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元朝的重农政策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0 02:13
- 提问者网友:兔牙战士
- 2021-11-19 02:13
评价元朝的重农政策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天凉才是好个秋
- 2021-11-19 03:33
由于元朝前期诸项重农措施的推行,各地的农业生产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表现在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产品和产量的提高等方面。
元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发展,首先集中表现在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方面。元朝是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最好的时期,中国古代著名的农业科技著作主要集中在元代。最为突出者,是至元年间由官府编辑、刊刻《农桑辑要》一书,以先进的生产技术指导农业生产。这是过去的封建王朝不曾有过的壮举,就是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也不曾有过这样的举措。元朝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还有王祯编著的《农书》和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等,它们对元朝全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推广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另外,地处北方的今山西地区,据余阙《青阳集》记载,“晋地土厚而气深,田凡一岁三艺而三熟,少施以粪力,恒可以不竭。引汾水而溉,岁可以无旱。其地之上者,亩可以食十人。民又勤生力业,……野树禾,墙下树桑,庭有隙地,即以树莱茹麻(台木),无尺寸废者,故其民皆足衣食,无甚贫乏家,皆安于田里”①。〔余阙《青阳集》卷3《梯云庄记》。〕充分发挥其地利、水利条件,通过精耕细作,产生了“一岁三艺而三熟”的效果,亩产量当然会有很大提高。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一年三熟可以不足为奇,但元朝却在北方地区创造出了一年三熟的奇迹。虽然这仅是个别的现象,但没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是不可能出现的。另外,蓟州的渔阳(今蓟县)也已经有了长年种植稻谷的“稻户”②。〔《元史》卷16《世祖纪》。〕南方除栽种水稻之外,福建地区还出现了“有得占城稻种,高仰处皆宜种之”的旱稻生产,而且是当时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又一良种,谓之“旱占”,“其米粒大且甘,为旱稻种甚佳”者;又“一种有小香稻者,赤芒白粒,其米如玉,饭之香美,凡祭礼延宾,以为上撰,盖贵其罕也”③,〔王祯《农书》卷7《百谷谱·早稻》。〕表明了元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内容。
元朝农业生产一般的亩产量,没有找到具体记载,《金史·食货志》记有兴定三年(1219年)河南亩产1.2石;1石、8斗,平均则为1石左右。元朝一般亩产量也以1石为率,则与过去的1石基本相同。但元斗却大于宋斗将近1/3,“盖以来一斗当今七斗故也”④,〔《元史》卷93《食货志》。〕元代的一石实比宋代增加30%。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元代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效率提高的又一重要表现,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与改进。无论耕、耘、种、收割,还是农田水利灌溉种种工具,都获得了新的发展。王祯《农书》在这方面更有详细介绍和论说。
首先,创制有适于北方收割的“推镰,剑禾刃也。如养麦熟时,子易焦落,故制此具,便于收敛。……速于刀刈数倍”①;〔《农书》卷14《推镰》。〕在过去已有耧车的基础上,创新出粪耧,用于播种的同时又施底肥,《农书》记载说,“近有创造下粪耧种,于耧斗后,别置筛过细粪,或拌蚕沙,耨时随种而下,覆于种上,尤巧便也”②,〔《农书》卷12《耧车》。〕集播种、施底肥于一役,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江浙地区发明了“耘荡,江浙之间新制也。……··既胜耙锄,又代手足。况所耘田数,日复兼倍”,还免去了农家耘田“匍匐禾间,膝行而前,日曝于上,泥浸于下”③〔《农书》卷13《耘荡》。〕之苦,而且功效倍增,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减轻了农民日晒泥浸;元代创制和改进的新式农具,还有镫锄、秧马、铲、鹂刀、瓠种等等,王祯《农书》均有详载,为节省篇幅不再详述。
