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鸣:为什么C2B不是神话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8 01:26
- 提问者网友:谁的错
- 2021-01-27 21:02
曾鸣:为什么C2B不是神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时间的尘埃
- 2021-01-27 21:50
实际上,就像10多年前电子商务大潮发轫,如果有人在当时说淘宝将在10年内实现1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肯定会被认为是一个神话——但现在的情况是,这一数字2012年底就有可能实现。同样,我们也认为C2B并非神话,而是未来商业模式的大趋势,但它要真正成为商业的主流模式,也许还需要10年左右的阶段性发展。
望远镜:商业主导逻辑之变 在很多人看来,C2B就是针对特定人群的个性化定制,实际上这只是C2B大潮中比较重要、利润也较高的部分,但并非全部。C2B并不排斥共性需求,而且相当一部分产品还会以标准化的形态流转。但是,同样是标准化产品,在这里,它与工业时代商业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对共性需求的满足方式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而不是过去那种所谓的“蒙眼式设计,赌博式开发”,也即去猜测需求。以服装行业为例,现在冬装刚刚开卖,厂家已经在进行春季服装的发布了,这是非常明显的厂家猜测与驱动的行为,而并非真正去理解、满足和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这也导致了存货成为大工业经济模式中天然无法绕开的弱点。在那种低效率的产消互动模式下,高库存、高脱销并存,牛鞭效应显著,过度营销乃至恶意营销盛行,产消双方矛盾对立的情况,在根本上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具体来看,除去非常个性化的定制产品,C2B模式下比较标准化的产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首先要看消费者在你的产品的定义、设计等环节中有多大的参与权和主导权,假设你前期接触到了5000万个用户,由此挖掘出500万用户有一个基本的共性需求,然后为这些用户生产500万件产品。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产品已经是个性化了,而对厂家而言,生产的却仍然是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同时,你可能对另外的50万用户有完全不一样的产品组合,而对其中的5万用户,可能是完全个性化定制的产品。
尽管从形态上来说,你可能是给500万人卖了同样的产品,但它是在C2B模式的思维下做出的最好的一种商业决策。而企业在传统工业时代的做法,则往往是通过典型如市场调查、问卷抽样等低效率的互动方式,甚或是自己闷头做出一个标准化产品,一边推送出去,一边祈祷着商品在市场上能畅销。。相比之下,C2B模式可以做到零库存运转,而工业时代B2C模式下则要借助渠道层层分销才能实现500万件,一旦卖不掉就变成存货,一旦畅销又可能会缺货。看上去都是卖掉了500万件产品,但两种模式的驱动理念和驱动模式完全不同。
所以,C2B是商业主导逻辑的根本变化,它的核心思想是消费者驱动整个商业活动: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衍生出的是大规模、流水线、标准化、成本导向的B2C运作模式,所有环节都是厂家驱动和主导,而C2B则是消费者驱动,以消费者需求为起点,在商业链条上一个一个环节地进行波浪式、倒逼式的传导。
未来,传统的B2C模式会融入C2B的大图当中,这是一种包容的商业业态,可能标准品的产品形态还能占到70%,但它已经完全是按照C2B模式去制造。
今天的C2B模式,是一个仍在快速演化中的“活”的模式。对于管理者而言,与其僵化或泛化地纠结于C2B模式的概念定义,不如以一种简洁的视角,把C2B理解为是一种无限接近个性化需求的过程,是今天的企业必须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让我们想象这样一种场景:在线条的最左端,厂家为千篇一律的大众提供一视同仁的产品,在线条的最右端,则是厂家为消费者的一次需求去定制一款个性化商品,乃至于定制一条供应链。而C2B化的含义,也就是说今天的大部分企业,都必须要学会如何从左端实现向右端的快速移动与无限逼近。
