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使用,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30 07:17
- 提问者网友:疯孩纸
- 2021-07-29 12:57
教材的使用,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07-29 13:58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能力和权力的重新做出新的要求和定位。我们每一个人对“教材问题”都形成了个人的理解,今天的探讨,会使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呈现出新的活力,使我们教育实践朝着更广阔、更加明朗的道路迈进。 一线教师,究竟该如何合理地使用教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尊重教材. 课改以来,老师们不再将教材看作神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已深深烙在许多教师心中。但凡上公开课、展示课或者竞赛课,很多老师不是考虑如何去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而将重点放在如何去改编教材,如何创设自以为更好的情境,认为用教材中的情境就不能体现新意,就不能发挥创造性,就会步人俗套。 对教材作适当改编,这是新课改赋予教师的权利.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特级老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没有走进教材就随意臆断,轻率地改动教材,就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了。 二要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重视教参 教参,即《教师教学用书》,是课堂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如果说读课文,是与作者对话,那么读教参就是与编者对话。与作者对话是基础,与编者对话是提升,与学生对话是目的,缺一不可。然而,现在的教师由于有大量的教案可以参考往往忽视了教参的存在。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的做法。有的教师为图方便、快捷,草草的浏览教材之后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研读各种教案上。其结果是只能领会其形式上的表面而不能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精髓。只有认真研读教参才能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新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要把它研读透.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教师要读“透”教材。从一个小节、一个单元、一册再到全套教材都要去读,读文本,读教参,读专家的分析,读同行的思考。读“厚”教材,不仅读本学科,更要跨学科综合阅读;不仅读文字,更要读学生、读生活、读社会,读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读“活”教材,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那么如何具体地读活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三要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不是最终归宿。 教材的编写只能最大程度地适应不同地区学习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本身也是教材编写的要求。因而,把教材转化为学材,理所当然要靠教师的创造。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的特点,加上对于地域文化、城乡差异、社会背景等因素 的全盘考虑,对于教材作出相应的二度开发,进而在课堂中经过加工过渡生成师生的对话、互动,对教材实施动态层面上的再度加工,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服务. 当然,教材的组织要在学生的已知与未知间找到生长点,知识的整体与部分间找到联结点,使学生既能“摸着石头过河”,又能“跳出井底看天”;展开过程则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使学习过程一波三折,充满活力。 我个人以为,“尊重、理解、创造”不失为一种科学、辩证的教材观。
新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要把它研读透.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教师要读“透”教材。从一个小节、一个单元、一册再到全套教材都要去读,读文本,读教参,读专家的分析,读同行的思考。读“厚”教材,不仅读本学科,更要跨学科综合阅读;不仅读文字,更要读学生、读生活、读社会,读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读“活”教材,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那么如何具体地读活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三要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不是最终归宿。 教材的编写只能最大程度地适应不同地区学习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本身也是教材编写的要求。因而,把教材转化为学材,理所当然要靠教师的创造。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的特点,加上对于地域文化、城乡差异、社会背景等因素 的全盘考虑,对于教材作出相应的二度开发,进而在课堂中经过加工过渡生成师生的对话、互动,对教材实施动态层面上的再度加工,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服务. 当然,教材的组织要在学生的已知与未知间找到生长点,知识的整体与部分间找到联结点,使学生既能“摸着石头过河”,又能“跳出井底看天”;展开过程则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使学习过程一波三折,充满活力。 我个人以为,“尊重、理解、创造”不失为一种科学、辩证的教材观。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