元代农田灌溉工具,《农书》介绍了多种水车,将其制作、使用过程都作了详细说明。其中有翻车、水转筒车、水转翻车、牛转翻车、卫转翻车、高转筒车、水转高车等等④,〔《农书》卷18。〕都是农田灌溉的得力器械,保障了农作物不致有干旱之灾。对元朝农业生产的发展,无疑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发展,首先集中表现在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方面。元朝是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最好的时期,中国古代著名的农业科技著作主要集中在元代。最为突出者,是至元年间由官府编辑、刊刻《农桑辑要》一书,以先进的生产技术指导农业生产。这是过去的封建王朝不曾有过的壮举,就是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也不曾有过这样的举措。元朝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还有王祯编著的《农书》和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等,它们对元朝全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推广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另外,地处北方的今山西地区,据余阙《青阳集》记载,“晋地土厚而气深,田凡一岁三艺而三熟,少施以粪力,恒可以不竭。引汾水而溉,岁可以无旱。其地之上者,亩可以食十人。民又勤生力业,……野树禾,墙下树桑,庭有隙地,即以树莱茹麻(台木),无尺寸废者,故其民皆足衣食,无甚贫乏家,皆安于田里”①。〔余阙《青阳集》卷3《梯云庄记》。〕充分发挥其地利、水利条件,通过精耕细作,产生了“一岁三艺而三熟”的效果,亩产量当然会有很大提高。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一年三熟可以不足为奇,但元朝却在北方地区创造出了一年三熟的奇迹。虽然这仅是个别的现象,但没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是不可能出现的。另外,蓟州的渔阳(今蓟县)也已经有了长年种植稻谷的“稻户”②。〔《元史》卷16《世祖纪》。〕南方除栽种水稻之外,福建地区还出现了“有得占城稻种,高仰处皆宜种之”的旱稻生产,而且是当时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又一良种,谓之“旱占”,“其米粒大且甘,为旱稻种甚佳”者;又“一种有小香稻者,赤芒白粒,其米如玉,饭之香美,凡祭礼延宾,以为上撰,盖贵其罕也”③,〔王祯《农书》卷7《百谷谱·早稻》。〕表明了元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内容。
元朝农业生产一般的亩产量,没有找到具体记载,《金史·食货志》记有兴定三年(1219年)河南亩产1.2石;1石、8斗,平均则为1石左右。元朝一般亩产量也以1石为率,则与过去的1石基本相同。但元斗却大于宋斗将近1/3,“盖以来一斗当今七斗故也”④,〔《元史》卷93《食货志》。〕元代的一石实比宋代增加30%。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元代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效率提高的又一重要表现,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与改进。无论耕、耘、种、收割,还是农田水利灌溉种种工具,都获得了新的发展。王祯《农书》在这方面更有详细介绍和论说。
首先,创制有适于北方收割的“推镰,剑禾刃也。如养麦熟时,子易焦落,故制此具,便于收敛。……速于刀刈数倍”①;〔《农书》卷14《推镰》。〕在过去已有耧车的基础上,创新出粪耧,用于播种的同时又施底肥,《农书》记载说,“近有创造下粪耧种,于耧斗后,别置筛过细粪,或拌蚕沙,耨时随种而下,覆于种上,尤巧便也”②,〔《农书》卷12《耧车》。〕集播种、施底肥于一役,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江浙地区发明了“耘荡,江浙之间新制也。……··既胜耙锄,又代手足。况所耘田数,日复兼倍”,还免去了农家耘田“匍匐禾间,膝行而前,日曝于上,泥浸于下”③〔《农书》卷13《耘荡》。〕之苦,而且功效倍增,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减轻了农民日晒泥浸;元代创制和改进的新式农具,还有镫锄、秧马、铲、鹂刀、瓠种等等,王祯《农书》均有详载,为节省篇幅不再详述。
元代农田灌溉工具,《农书》介绍了多种水车,将其制作、使用过程都作了详细说明。其中有翻车、水转筒车、水转翻车、牛转翻车、卫转翻车、高转筒车、水转高车等等④,〔《农书》卷18。〕都是农田灌溉的得力器械,保障了农作物不致有干旱之灾。对元朝农业生产的发展,无疑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