋金双方“麻杆打狼两边怕”情况下的产物。但是,正是这一纸看似脆弱的和议,竟然使宋金双方近40年再无战事发生(只有围绕“受书礼”方面的外交磨擦)。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神的生死簿
- 2021-02-16 19:18
楼主这诗是陆游写的。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 2楼网友:野味小生
- 2021-02-16 18:07
1.和戎诏:与金人议和的诏书。戎:古时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这里指金人。和戎:古代指与“戎狄”讲和。宋人的“和戎”,指的是对女真族的屈服。诏:皇帝颁发的命令。
2.十五年:孝宗与隆兴元年(1163)下诏,和戎,次年派王之望与金人议和,至陆游作此诗时正好十五年。
2.十五年:孝宗与隆兴元年(1163)下诏,和戎,次年派王之望与金人议和,至陆游作此诗时正好十五年。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