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的意义和用法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8 16:57
- 提问者网友:愿为果
- 2021-01-28 04:07
于的意义和用法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芗
- 2021-01-28 05:17
问题一:‘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初中文言文中“而”字用法小结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子曰:“默而识之, ”(《六则》)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⑤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4.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④康肃笑而谴之(《卖油翁》)
6.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④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崂山道士》)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余下全文>>问题二:“于”在古代汉字中的意义及用法 详细字义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4. 另见 yū
常用词组
1. 于今 yújīn
(1) [up to the present;since]∶至今
车站一别,于今十年 (2) [nowaday;now]∶如今;到现在 2. 于思 yúsāi
[thick moustache] 常叠用,表现胡子极多 3. 于时 yúshí
[for the moment;then;at that time] 介宾词组。在这个时候,当时
于时冰皮始解。——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4. 于是 yúshì
[as a result;therefore;whereupon] 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余下全文>>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子曰:“默而识之, ”(《六则》)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⑤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4.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④康肃笑而谴之(《卖油翁》)
6.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④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崂山道士》)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余下全文>>问题二:“于”在古代汉字中的意义及用法 详细字义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4. 另见 yū
常用词组
1. 于今 yújīn
(1) [up to the present;since]∶至今
车站一别,于今十年 (2) [nowaday;now]∶如今;到现在 2. 于思 yúsāi
[thick moustache] 常叠用,表现胡子极多 3. 于时 yúshí
[for the moment;then;at that time] 介宾词组。在这个时候,当时
于时冰皮始解。——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4. 于是 yúshì
[as a result;therefore;whereupon] 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