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言顺”出自孔子的哪部书籍!说的越细越好!
- 提问者网友:沉默的哀伤
- 2021-05-08 05:53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忘川信使
- 2021-05-08 06:03
论语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春秋时期,子路问孔子:“卫君想请你帮他理政,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分。”子路说:“老师,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么好正的?”孔子说:“你真鲁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教化不兴,教化不兴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后以“名正言顺”谓作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 1楼网友:不如潦草
- 2021-05-08 08:16
- 2楼网友:玩家
- 2021-05-08 07:56
- 3楼网友:佘樂
- 2021-05-08 07:16
论语解读之名正言顺 校庆礼品—孔子文化礼品营销中心 / 2010-03-05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迂:(形)迂腐,指言谈、行为拘泥于旧准则,不适应时代潮流。宋·苏轼《教战守》:“迂儒之议。” 奚:(代)什么,何。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奚取焉。” 阙如:(动)存疑不言,空缺不书。唐·李德裕《掌书记厅壁记》:“间者,吴少微、富嘉謨、王翰、孙逖咸有制作,存於是邦。其所不知,盖闕如也。” 名正言顺:(成语)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该成语典故源于此。 苟:(动)随便,轻率。如,一丝不苟;不苟言笑。 话说孔子师生旅居卫国的时间很长,种种迹象表明,孔子想要在卫国出仕为官。因此,子路专门向孔子打听:“老师!如果说卫灵公聘请您为政,您将首先开展哪方面的工作?” 孔子说:“那肯定是正名!”子路听了,很奇怪,于是笑起来:“老师,不是我说您,您这样做,太迂腐了!直接新官上任三把火,轰轰烈烈地干了!还正什么名呀?” 孔子莫名其妙地被子路洗刷一把,很不爽,你不尊敬我,我干吗要尊重你?于是也骂起子路来了:“阿由,你也太野蛮了!”同学们都纷纷表示同意:“是啊!阿由怎么能这么说老师呢?”“对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啊!”“老师即使说话有错,也不能直接就骂人家嘛!”“是的!老师不是教我们事父母几谏吗?” 可是,孔子骂子路野蛮的理由不是这些,而是骂他出言不逊、自以为是:“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都还要存疑不言,不随便表态。哪象你,大嘴一张,不经大脑就说出来了!” 子路虽然不服气,但口气已经软了下来:“老师!为政就是象你所教的那样:先之、劳之地干好工作就行了,这和正名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就说:“这你就有所不知了!让为师慢慢告诉你吧!”只见孔子喝了口毛尖,清了清嗓子,长篇大论地上起理论课来:一开始就说出了那千古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名义不正当,那么话就说不过去,讲不通。后人据此衍生了一个成语“名正言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话说不过去,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事情办不成,那么处罚措施——“礼”和激励机制——“乐”就不能兴起。事情老是办不成,还有什么庆功会?经验总结会开也开烦了。“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连奖惩制度不能兴起实施,那么刑法和处罚就更不能有效果。“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法律不能发挥作用,那么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的言行。因此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所以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君子的每一个名义,必定能堂堂正正的说出来,每一个提案,都能正大光明地公布于众。“言之必可行也”——话既说出口,就能执行,议案一经公布,就必能切实可行。因此,“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语,从不轻易说出口。对于自己的从政方案,总是慎之又慎,就象我以前说的“使民如承大祭。” “现在大家该知道,正名——名义正当与为政之道有什么关系了吧?”孔子说完,又转向子路:“俗话说祸从口出,阿由!你以后要小心说话才是啊!”子路听罢,羞愧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