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心经
答案:6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7 19:08
- 提问者网友:温柔港
- 2021-04-07 13:14
我想看看《心经》,可是看了网上给的全文,根本就看不懂啊,怎么办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长青诗
- 2021-04-07 14:20
一、读《心经》有两种方法和目的:
1、修定:口中将每个字读的清清楚楚,耳朵将每个字听得清清楚楚,将注意力集中在读经听经这件事上,不要去想其中的含义,一句接一句,从头到尾一直读下去即可。这是古大德教给我们修定的一种方法,如此长期坚持,则妄想杂念会越来越少,定力越来越深,久之久之,心越来越清净,不用思维意识,自然会从心中生起智慧,而了达心经讲的“空性”的真理。
2、解义:《心经》虽然只有短短的260字,但确是整个般若经典的核心,其主要说的是一切诸法,包括色法和心法其本性皆空,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自我。古来大德对心经做过多次注解,可以在了解了一些佛学基本术语常识的基础上,去找相关注解来阅读,以帮助理解心经的含义。但是,心经所宣讲的实相真如不是靠语言文字思维分别能了知的,即使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也只是落在凡夫的思维分别当中,而实相是离开语言分别思维的。所以,建议按照第一种方法阅读最好。
二、说明:不光读诵《心经》可以用以上方法,任何佛经的读诵都可以用以上方法来受持,一门精进,长时熏修,如此才能得到读经之真实利益。另外,读经时应保持恭敬至诚之心,如真佛现前,亲聆妙音,则业障日消,福慧日增。
1、修定:口中将每个字读的清清楚楚,耳朵将每个字听得清清楚楚,将注意力集中在读经听经这件事上,不要去想其中的含义,一句接一句,从头到尾一直读下去即可。这是古大德教给我们修定的一种方法,如此长期坚持,则妄想杂念会越来越少,定力越来越深,久之久之,心越来越清净,不用思维意识,自然会从心中生起智慧,而了达心经讲的“空性”的真理。
2、解义:《心经》虽然只有短短的260字,但确是整个般若经典的核心,其主要说的是一切诸法,包括色法和心法其本性皆空,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自我。古来大德对心经做过多次注解,可以在了解了一些佛学基本术语常识的基础上,去找相关注解来阅读,以帮助理解心经的含义。但是,心经所宣讲的实相真如不是靠语言文字思维分别能了知的,即使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也只是落在凡夫的思维分别当中,而实相是离开语言分别思维的。所以,建议按照第一种方法阅读最好。
二、说明:不光读诵《心经》可以用以上方法,任何佛经的读诵都可以用以上方法来受持,一门精进,长时熏修,如此才能得到读经之真实利益。另外,读经时应保持恭敬至诚之心,如真佛现前,亲聆妙音,则业障日消,福慧日增。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话散在刀尖上
- 2021-04-07 18:27
你可以看白话啊。
- 2楼网友:大漠
- 2021-04-07 18:09
心经是最短的佛经了 但讲的是空性 不容易理解 其实也不需要理解 只要认真读就可以了 慢慢就能增长智慧福德 就会有所感悟了
- 3楼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04-07 17:04
读经方法自古以来都是一样的,印祖也开示过:至于阅经, 若欲作法师, 为众宣扬, 当先阅经文, 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 见解过人, 罔不徒劳心力, 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 必须至诚恳切, 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 凝定身心, 然后拜佛朗诵, 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 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 如对圣容, 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 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 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 利根之人, 便能悟二空理, 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 亦可以消除业障, 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 即能明心见性, 即指如此看耳, 故名曰但。能如此看, 诸大乘经, 皆能明心见性, 岂独金刚经为然。若一路分别, 此一句是甚么义, 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 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 圆悟经旨, 因兹业障消灭, 福慧增崇乎。(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 4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4-07 16:2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本语译(霍韬晦译)
-----------------------------------
圣观自在菩萨正在进行着极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活动,照见(生命的)五种现象在存在上,都是处于空的状态(于是超越了一切痛苦)。
(他对舍利的儿子说)
舍利之子啊!(生命的)肉身现象是空的,这种空的性质正是肉身现象的存在情形。(所以)肉身和空没有分别,空和肉身也没有分别,肉身就是空,空就是肉身。(其余)四种(主观上的)感受现象、(对象形相的)摄取现象、(动作的)发施现象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思维现象的存在情形也是一样。
舍利之子啊!一切存在都是处于空的状态。没有生、没有灭、没有污染、没有清净、没有减少,也没有增加。所以,舍利之子啊!在空的状态中没有肉身现象、没有感受现象、没有摄取现象、没有发施现象,也没有认识思维现象。(在主观方面来说)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主体)的存在,(在客观方面来说,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对象)的存在。(如果以十八界的分类标准来说)没有眼的界域,以至没有意识的界域。(如果应用在十二因缘方面)没有明,也没有无明;没有明的灭尽,也没有无明的征灭尽。推演下去,既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灭尽。(这也就是说)没有苦,没有苦的原因,(所以)不须求苦的息灭,也不须从事息苦的实践。(总之在空的状态中)没有能知的主体,也没有所知的对象。
由于不能有所知的对象的缘故,修行者依于这种般若波罗蜜多的作用,内心的活动再无障碍。由于没有障碍的缘故,就消除了种种怖畏,超出一切不真实的了解,从而进入彻底的涅盘境界之中。所有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的诸佛,都是依于这种般若波罗蜜多的作用,而获得最高的、最正确的和最完全的觉悟。
因此应该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伟大的咒语,是有大智慧的咒语、是超过一切、无与伦比的咒语,可以止息一切痛苦,因为它是真实的、不虚妄的。
以下就是通过般若波罗蜜多所说的咒语∶
‘去了!去了!