显微镜:C2B模式的生意经 今天才刚刚起步的C2B模式作为一种颠覆性创新,会从根本上改变商业世界的模样,但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创业者而言,最根本的挑战在于模式如何落地,这需要非常痛苦的实验摸索,有一个逐渐成型的过程;而对传统企业来说,C2B模式跟它的传统DNA并不吻合,企业在尽可能向C2B靠拢的过程中,可能并不愿意走那么远,它们会惯性的只做部分的变革,一旦遭遇管理和流程上的挑战,就可能会放弃对新模式的继续推进。
目前敢于真正实践C2B的只可能是创业企业,但切忌炒作概念,强行放大自己,这样会遇到很大的波折和动荡。其原因不在于C2B的商业逻辑不成立,而是因为这个概念要落地,需要把整个商业系统中的各个环节都按新的思路打通,绝非动动嘴皮子,讲讲理念就能做到,而是需要非常漫长的积累过程。
对创业企业而言,任何一个创新模式的衍生与繁荣,将其跑通的前期投入是非常之高的,但当它走过拐点之后的爆发力,同样也是没有人可以阻挡的。如此,C2B模式才能催生出大企业、大生意。
以尚品宅配为例,它先是在家居行业有了近十年的积累,其后真正转向摸索定制家居的C2B模式,也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但当模式已经走通之后,未来几年它有望迎来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期。举另一个例子,从事鞋类定制的企业爱定客正摸索做一个比较纯粹的C2B模式,它是从传统企业孵化出来的一个创新型企业,对供应链的理解已经足够深,知道如何在商业逻辑上把C2B跑通,但相信它依然需要去耐心调试整个新系统的每一个部件,在大规模与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之后,才能加速运转。
那么,该如何来理解这个拐点?关键之处就在于整个商业模式从头到尾都能跑通!以很多淘品牌为例,它们可以跟进消费者的需求去做快速反应,每个礼拜都推出消费者投票定制的新品已没有问题,但如果传统的供应链依然还是以28天作为一个周期,这些淘品牌就必须想办法去吸引传统制造商愿意去承接它们多品种、小批量、快反应的个性化订单。这也会要求制造商与之有着相同的理念,并愿意去购入设备、改造流程、提高柔性化生产能力,同时也需要这些淘品牌的订单量达到一定量级,才会有更多的生产厂家愿意去承接这种定制。这将是一个逐步传导的过程,比如你争取到生产厂家的支持后,还要继续取得原材料商的认同。原本它们可能要五匹布料才肯起订,而你可能只需要半匹,这也需要你去将这个环节打通。
C2B模式的拐点其实是商业模式和规模同步演进的过程,没有规模的逐步上升,你就不能吸引更多的玩家参与,并按照你的思想去协同演化,而C2B模式没有真正跑通的时候,它的规模也很难上去,所以这是一个漫长的磨合过程。
C2B这样的创新商业模式有着很多天然的优势,但企业需要找到其中的关键支点,从而撬动优势的发挥。这其中的核心变量包括: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关键在于他愿意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付出多少溢价,这需要企业找到消费者愿意付较高溢价的切入点,客单价也就上去了;从制造成本而言,C2B大规模定制的核心是要做到后端的平台化与模块化,从而将相比传统大规模制造的成本增加幅度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一开始可能定制模式的成本会高出50%,但如果能逐渐降低,控制在10%以内,模式自然可以运转起来;从效率提升角度,C2B模式中消费者与企业是直接联系、相互融合的,企业可以获得有关产品和服务的即时反馈,从而不断予以改进,这种效率的提升是传统模式所不具备的;
另外,从库存而言,C2B模式可以做到以销定产的零库存运转,这会带来整个财务成本的大幅下降,优势明显。
原则上说,在面对颠覆性的创新时,转型成功的传统企业很少,这需要企业改变自己的核心能力,去适应新的商业世界,IBM向服务转型是一个难得的成功案例,而更多的则是像诺基亚、柯达、摩托罗拉等巨头的惨败。所以,对传统企业而言,C2B之所以难,是因为它是从头到尾的商业模式大变革,在传统企业的母体中很难做出来。仅以电子商务的挑战为例,如果传统企业的转型都很成功,也就不会有包括淘品牌在内的众多新兴企业的勃兴。
真正的挑战在于第二层,即如何实现C2B模式所要求的组织转型,企业如何才能让新业务有足够好的空间去成长。目前,大部分企业能够想到的突破方法就是先成立一个新的部门,类似电商部门或者C2B创新事业部,如果老板足够支持,提供足够的空间,它们可以生长的不错。但当C2B新业务开始占到企业5%~10%的销售份额时,这一方面让企业看到了希望,另一方面却会对传统业务产生实质性威胁,此时组织惯性的反弹是非常大的。企业能否继续坚定地把资源配置倾向于新的业务模式,将是非常难的一个选择,很多企业的转型最后都是卡在这一关。
