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写过11篇人物传记,却只有2篇是写同时代的人,一个是陈公弼,还有一个是谁呢?
答案:6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3 10:21
- 提问者网友:書生途
- 2021-03-12 10:02
苏轼一生写过11篇人物传记,却只有2篇是写同时代的人,一个是陈公弼,还有一个是谁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拜訪者
- 2021-03-12 10:47
是《方山子传》,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遇上陈慥,两人成为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也是民间相传的河东狮吼的男主人公。苏轼诗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就是说他的。)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遯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附:王水照先生评(《苏轼诗词文选评》很不错的一本薄薄的小书)
作于元丰四年贬居期间的这篇《方山子传》是苏轼徘徊于仕隐之间的矛盾心理的反映。从“故人陈慥季常”到“方山子”,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志有才的青年如何变成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而作者也已从当年的“苏贤良”变成了谪居的罪臣。当这隐士和罪臣碰到一起时,一番闻讯之后,该如何感慨平生?文中并没有在这方面多作展开,只是着力刻画了青年陈慥的形象,与如今的方山子形象充满了矛盾。苏轼努力从方山子的眉宇间捕捉到了属于陈慥的那份精悍之色,觉得他实在不该自甘于山间的隐居生活,仿佛为其没有入仕而惋惜,但文末一段对世外高人的向往,又传达出苏轼渴求超脱的心愿。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遯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附:王水照先生评(《苏轼诗词文选评》很不错的一本薄薄的小书)
作于元丰四年贬居期间的这篇《方山子传》是苏轼徘徊于仕隐之间的矛盾心理的反映。从“故人陈慥季常”到“方山子”,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志有才的青年如何变成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而作者也已从当年的“苏贤良”变成了谪居的罪臣。当这隐士和罪臣碰到一起时,一番闻讯之后,该如何感慨平生?文中并没有在这方面多作展开,只是着力刻画了青年陈慥的形象,与如今的方山子形象充满了矛盾。苏轼努力从方山子的眉宇间捕捉到了属于陈慥的那份精悍之色,觉得他实在不该自甘于山间的隐居生活,仿佛为其没有入仕而惋惜,但文末一段对世外高人的向往,又传达出苏轼渴求超脱的心愿。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鸠书
- 2021-03-12 13:21
《东坡志林》里 可能会有答案
- 2楼网友:一袍清酒付
- 2021-03-12 12:59
应该是 记承天寺夜游 张怀明的
- 3楼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3-12 12:46
《记承天寺夜游》 张怀明
- 4楼网友:空山清雨
- 2021-03-12 12:21
方山子,陈慥,字季常。苏轼为他写过《方山子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遯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希望采纳。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