到彼岸去了!
完全到彼岸去了!
觉悟啊!谨愿!’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内容分析(摘录自霍韬晦《佛学》上册)
------------------------------------------------------
《般若心经》全篇的主旨在描述对‘空’的体证。在内容上可以分作四段∶
第一段指出∶‘空’是在极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的作用下呈现的。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出∶‘空’不是普通经验的对象。譬如生命存在的问题,在一般经验之下,我们只能看到种种的生命现象,这就是五蕴——原始佛教时代已经建立起来的概念,但在极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的作用之下,可以观照到这些现象都是处于一种空的状态。
第二段跟着破解一切自原始佛教以来所成立的代表存在的概念。这些概念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而有种种说法。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横的解剖;十二因缘、苦集灭道,这是纵的解剖。在横的解剖中,虽亦涉及到客观存在的性质问题(如色蕴、六境),但主要是扣紧生命现象上说。所以这些概念,基本上是代表了传统佛教对生命的活动、构造、前后方向的看法。佛教虽然不承认有‘我’,但基于如实观的要求,如实地观察生命,所以次第产生了这些概念。但是,大乘佛教兴起之后,认为这种分解的方式虽然可以破除一个独立的自我观念,但还是有所执。例如原始佛教把自我开为五蕴,自我的存在是假,言下之意,即以五蕴为实。但五蕴是不是就是最后的实在呢?我们能不能以肉身(色)现象为最后的实在呢?以感受作用(受)为最后的实在呢?……说一切有部说,色法可以再分为若干种,例如眼的对象(色境)可以再分为形色(形状)与显色(颜色);客观存在的物质可以再分为极微(物质原子)。依据这种说法,则物质现象仍是假,极微才是实。结果极微成为一种固定的、独立的存有体,成为一个有‘自性’(自我独立)的存在。这样,‘自体’观念便不能去除。由此可见,这种‘假依实’的分解方式是不彻底的。从大乘般若学的观点看来,这是忘记了佛陀所宣说的一切存在都是无常、都是缘生的教法。如果了解一切法都是缘生,即一切法的存在当下就是处于无常过转的动态之中,便不能被执实。问题是,当我们以它为经验对象时,就会不自觉的以我们的主观的认知能力来套它,从而产生概念。其实在客观的法上说,无常过转,受缘的制约,根本不能有自体。所以它的存在是不与任何概念相应的,这就是空。空不等于无,空只是说明它没有独立性、没有实体。但它仍是一个缘生法,一个无常过转的存在。《心经》第二段虽然没有交代种种生命现象所以是空的理由,而只是破斥它们的存在∶先破五蕴中的色蕴,续破其余四蕴,然后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实践,但依我们的了解,这不过是拨除这些概念来体证生命的存在情形,进而体证一切法的存在情形。‘空’一方面拨除这些概念,一方面展示存在的真实状态。
由此可见,‘空’是双离有无的,或非有非无的。说它有,它不是一个独立对象,亦无内容;说它无,它却有缘生的动态。两边不着,双遣双离,在这一情形下是无法用一个具体概念来表述的,所以说为‘空’。‘空’是中道,但‘空’这一个字眼亦只是象征。
由于‘空’代表真实的存在,《般若经》强调,这只有通过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当面把握,所以《心经》的第三段,即指出在获得对‘空’的体证后所产生的效果∶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以至获得无上正觉。
《心经》的第四段是站在修行实践的立场,把般若波罗蜜多看作咒语来推动众生的奋发向上。大概在《般若经》出现的时代,印度的咒语传统亦重新流行,为鼓励他们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所以有此一段。后来密宗兴起时,便
- 5楼网友:行路难
- 2021-04-07 15:26
先洗手刷牙,表示敬意,然后去读,读熟了背过了,然后去看或听一些解释,自己加以看法理解,记住法无定法,每个人的悟性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南无阿弥陀佛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