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唐代陶俑
答案:4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8 02:19
- 提问者网友:风月客
- 2021-01-27 23:30
如何鉴别唐代陶俑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千夜
- 2021-01-28 00:16
如是崖墓出土的陶俑,表面局部常沾上、带有一些很牢固的白色状岩崖浆,这是由崖墓中的碳酸钙自然形成的,厚薄不匀、分布散乱,呈片状、块状,如陶胎本身般坚硬,又像海底下的贝壳牢牢依附于沉船遗落的瓷器,用常规的清洁剂很难清洗。这里还想说明一下,新出土的陶俑没有传世古玉的那种包浆,“包浆”在此处属于用词不当,只能称为“土锈”。
而新仿的陶俑土锈,最差的是直接用水沾墓土刷上去,再经过太阳暴晒等,但这种假土锈多清洗几遍即掉落。其次是水掺胶水再沾墓土、黄土粉、汉砖粉末扑打上陶俑表面。如用布使劲试擦,有胶水的假土锈会出现胶水凝固后的亮光及流动的状态,不难分辨。还有一个最简便的鉴定方法,即看陶俑外层与内壁的土锈状态,土锈色泽、硬度里外相似浑然一体的,真土锈可能性大;如土锈里外不一样,外旧内新,外硬内松,用手一抠,很容易块状般脱落的,这就是赝品。
唐代陶俑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此一时期,“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与柳宗元掀起的古文运动一洗前朝文学的空洞无味,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歌创作群体将诗歌艺术推向顶峰,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等书坛领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书体,使楷书成为后世宗仰的模范,吴道子当风衣带,张萱、周昉罗绮仕女,类雪似银的邢窑白瓷,“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青瓷,以及“唐三彩”的出现,均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千姿百态、形象各异的陶俑正是借鉴各种艺术成就的结果。
唐朝陶俑的大量出现同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异域的各种风物、衣饰、形象皆为唐人吸纳,成为时尚,亦成为陶俑的表现题材,而厚葬风气的日益兴盛终于成就了唐俑的繁荣。
而新仿的陶俑土锈,最差的是直接用水沾墓土刷上去,再经过太阳暴晒等,但这种假土锈多清洗几遍即掉落。其次是水掺胶水再沾墓土、黄土粉、汉砖粉末扑打上陶俑表面。如用布使劲试擦,有胶水的假土锈会出现胶水凝固后的亮光及流动的状态,不难分辨。还有一个最简便的鉴定方法,即看陶俑外层与内壁的土锈状态,土锈色泽、硬度里外相似浑然一体的,真土锈可能性大;如土锈里外不一样,外旧内新,外硬内松,用手一抠,很容易块状般脱落的,这就是赝品。
唐代陶俑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此一时期,“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与柳宗元掀起的古文运动一洗前朝文学的空洞无味,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歌创作群体将诗歌艺术推向顶峰,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等书坛领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书体,使楷书成为后世宗仰的模范,吴道子当风衣带,张萱、周昉罗绮仕女,类雪似银的邢窑白瓷,“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青瓷,以及“唐三彩”的出现,均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千姿百态、形象各异的陶俑正是借鉴各种艺术成就的结果。
唐朝陶俑的大量出现同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异域的各种风物、衣饰、形象皆为唐人吸纳,成为时尚,亦成为陶俑的表现题材,而厚葬风气的日益兴盛终于成就了唐俑的繁荣。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山有枢
- 2021-01-28 03:37
您好,我看到您的问题很久没有人来回答,但是问题过期无人回答会被扣分的并且你的悬赏分也会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你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那里聚集了许多专业人才,一定可以为你解决问题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网上好友问友打听,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关网站直接搜索.
四,网上很多专业论坛以及知识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资料,我遇到专业性的问题总是上论坛求解决办法的。
五,将你的问题问的细一些,清楚一些!让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么意思!
谢谢采纳我的建议! !
- 2楼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01-28 02:25
唐代,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盛世,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外艺术于一炉,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最鼎盛的一个朝代。文化与艺术的繁荣,催生了唐代陶俑艺术的兴盛。同时唐朝又是一个全民酷爱音乐舞蹈的朝代,这种时代风气也深深地影响着陶俑题材的选取,乐舞题材的陶俑成为这时期最具个性的。在坟墓中陪葬死者的陶质人形。为了炫耀墓主人生前的身份、财富、精神信仰,商周时期习惯用活人殉葬,春秋战国逐渐用模拟活人的俑来代替,其中用陶泥制作,经火烧成的人物形象即为陶涌。秦汉陶俑制作精细、形体硕大、风格写实,多表现巨大的军阵场面,一般墓葬也常出土陶人陶马、奴仆武士、舞乐杂技人物,汉代还有表现豪强大族财富和权势的坞壁楼橹、高楼深宅、庖厨圈舍及家禽的模型这些陶塑模型很多是以群体形象出现的。
陶俑土蚀现象,古代陶俑掩埋地下,经历千百年的时间,必然与土壤产生一定的亲合关系,在鉴赏时,除了认真判别其时代特征之外,还应注意:
1、陶俑在殉坑中,一般不会直接埋于土中,今见俑被土所包裹,系长期淤积塌陷所致,故俑身上附着土壤绝无颗粒状。凡有此现象,须细审,当防今人田“撒粘”法所制土蚀现象。
2、俑身附着土今为地下生土,有所谓钻探时所言“五色灰”的一些特征。此皆墓葬土特征的总结,鉴赏时应予以注意。
- 3楼网友:等灯
- 2021-01-28 01:23
陶俑产生于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丧葬理念的温床。最早的俑见于安阳殷墟商代王室墓中与人殉一同发现的双手绑缚的奴隶俑。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进步导致了人殉时代的终结,代替人殉旧俗的随葬俑兴盛起来 。这一时期的文献<孟子>、<礼记>也首次出现了关于俑的明确记载。 中国古代各类俑中陶俑数量最多,另外俑质也偶用木、石、瓷、铜、银等材料。俑的分类及名称尚无定制,殆有依其身份、依其姿势与持物、依其族属而定名数种。 中国的俑发轫于商,至东周筏禒摧溉诋防搓狮掸饯时代渐趋流行。在山西长子县春秋晚期晋国墓中发现的 4件木俑仍与人殉同存,这正是人殉没落、以俑代替活人随葬之风初兴的特征。至战国,湖南、湖北、河南楚墓中流行木俑,多为侍卫桶和女侍俑。北方诸国多为乐舞俑,而且多用陶塑,模制未见。 20世纪70年代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发现大规模兵马俑群。陶俑总数可达7000之巨。这是摹拟的千古一帝的送葬军阵。其数量庞大、形体壮硕、气势慑人,是申中国古代陶塑芝术的空前之举。最近,在紧靠秦始皇陵东南侧的甲胄坑旁,又发现了跣足袒身舞蹈状的巨型秦桶。所有这些都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古代雕塑的历史。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