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与《聊斋志异》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2-01-01 18:04
- 提问者网友:星軌
- 2021-12-31 18:44
阅读蒲松龄与《聊斋志异》①蒲松龄,山东省淄川县人。清朝康熙年间他在淄川一个小村庄做塾师先生,常常带着茶水来到村口的路旁坐下来,招待过往的行人,却从不收一分钱。那些过往的小商小贩、马夫脚夫和落魄文人,走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都要坐下来,喝点茶、抽袋烟,聊会儿,觉得舒服极了,都非常感激这位塾师先生。②那些行人都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坐下来歇息时,蒲松龄就请求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故事讲给他听,蒲松龄一面细心地听着,一面认真地做记录。日子长了,他搜集的故事就多了。③后来,蒲松龄把他搜集到的故事作了加工,写成一部短篇小说集,这就是著名的《聊斋志异》,《促织》就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名作。④这部短篇小说集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有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残害人民的罪行,声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罪恶,抨击官僚统治机构的腐败黑暗。有的抨击科场黑暗,揭发八股举业的弊病和给文人士子带来的灾难。有的表达青年男女,歌颂了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还有的赞扬了普通人民的反抗精神,倡导抗暴精神,宣扬报仇雪恨、除恶务尽的思想。⑤蒲松龄一生的坎坷遭遇,是他写作这部小说的基础。蒲松龄兄弟四人,从小都读过书,蒲松龄是成绩最好的。他顺利地通过县、州、府的考试,每次都是第一名。19岁就考中秀才,人们都以为他前程远大。可是这以后,蒲松龄到省里考试就怎么也考不中了。后来,他父亲死了,兄弟四人分了家。蒲松龄只分到一间破房子,只好借来一块木板遮挡一下。⑥为了生计,他一面给财主当塾师,挣点钱维护生活,一面参加科举考试。直到71岁,才选了岁贡生,也没有考中举人。他觉得满腹经纶,却不能有施展的机会。而阻碍他的正是腐朽的科举制度。他别无选择,只好躲在凄凉的书斋里著书立说。⑦蒲松龄科举的失意,加之生活的清苦,使他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劳动人民,并产生了深深的同情。《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反映了社会的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书中也宣扬了一些封建道德和迷信思想。⑧蒲松龄科举落第,反倒给他写作创造了良机,使他有时间专心写作。到76岁(公元1715年)病死的时候,留下了丰富的著述。除《聊斋志异》之外,还有一千多首诗,一百多首词、四百篇散文以及“俚曲”(俗曲)、剧本、长篇小说和通俗日用读本多种。这种作品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将永远受到世界人民的珍视。1.请用“‖”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并概括每层内容。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2.文中最后一段中加点的“珍视”,换成“重视”好不好?为什么?3.我们曾经学过一篇出自《聊斋志异》的文章,你还记得它的题目吗?请写出:《_________》。4.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做法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平时你是怎样积累写作材料的,把你的做法简要说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甚了了
- 2021-12-31 19:15
答案:解析: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第一层:搜集编写《聊斋志异》;第二层:小说的内容;第三层:坷坎遭遇;第四层:《聊斋志异》的思想及蒲松龄的贡献。2.不好,“珍视”是珍惜重视的意思,“重视”没有珍惜的意思。3.狼4.要通过比较,向蒲松龄学习。 提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由着我着迷
- 2021-12-31 20:47
我学会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