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 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3 00:06
- 提问者网友:最爱你的唇
- 2021-01-22 16:57
阅读读下文,完成1~4题。 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沉浮,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混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②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评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颊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頫,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③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深化的结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可以一一手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④“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的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的痕迹,不大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他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是敢于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⑤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总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节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笔墨祭》) 1.第③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什么? 2.第③段末尾说“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请简要说明这种“重要特征”的内容。 3.第⑤段开头说“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这里指什么?为什么说是“可敬可叹”的?请摘引原文加以简要说明。 答:①“中国文化”这里指__________ ②说“可敬”是因为__________ ③说“可叹”是因为__________ 4.下面是对本文的一些理解,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几项 ( ) A.文品与人品、书品与人品是不完全一致的,其关系曲折错综。 B.傅青主认为,赵孟顺的书法有甜媚之弊,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 C.包世臣说;“乍看全是赵孟頫。”这个“赵孟頫”和后面的“一种字形”所指相同。 D.文章举苏东坡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要完全摆脱传统的影响很不容易。 E.末段中说:“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华丽的重担”这个比喻指的是个人的名和利等等。 F.文章最后说:“请看,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一枝毛笔”比喻“书法”,“文人”泛指所有的“文化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底特律间谍
- 2021-01-22 17:19
答案:见详解解析:1.仔细一看,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2.丰富的中国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是割不断、摆不脱的。3.①泛指整个中国文化。②丰富的中国文化遗产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 ③文化个性在传统的总摄下层层损减,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4.ACF 提示:4. B项“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不是傅青主的观点;D项应为“文章举苏东坡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化的承传性”;E项中所说的“个人名利”问题原文没有论述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不如潦草
- 2021-01-22 18:36
正好我需要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