柳传志先生曾经说过,企业家要将5%的可能性变成100%的现实,而我在跟他交流的时候说,学者要做到的事情是讲明白为何这个事情只有5%的可能性。只有企业的领导者真正明白C2B的是一种带有颠覆性创新的大趋势,是一次根本性的商业模式变革,企业才可能真正准备好相应的心态和胆略去应对挑战,做出抉择。
在国内的企业家中,张瑞敏先生在海尔所推行的“大规模定制、人单合一、倒金字塔”等一系列变革,与我们提出的C2B模式异曲同工,他正全力推动海尔全面向消费者驱动的模式去变革。但挑战在于:海尔所处的是一个行业集中度高、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对规模经济要求也非常高的家电行业,这与行业集中度不高、同时对个性化需求又非常敏感的服装等行业很不相同,因此海尔要真正将C2B模式摸索出来,前期的挑战会非常大。但海尔如果能成功带动家电行业转向C2B模式的话,整个中国经济都能上一个大台阶。
扩展来看,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量某一行业推动C2B的难易程度,或说该行业对C2B模式的敏感度——一是看行业的基本产业结构,看规模经济的门槛、产品标准化程度、行业集中度等指标高不高,二是看消费者对该行业的个性化需求空间有多大,如果他们愿意为个性化产品支付更多的溢价,就会更容易降低C2B模式早期的成本上升负担,从而有足够的资金回笼来推动整个模式的打通。
结语 目前各界关于C2B的讨论中,我认为最需要强调的观点在于,C2B是由消费者驱动导向带来的经营理念变革,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变革,也是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而针对特定人群的个性化定制,则只是C2B模式的一种典型形态。
其次,在互联网时代,C2B模式需要企业对消费者数据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大数据应用,从而使得商业决策可以做到随需而定。在这里,不仅是商业运作的成本构成有了很大变化,规模化地从事个性化生意的成本也随之而大幅下降。而在传统工业时代则只能靠标准化、大规模制造才能实现成本的降低,其中的商业主导逻辑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最后,C2B会导致包括设计、营销、渠道、生产在内的整个商业系统都发生变化,只有在“工业时代升级到信息时代”的语境和维度下去讨论这一主题,C2B才能得到最准确的理解。而最近热炒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所涉及到的一些制造技术,实际上也远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曾鸣)
望远镜:商业主导逻辑之变 在很多人看来,C2B就是针对特定人群的个性化定制,实际上这只是C2B大潮中比较重要、利润也较高的部分,但并非全部。C2B并不排斥共性需求,而且相当一部分产品还会以标准化的形态流转。但是,同样是标准化产品,在这里,它与工业时代商业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对共性需求的满足方式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而不是过去那种所谓的“蒙眼式设计,赌博式开发”,也即去猜测需求。以服装行业为例,现在冬装刚刚开卖,厂家已经在进行春季服装的发布了,这是非常明显的厂家猜测与驱动的行为,而并非真正去理解、满足和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这也导致了存货成为大工业经济模式中天然无法绕开的弱点。在那种低效率的产消互动模式下,高库存、高脱销并存,牛鞭效应显著,过度营销乃至恶意营销盛行,产消双方矛盾对立的情况,在根本上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具体来看,除去非常个性化的定制产品,C2B模式下比较标准化的产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首先要看消费者在你的产品的定义、设计等环节中有多大的参与权和主导权,假设你前期接触到了5000万个用户,由此挖掘出500万用户有一个基本的共性需求,然后为这些用户生产500万件产品。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产品已经是个性化了,而对厂家而言,生产的却仍然是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同时,你可能对另外的50万用户有完全不一样的产品组合,而对其中的5万用户,可能是完全个性化定制的产品。
