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为什么是由电磁相互引起的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8 07:50
- 提问者网友:溺爱和你
- 2021-01-28 01:44
摩擦力为什么是由电磁相互引起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1-28 02:06
请参考以下等资料:
弹力的本质是分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由物质分子运动论知道,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物体无形变时,内部分子处于正常位置,分子间的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在各个方向上受力平衡。在弹性限度内,当物体受其他物体作用发生形变时,分子之间就要发生相对位移,分子间的引力就不等于斥力,分子的平衡状态就遭到破坏,分子间就表现出引力或斥力相互作用,从而抗拒形变。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加或减小(仍在物体弹性限度以内),相互作用的引力或斥力不断增加,直到跟外力平衡,物体不再被拉伸或压缩。撤去外力后,正是这种斥力或引力,使物体恢复原状。
有关摩擦力的本质,直到今天还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与物质分子间的电磁相互作用有关。根据摩擦表面分子的粘附理论,认为物体接触时,由于表面不可能极平整,实际的接触面积比表观的接触面积小得多(前者往往只是后者的万分之几),因此在接触点处有很大的应力,大大超过“弹性极限”,接触处产生“塑性形变 ”,许多接触点“冷焊”在一起,即在接触点处两物体的分子间距已小到分子引力作用范围内,于是两个紧压着的接触点处产生了分子-原子性的表面粘附现象。当一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被拉动时,摩擦阻力就伴随着成千上万的细小“焊点”的扯裂而产生。这一理论能较好地解释金属之间的摩擦,但不能很好解释木材等的摩擦。
两个物体接触,接触面越平滑摩擦力越小。在平玻璃上推木块很容易,但推平玻璃就不容易了。这是说明摩擦力加大了吗?为什么?
“两个物体接触,接触面越平滑摩擦力越小”的观点是否正确呢,首先探究一下摩擦力的本质:
1.凹凸啮合说.是从15世纪至18世纪,科学家们提出的一种关于摩擦本质的理论,啮合说认为摩擦是由于互相接触的物体表面粗糙不平产生的.两个物体接触挤压时,接触面上很多凹凸部分就相互啮合.如果一个物体沿接触面滑动,两个接触面的凸起部分相碰撞,产生断裂、摩损,就形成了对运动的阻碍.
2.粘附说.这是继凹凸啮合说之后的一种关于摩擦本质的理论.最早由英国学者德萨左利厄斯于1734年提出,他认为两个表面抛得很光的金属,摩擦会增大,可以用两个物体的表面充分接触时它们的分子引力将增大来解释.
上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对摩擦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到上世纪中期,诞生了新的摩擦粘附论。
新的摩擦粘附论认为,两个互相接触的表面,无论做得多么光滑,从原子尺度看还是粗糙的,有许多微小的凸起,把这样的两个表面放在一起,微凸起的顶部发生接触,微凸起之外的部分接触面间有10^-8m或更大的间隙.这样,接触的微凸起的顶部承受了接触面上的法向压力.如果这个压力很小,微凸起的顶部发生弹性形变;如果法向压力较大,超过某一数值(每个凸起上约千分之几牛顿),超过材料的弹性限度,微凸起的顶部便发生塑性形变,被压成平顶,这时互相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距离变小到分子(原子)引力发生作用的范围,于是,两个紧压着的接触面上产生了原子性粘合。这时要使两个彼比接触的表面发生相对滑动,必须对其中的一个表面施加一个切向力,来克服分子(原子)间的引力,剪断实际接触区生成的接点,这就产生了摩擦。
在现代摩擦理论中,还加进了静电作用。光滑表面摩擦过程中可能带上异号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作用,也是摩擦力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摩擦现象的机理是复杂的,是必须在分子尺度内才能加以说明的。由于分子力的电磁本性,摩擦力说到底也是由于电磁相互作用引起的。
上述理论,已经否定了“物体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的说法。在非常平滑的物体表面之间,摩擦力是存在的。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表面光滑”,其含义是指无摩擦或摩擦因数等于零的表面,即没有摩擦力。这是教学中的一种约定,而并非真的是说两个表面光滑。在平玻璃板上推木块很容易,而在平玻璃板上推与木块相同质量的玻璃时就不容易了,这说明摩擦力增大了。
