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样的小学生,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数感有哪些策略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19 20:08
- 提问者网友:我没有何以琛的痴心不悔
- 2021-07-19 04:22
培养什么样的小学生,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数感有哪些策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青尢
- 2021-07-19 04:46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会碰到这样的学生作业:“五年级一班总人数43.5人”;“一张床长2分米”;“一间仓库的容积是240立方分米”……如此荒诞的结果,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无独有偶,其他教师也遇到过类似经历。唉,我们的学生这是怎么了?在感慨之余,不得不反思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究竟是我们的数学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想,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对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同学头脑中没有“数”的概念。
什么是数感?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被首次提出。数感是数与数之间的一种感悟,即对数的一种深入理解,然后内化成一种对数的驾驭能力。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注重数感的培养,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的倾向提出来的。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较强的感受力,能有意识地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发现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点。而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是一项重要任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以看出,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1、注重生活体验,走近数感。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小学生时时刻刻都在和数学亲密接触,但他们不一定能感受到、表达出来。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思维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在观察、猜测等一系列的初步基础上,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事实上,只要我们更多地观察生活,认真地收集素材,就会给学生提供很多贴近生活的数学素材。
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像一分硬币重1克,4粒黄豆大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一袋糖重1千克,肥皂、药片、黄金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体重、菜、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如,你今年几岁?班级号是多少?你的鞋号是多少?火警电话号码是多少?急救中心电话号码是多少?……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数感。
2、注重动手实践,体验数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这一动态的认知活动,既可以满足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等心理特点,又可以集中其注意力,激发其动机,使学生在自己的创造中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理解。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动......余下全文>>
什么是数感?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被首次提出。数感是数与数之间的一种感悟,即对数的一种深入理解,然后内化成一种对数的驾驭能力。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注重数感的培养,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的倾向提出来的。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较强的感受力,能有意识地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发现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点。而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是一项重要任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以看出,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1、注重生活体验,走近数感。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小学生时时刻刻都在和数学亲密接触,但他们不一定能感受到、表达出来。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思维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在观察、猜测等一系列的初步基础上,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事实上,只要我们更多地观察生活,认真地收集素材,就会给学生提供很多贴近生活的数学素材。
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像一分硬币重1克,4粒黄豆大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一袋糖重1千克,肥皂、药片、黄金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体重、菜、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如,你今年几岁?班级号是多少?你的鞋号是多少?火警电话号码是多少?急救中心电话号码是多少?……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数感。
2、注重动手实践,体验数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这一动态的认知活动,既可以满足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等心理特点,又可以集中其注意力,激发其动机,使学生在自己的创造中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理解。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动......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