尽管从形态上来说,你可能是给500万人卖了同样的产品,但它是在C2B模式的思维下做出的最好的一种商业决策。而企业在传统工业时代的做法,则往往是通过典型如市场调查、问卷抽样等低效率的互动方式,甚或是自己闷头做出一个标准化产品,一边推送出去,一边祈祷着商品在市场上能畅销。。相比之下,C2B模式可以做到零库存运转,而工业时代B2C模式下则要借助渠道层层分销才能实现500万件,一旦卖不掉就变成存货,一旦畅销又可能会缺货。看上去都是卖掉了500万件产品,但两种模式的驱动理念和驱动模式完全不同。
所以,C2B是商业主导逻辑的根本变化,它的核心思想是消费者驱动整个商业活动: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衍生出的是大规模、流水线、标准化、成本导向的B2C运作模式,所有环节都是厂家驱动和主导,而C2B则是消费者驱动,以消费者需求为起点,在商业链条上一个一个环节地进行波浪式、倒逼式的传导。
未来,传统的B2C模式会融入C2B的大图当中,这是一种包容的商业业态,可能标准品的产品形态还能占到70%,但它已经完全是按照C2B模式去制造。
今天的C2B模式,是一个仍在快速演化中的“活”的模式。对于管理者而言,与其僵化或泛化地纠结于C2B模式的概念定义,不如以一种简洁的视角,把C2B理解为是一种无限接近个性化需求的过程,是今天的企业必须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让我们想象这样一种场景:在线条的最左端,厂家为千篇一律的大众提供一视同仁的产品,在线条的最右端,则是厂家为消费者的一次需求去定制一款个性化商品,乃至于定制一条供应链。而C2B化的含义,也就是说今天的大部分企业,都必须要学会如何从左端实现向右端的快速移动与无限逼近。
显微镜:C2B模式的生意经 今天才刚刚起步的C2B模式作为一种颠覆性创新,会从根本上改变商业世界的模样,但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创业者而言,最根本的挑战在于模式如何落地,这需要非常痛苦的实验摸索,有一个逐渐成型的过程;而对传统企业来说,C2B模式跟它的传统DNA并不吻合,企业在尽可能向C2B靠拢的过程中,可能并不愿意走那么远,它们会惯性的只做部分的变革,一旦遭遇管理和流程上的挑战,就可能会放弃对新模式的继续推进。
目前敢于真正实践C2B的只可能是创业企业,但切忌炒作概念,强行放大自己,这样会遇到很大的波折和动荡。其原因不在于C2B的商业逻辑不成立,而是因为这个概念要落地,需要把整个商业系统中的各个环节都按新的思路打通,绝非动动嘴皮子,讲讲理念就能做到,而是需要非常漫长的积累过程。
对创业企业而言,任何一个创新模式的衍生与繁荣,将其跑通的前期投入是非常之高的,但当它走过拐点之后的爆发力,同样也是没有人可以阻挡的。如此,C2B模式才能催生出大企业、大生意。
以尚品宅配为例,它先是在家居行业有了近十年的积累,其后真正转向摸索定制家居的C2B模式,也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但当模式已经走通之后,未来几年它有望迎来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期。举另一个例子,从事鞋类定制的企业爱定客正摸索做一个比较纯粹的C2B模式,它是从传统企业孵化出来的一个创新型企业,对供应链的理解已经足够深,知道如何在商业逻辑上把C2B跑通,但相信它依然需要去耐心调试整个新系统的每一个部件,在大规模与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之后,才能加速运转。
那么,该如何来理解这个拐点?关键之处就在于整个商业模式从头到尾都能跑通!以很多淘品牌为例,它们可以跟进消费者的需求去做快速反应,每个礼拜都推出消费者投票定制的新品已没有问题,但如果传统的供应链依然还是以28天作为一个周期,这些淘品牌就必须想办法去吸引传统制造商愿意去承接它们多品种、小批量、快反应的个性化订单。这也会要求制造商与之有着相同的理念,并愿意去购入设备、改造流程、提高柔性化生产能力,同时也需要这些淘品牌的订单量达到一定量级,才会有更多的生产厂家愿意去承接这种定制。这将是一个逐步传导的过程,比如你争取到生产厂家的支持后,还要继续取得原材料商的认同。原本它们可能要五匹布料才肯起订,而你可能只需要半匹,这也需要你去将这个环节打通。
C2B模式的拐点其实是商业模式和规模同步演进的过程,没有规模的逐步上升,你就不能吸引更多的玩家参与,并按照你的思想去协同演化,而C2B模式没有真正跑通的时候,它的规模也很难上去,所以这是一个漫长的磨合过程。
