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第一节“山,还是山”,说明山民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山”在这里象征什么?
2.比较《山民》和《在山的那边》,说说“山”和“海”象征意义有何不同?
1.诗歌第一节“山,还是山”,说明山民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山”在这里象征什么?
2.比较《山民》和《在山的那边》,说说“山”和“海”象征意义有何不同?
《在山的那边》写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这很显然是用了象征的手法,海,一个赋于想象的全新世界,开阔、敞亮、自由。山,一个现实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这里的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上无数座山,更需要历尽艰险突破重重阻力;诗人告诉我们: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只要心中怀着坚定的信念,执着追寻,终将会达到完美理想的境地。
《山民》是一首带有某种哲理和探索性的诗作,如同一篇简史,或是一则寓言。诗人用近乎原生态的叙事方式(民间写作和口语表达),给我们描述了山民渴望走出大山的心理历程。品读这样的诗,会让我们自然而然想起儿时的某种体验:坐在村头的草垛旁,歪着头,托着腮,呆望着夕照下的天边,内心潮涌起不可名状的冲动——远方是什么?天外还有天吗?
该诗以散淡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原生态的生活、类寓言的形式取胜。通过山民“他”的“惑”“想”“憾”,真切地表达了生息于狭隘、封闭、传统、禁锢状态中的人们“走出大山”、走向开放的愿望。
与《在山的那一边》中的“我”相同的是,诗中的山民不安分于“山”,总向往着“海”。不满足于现实生活,但是,面对重重的群山,却又只是沉迷于想象,他“疲倦”了,他知难而退了,因为他觉得在他这一代实现不了这个愿望。庆幸的是,诗中的“山民”毕竟不同于他的父亲、他的祖先,他“想”了,这本身就是迈出了一大步!虽然“疲倦”,但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和儿子的儿子”身上,虽然“只是遗憾”,但这“遗憾”本身也是一种进步。有了“遗憾”,就有了迈向“大海”的“想法”,有了“想法”就不会再给“儿子的儿子”留下遗憾。
读罢这两首诗,在唤起童年的“梦”的记忆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的“梦”不能失去,在寻“梦”的征程中,我们要不畏艰险、奋然前行,去追寻我们理想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