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介绍一下拉康的言语学说和三界学说?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2 18:43
- 提问者网友:饥饿走向夜
- 2021-03-02 04:23
给介绍一下拉康的言语学说和三界学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03-02 05:49
拉康认为潜意识具有类似语言的结构。 他将潜意识与语言统一起来:(1) 用能指/所指代替Freud的“物的呈现”(thing-presentation)/“词的呈现”(word-resentation)(2) 以语言学的隐喻和换喻机制代替潜意识的活动规律 (3) 潜意识可比拟于语言的话语或文本,其组成规律与语言规则(如隐喻和换喻等)类似。他认为潜意识是“他者”的话语。潜意识是我自己的他者。他提出两种言语类型:(1) 空体言语(empty speech):接受自我秩序,并对他人(other)——想象的对手——对话,通过他人主体被异化。
(2) 实体言语(full speech):对他者(Other)讲话,它超越了自我所遵循的语言,实的言语的主体即潜意识的主体——他者
当主体真正向着其潜意识中的他者讲话时,其言语对精神分析者、对其本人才是有意义的,这种言语才是有意义的言语。拉康的三界学说又称为主体三层结构说:1. 想象界
(1) 产生于镜像阶段,并继续发展进入成人主体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即发展至象征界与之共存。包括“幻想”和“意象(映象)”,“意象”就是潜意识的映象,它调整主体理解他人的方式。
(2) “想象”既可指映象世界,也可用作指称一种“误认”性质。想象秩序既是个特定的时刻或阶段(某种自恋式认同),也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主体内部(intrasubject)表为主题对自我的自恋关系;在主体之间(intersubject)表为主体间的相似关系。
(3) 自我产生于镜像阶段,它沿着虚构的方向发展起来,因而自我就是一种意象。(婴儿的自我技能是自我的理想,它属于想象的秩序)。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关键不是不让患者夫妻自己的意象,或为他人重塑一个更好的意象,而是设法使之认识其意象。
(4) 想象界是人的个体生活或人的主观性的领域,它在主体的个体历史的基础上形成,是我们的文化环境使个体形成其特征的所有的一切,它不受现实原则支配,而遵循视觉的或虚幻的逻辑,它是“妄想功能”、不现实的幻想综合。它是个体保持平衡、进行自我防御(ego defense)的手段。它既是一个阶段又是个过程;象征界对它有组织和指向作用。2. 象征界
(1) 象征界含三类秩序的象征现象:
① 逻辑—数学
② 语言
③ 社会与文化
它是由想象的主体向真实的主体的过渡。幼儿在象征界获得主体性(随语言的获得,意识到自我、他者与外界的区别;通过言语活动表达其欲望和情感)(2) 语言是先于主体的存在。主体的确立过程即是掌握语言的过程,它逐渐将儿童引进:“社会文化关系之中。人类主体通过语言形成,主体是言语/面对语言的主体。言语活动的报纸特征即对话性,包括说者与听者。言语不仅是信息的综合体,而且在说者与听者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3) 儿童必须通过自己对语言的掌握,才能将自己投入语言交际的网络(network),才能获得“我”概念。“我”是个人身份的一种标志,它证明自身主体性的确立,其前提是“你”“他”存在。(4) 进入象征秩序,人体自身也被语言异化了。语言的三种异化结果:
① 个体自己的符号化
② 作为说话主体的“我”和句子中作为主语的“我”的分裂
③ 潜意识经验秩序的产生
语言的介入,等于消灭了自身与自身之间的直接关系,而在语言中建立了一个理想的“我”。主体将自己从语言中分离出来,这一分离过程同时也是潜意识的形成过程。3. 实在界
(1) 实在界定义得很模糊,因它是绝对阻抗象征性的。
(2) 它不属于言语活动,故是难以表达、不可言说的。它似乎是超越主体之外的一个领域,不同于客观现实,它是种脱离语言的主观现实。它处于知的彼岸,在精神分析会谈中也几乎察觉不到。
(3) 它起着一种十分特殊的作用,即产生欲望对象。实在界是欲望的来源,它是永远在场(at presence)的或永远“在这里”。它是种生活机能,是主体支配不了的一种活动。它类似于Id,是本能欲望的范畴。
(2) 实体言语(full speech):对他者(Other)讲话,它超越了自我所遵循的语言,实的言语的主体即潜意识的主体——他者
当主体真正向着其潜意识中的他者讲话时,其言语对精神分析者、对其本人才是有意义的,这种言语才是有意义的言语。拉康的三界学说又称为主体三层结构说:1. 想象界
(1) 产生于镜像阶段,并继续发展进入成人主体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即发展至象征界与之共存。包括“幻想”和“意象(映象)”,“意象”就是潜意识的映象,它调整主体理解他人的方式。
(2) “想象”既可指映象世界,也可用作指称一种“误认”性质。想象秩序既是个特定的时刻或阶段(某种自恋式认同),也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主体内部(intrasubject)表为主题对自我的自恋关系;在主体之间(intersubject)表为主体间的相似关系。
(3) 自我产生于镜像阶段,它沿着虚构的方向发展起来,因而自我就是一种意象。(婴儿的自我技能是自我的理想,它属于想象的秩序)。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关键不是不让患者夫妻自己的意象,或为他人重塑一个更好的意象,而是设法使之认识其意象。
(4) 想象界是人的个体生活或人的主观性的领域,它在主体的个体历史的基础上形成,是我们的文化环境使个体形成其特征的所有的一切,它不受现实原则支配,而遵循视觉的或虚幻的逻辑,它是“妄想功能”、不现实的幻想综合。它是个体保持平衡、进行自我防御(ego defense)的手段。它既是一个阶段又是个过程;象征界对它有组织和指向作用。2. 象征界
(1) 象征界含三类秩序的象征现象:
① 逻辑—数学
② 语言
③ 社会与文化
它是由想象的主体向真实的主体的过渡。幼儿在象征界获得主体性(随语言的获得,意识到自我、他者与外界的区别;通过言语活动表达其欲望和情感)(2) 语言是先于主体的存在。主体的确立过程即是掌握语言的过程,它逐渐将儿童引进:“社会文化关系之中。人类主体通过语言形成,主体是言语/面对语言的主体。言语活动的报纸特征即对话性,包括说者与听者。言语不仅是信息的综合体,而且在说者与听者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3) 儿童必须通过自己对语言的掌握,才能将自己投入语言交际的网络(network),才能获得“我”概念。“我”是个人身份的一种标志,它证明自身主体性的确立,其前提是“你”“他”存在。(4) 进入象征秩序,人体自身也被语言异化了。语言的三种异化结果:
① 个体自己的符号化
② 作为说话主体的“我”和句子中作为主语的“我”的分裂
③ 潜意识经验秩序的产生
语言的介入,等于消灭了自身与自身之间的直接关系,而在语言中建立了一个理想的“我”。主体将自己从语言中分离出来,这一分离过程同时也是潜意识的形成过程。3. 实在界
(1) 实在界定义得很模糊,因它是绝对阻抗象征性的。
(2) 它不属于言语活动,故是难以表达、不可言说的。它似乎是超越主体之外的一个领域,不同于客观现实,它是种脱离语言的主观现实。它处于知的彼岸,在精神分析会谈中也几乎察觉不到。
(3) 它起着一种十分特殊的作用,即产生欲望对象。实在界是欲望的来源,它是永远在场(at presence)的或永远“在这里”。它是种生活机能,是主体支配不了的一种活动。它类似于Id,是本能欲望的范畴。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