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义,大学是否需要通识教育,有多少大学已经有重视通识教育?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8 22:31
- 提问者网友:椧運幽默
- 2021-05-08 07:56
教育的意义,大学是否需要通识教育,有多少大学已经有重视通识教育?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执傲
- 2021-05-08 08:07
浙江大学算是国内比较重视通识教育的学校了。本科生教育里,学校专门开始一类课叫做通识课(区别于专业课和大类课),本科生大要求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艺术、外语等几个模块(按照官方说法就是A类、B类、C类、D类和F类)各修完一定学分(不同专业要求不同,基本上理工科学生对于人文社科通识课要求修读学分更多,人文社科学生对于自然、工程通识课要求修读学分更多,以求达平衡)。课程不纯以知识教授为主,更多的意义在于不设门槛,令同学增进对这门课程的了解。我问了下我带的研究生(本科也是浙大的),他给我举了个例子,他本身高中文科出身,大学进了管理学院,除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和简单的JAVA语言学习(这些课全是管理学院必修,都比较浅),他可以说完全不懂理工科。但是他修读过航空航天概论、宇宙学初步、化学与人类文明、人类工效学、电子电工学初步这样的理工科通识课。他告诉我说这些课老师不会讲数理的推导和复杂的模型,更多地在于引导大家了解这门学科的基础思想,了解基本观点,更多的意义在于普及这门学科的常识,并能做一些简单的应用。这种通识课的考察方式多半是论文、研究报告或者开放式的考试,让学生自己探索这门课。另外,浙大允许学生跨大类选课,比如管理学院的同学完全可以选读社会学系、数学系、计算机系之类的课程(我前几年带的一个本科生一直跟随数学系学习专业课,实变函数和泛函分析学得很好,我有些数学问题都经常要问他),只要在课程容量之内都是允许的,只是跨大类的话没有选课优先权。另外,浙大是大类培养,大一新入学之后,会分到人文大类、社科大类、理科大类、工信大类、工科大类、医学大类等大类中,选择同大类的课程都有优先权,比如说立志读市场营销的本科生,完全可以学习财政学的大类可。到了大二才有专业,根据大家学习的成绩、兴趣选择专业,比较热门的专业(在社科大类里,财务管理、会计、金融算是最热门的)要进行选拔筛选。另外,浙大设立了竺可桢学院,类似于北大的元培学院,都属于荣誉学院,保送入校的学生或者高考分数考的学生经过层层选拔可以进入竺可桢学院,完成竺可桢学院课程体系的学习。竺可桢学院课程体系的不同点在于开设了相当精品的荣誉课程,难度都颇高,挑战性不错。在我看来,通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学生或者学校仅仅以功利眼光看大学四年学习,以为越早学专业课越好,往往扼杀了很多同学的兴趣和天赋,也没有起到拓展学生视野和知识面的作用。我一直认为,本科教育只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开端,专业的研究需要研究生期间完成,职业技能的训练并不是本科教育的重点。我相信,通识教育会给学生开辟更多的可能性,让学生找到合适于自己的方向,今后无论在深造还是求职的选择上,都会做出更好的选择。而一味接受专业教育甚至职业教育的学生,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发展潜力是受到限制的。当然,在通识教育和通识课程的推广上,浙大的管理并不能算是尽善尽美,很多通识课程的考核标准存在问题,很多学生只选择给分高的课程。有些课程和制度上的设定只是走走形式。另外,很多同学并不接受通识教育的理念,比如我知道的个别金融的学生认为学校让他们修读哲学类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是浪费了他们时间,他们想早读专业课赶紧考出来各种证照。另外,很多老师对通识教育的意义并不理解,也反对学生开拓视野,鼓励学生功利性选课。在我看来,教师更应该有长远、全局的视野,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应该太功利。有同学问过我通识教育推行,专业技能不过硬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我觉得,浙大现行体制基本上前两年就能完成通识课程模块学些,和后两年的专业学习并不冲突,学生应当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