C2B这样的创新商业模式有着很多天然的优势,但企业需要找到其中的关键支点,从而撬动优势的发挥。这其中的核心变量包括: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关键在于他愿意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付出多少溢价,这需要企业找到消费者愿意付较高溢价的切入点,客单价也就上去了;从制造成本而言,C2B大规模定制的核心是要做到后端的平台化与模块化,从而将相比传统大规模制造的成本增加幅度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一开始可能定制模式的成本会高出50%,但如果能逐渐降低,控制在10%以内,模式自然可以运转起来;从效率提升角度,C2B模式中消费者与企业是直接联系、相互融合的,企业可以获得有关产品和服务的即时反馈,从而不断予以改进,这种效率的提升是传统模式所不具备的;
另外,从库存而言,C2B模式可以做到以销定产的零库存运转,这会带来整个财务成本的大幅下降,优势明显。
原则上说,在面对颠覆性的创新时,转型成功的传统企业很少,这需要企业改变自己的核心能力,去适应新的商业世界,IBM向服务转型是一个难得的成功案例,而更多的则是像诺基亚、柯达、摩托罗拉等巨头的惨败。所以,对传统企业而言,C2B之所以难,是因为它是从头到尾的商业模式大变革,在传统企业的母体中很难做出来。仅以电子商务的挑战为例,如果传统企业的转型都很成功,也就不会有包括淘品牌在内的众多新兴企业的勃兴。
真正的挑战在于第二层,即如何实现C2B模式所要求的组织转型,企业如何才能让新业务有足够好的空间去成长。目前,大部分企业能够想到的突破方法就是先成立一个新的部门,类似电商部门或者C2B创新事业部,如果老板足够支持,提供足够的空间,它们可以生长的不错。但当C2B新业务开始占到企业5%~10%的销售份额时,这一方面让企业看到了希望,另一方面却会对传统业务产生实质性威胁,此时组织惯性的反弹是非常大的。企业能否继续坚定地把资源配置倾向于新的业务模式,将是非常难的一个选择,很多企业的转型最后都是卡在这一关。
柳传志先生曾经说过,企业家要将5%的可能性变成100%的现实,而我在跟他交流的时候说,学者要做到的事情是讲明白为何这个事情只有5%的可能性。只有企业的领导者真正明白C2B的是一种带有颠覆性创新的大趋势,是一次根本性的商业模式变革,企业才可能真正准备好相应的心态和胆略去应对挑战,做出抉择。
在国内的企业家中,张瑞敏先生在海尔所推行的“大规模定制、人单合一、倒金字塔”等一系列变革,与我们提出的C2B模式异曲同工,他正全力推动海尔全面向消费者驱动的模式去变革。但挑战在于:海尔所处的是一个行业集中度高、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对规模经济要求也非常高的家电行业,这与行业集中度不高、同时对个性化需求又非常敏感的服装等行业很不相同,因此海尔要真正将C2B模式摸索出来,前期的挑战会非常大。但海尔如果能成功带动家电行业转向C2B模式的话,整个中国经济都能上一个大台阶。
扩展来看,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量某一行业推动C2B的难易程度,或说该行业对C2B模式的敏感度——一是看行业的基本产业结构,看规模经济的门槛、产品标准化程度、行业集中度等指标高不高,二是看消费者对该行业的个性化需求空间有多大,如果他们愿意为个性化产品支付更多的溢价,就会更容易降低C2B模式早期的成本上升负担,从而有足够的资金回笼来推动整个模式的打通。
结语 目前各界关于C2B的讨论中,我认为最需要强调的观点在于,C2B是由消费者驱动导向带来的经营理念变革,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变革,也是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而针对特定人群的个性化定制,则只是C2B模式的一种典型形态。
其次,在互联网时代,C2B模式需要企业对消费者数据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大数据应用,从而使得商业决策可以做到随需而定。在这里,不仅是商业运作的成本构成有了很大变化,规模化地从事个性化生意的成本也随之而大幅下降。而在传统工业时代则只能靠标准化、大规模制造才能实现成本的降低,其中的商业主导逻辑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最后,C2B会导致包括设计、营销、渠道、生产在内的整个商业系统都发生变化,只有在“工业时代升级到信息时代”的语境和维度下去讨论这一主题,C2B才能得到最准确的理解。而最近热炒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所涉及到的一些制造技术,实际上也远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曾鸣)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01-27 22:14
由以往的“生产—消费”变为了“消费—生产”。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