弹力的本质是分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由物质分子运动论知道,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物体无形变时,内部分子处于正常位置,分子间的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在各个方向上受力平衡。在弹性限度内,当物体受其他物体作用发生形变时,分子之间就要发生相对位移,分子间的引力就不等于斥力,分子的平衡状态就遭到破坏,分子间就表现出引力或斥力相互作用,从而抗拒形变。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加或减小(仍在物体弹性限度以内),相互作用的引力或斥力不断增加,直到跟外力平衡,物体不再被拉伸或压缩。撤去外力后,正是这种斥力或引力,使物体恢复原状。
有关摩擦力的本质,直到今天还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与物质分子间的电磁相互作用有关。根据摩擦表面分子的粘附理论,认为物体接触时,由于表面不可能极平整,实际的接触面积比表观的接触面积小得多(前者往往只是后者的万分之几),因此在接触点处有很大的应力,大大超过“弹性极限”,接触处产生“塑性形变 ”,许多接触点“冷焊”在一起,即在接触点处两物体的分子间距已小到分子引力作用范围内,于是两个紧压着的接触点处产生了分子-原子性的表面粘附现象。当一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被拉动时,摩擦阻力就伴随着成千上万的细小“焊点”的扯裂而产生。这一理论能较好地解释金属之间的摩擦,但不能很好解释木材等的摩擦。
两个物体接触,接触面越平滑摩擦力越小。在平玻璃上推木块很容易,但推平玻璃就不容易了。这是说明摩擦力加大了吗?为什么?
“两个物体接触,接触面越平滑摩擦力越小”的观点是否正确呢,首先探究一下摩擦力的本质:
1.凹凸啮合说.是从15世纪至18世纪,科学家们提出的一种关于摩擦本质的理论,啮合说认为摩擦是由于互相接触的物体表面粗糙不平产生的.两个物体接触挤压时,接触面上很多凹凸部分就相互啮合.如果一个物体沿接触面滑动,两个接触面的凸起部分相碰撞,产生断裂、摩损,就形成了对运动的阻碍.
2.粘附说.这是继凹凸啮合说之后的一种关于摩擦本质的理论.最早由英国学者德萨左利厄斯于1734年提出,他认为两个表面抛得很光的金属,摩擦会增大,可以用两个物体的表面充分接触时它们的分子引力将增大来解释.
上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对摩擦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到上世纪中期,诞生了新的摩擦粘附论。
新的摩擦粘附论认为,两个互相接触的表面,无论做得多么光滑,从原子尺度看还是粗糙的,有许多微小的凸起,把这样的两个表面放在一起,微凸起的顶部发生接触,微凸起之外的部分接触面间有10^-8m或更大的间隙.这样,接触的微凸起的顶部承受了接触面上的法向压力.如果这个压力很小,微凸起的顶部发生弹性形变;如果法向压力较大,超过某一数值(每个凸起上约千分之几牛顿),超过材料的弹性限度,微凸起的顶部便发生塑性形变,被压成平顶,这时互相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距离变小到分子(原子)引力发生作用的范围,于是,两个紧压着的接触面上产生了原子性粘合。这时要使两个彼比接触的表面发生相对滑动,必须对其中的一个表面施加一个切向力,来克服分子(原子)间的引力,剪断实际接触区生成的接点,这就产生了摩擦。
在现代摩擦理论中,还加进了静电作用。光滑表面摩擦过程中可能带上异号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作用,也是摩擦力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摩擦现象的机理是复杂的,是必须在分子尺度内才能加以说明的。由于分子力的电磁本性,摩擦力说到底也是由于电磁相互作用引起的。
上述理论,已经否定了“物体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的说法。在非常平滑的物体表面之间,摩擦力是存在的。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表面光滑”,其含义是指无摩擦或摩擦因数等于零的表面,即没有摩擦力。这是教学中的一种约定,而并非真的是说两个表面光滑。在平玻璃板上推木块很容易,而在平玻璃板上推与木块相同质量的玻璃时就不容易了,这说明摩擦力增大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老鼠爱大米
- 2021-01-28 03:42
归根结底,弹性形变微观上讲应该是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而摩擦力与弹力有关,也可看作是电磁相互作用。
比如宏观上放在桌子上的的杯子,与桌面是接触的,但是微观上它是与桌面分子有距离的,好像是悬空的一样,这就是电荷之间的斥力作用。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