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和中庸都讲了什么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3 12:02
- 提问者网友:兔牙战士
- 2021-01-23 04:25
大学和中庸都讲了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1-23 05:52
问题一:大学中庸主要是讲什么的啊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全书集中讲述性与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至诚无息”,将“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问题二:大学中庸讲的是什么 大学,朱子说是大人之学,在周代成年之后攻开始入大学学习。而《大学》一书,就是成人教育课本。大学从表面上读来只不过是讲明了让人学习的顺序而已,但从深里讲,却是一本政治哲学书籍。
中庸一词本出自孔子,他的孙子子思作《中庸》一书。如果以大学为基,则中庸为本。
中庸首先是一本哲学书籍,里面展现了作者天人合一的思想。观乎天则返乎诸身,修身而已。问题三:论语 大学 中庸 都讲什么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问相与谈论。因此,《论语》又是若干片断和篇章的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顺序没有什么道理,而且绝非出自一个人的手笔。通行的说法是,《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最后由曾参的学生所编定。所以说,《论语》的着笔当开始于春秋末年,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年。《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忠恕”和“仁”。“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就是“爱人”。 《大学》分“经文”一章,传文十章。“经文章”是孔子的言论,由曾参口述;十章“传文”,则是曾参的见解,而由他的学生记录而成。曾参又称曾子(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小四十六岁。曾子的思想,主要是“仁”和“孝”,而尤以“孝”影响最大。“曾参之孝道,感天地,动鬼神。”(唐·皮日休语)曾子也因此获得后世“宗圣”的称号。《大学》是儒家阐述治国平天下的一篇政论文。它的主要思想是“修己以安百姓”;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人世”思想的全面体现,对后代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中庸》的作者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常?字子抚,他是孔鲤的儿子,孔子的孙子,被后世尊为“述圣”。子思是儒家学派的承前启后者。他虽说没有亲聆孔子的教诲(子思小孔子六十八岁,在子思的幼年,孔子即去世了),但他跟随孔子的弟子曾参学习,颇得孔门真传。子思的思想又通过他的门人传给孟子,孟子继承发扬,最终成为儒家的“思孟学派”。子思的《中庸》,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和发挥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如果说《大学》是儒家的一篇政论文,那么,《中庸》则是儒家的一篇哲学论文。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的主题,在于阐述中庸之道最完美、最高的道德。同时,在方法论上,它又倡导在认识、处理问题时,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从宇宙观看,《中庸》主张“天人合一”;从政治观看,《中庸》主张人治、德治;从教育观看,《中庸》倡导在“诚”的基础上,采取“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自从宋朝的“二程”首创“四书”之说,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编辑问世以来,“四书”便形影不离。此次整理,由于篇幅原因,将《孟子》抽出单行,而将《论语》、《大学》和《中庸》合刊。《论语》以刘宝楠《论语正义》为底本;《大学》、《中庸》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编次也基本不变,程子的提示,朱熹的序和按语,对理解原文有极大的帮助,所以也予以保留并加翻译。问题四:大学 中庸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四书——《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问题五:《大学》和《中庸》都提到"修身",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 上午看了下学期要讲的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其中选用了《大学》里的一些经典段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其中,当然也讲到了“慎独”的重要性。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中,也表明了“德”与“财”孰先孰后的观点。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儒家“以德为本”,这样的观点今天看来,仍然是值得去身体力行的。
除了《大学》之外,这一单元还选取了《中庸》里的一些内容。《中庸》里,也有对“慎独”的表述。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流传甚广的经典名句。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阅读指南里,又举出了些儒家的经典格言。
“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行。”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
大众普遍对于儒家的认识,是儒家特别强调外在的建功立业,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其实,儒家学问里更核心,也是更关键的,是个人对自己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孟子提出了“义”的概念。儒家标举“仁”“义”,以此作为个人应该努力达到的道德境界,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修练的体系。
我想,一个真正信奉儒家学说,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的人,应该会很少犯错。如果社会上有更多的人能做到儒家提倡的观点,社会风气也应该会有很大的改观。问题六:除了大学、中庸经典都还有哪些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四书五经 [sì shū wǔ jīng]
释义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全书集中讲述性与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至诚无息”,将“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问题二:大学中庸讲的是什么 大学,朱子说是大人之学,在周代成年之后攻开始入大学学习。而《大学》一书,就是成人教育课本。大学从表面上读来只不过是讲明了让人学习的顺序而已,但从深里讲,却是一本政治哲学书籍。
中庸一词本出自孔子,他的孙子子思作《中庸》一书。如果以大学为基,则中庸为本。
中庸首先是一本哲学书籍,里面展现了作者天人合一的思想。观乎天则返乎诸身,修身而已。问题三:论语 大学 中庸 都讲什么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问相与谈论。因此,《论语》又是若干片断和篇章的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顺序没有什么道理,而且绝非出自一个人的手笔。通行的说法是,《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最后由曾参的学生所编定。所以说,《论语》的着笔当开始于春秋末年,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年。《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忠恕”和“仁”。“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就是“爱人”。 《大学》分“经文”一章,传文十章。“经文章”是孔子的言论,由曾参口述;十章“传文”,则是曾参的见解,而由他的学生记录而成。曾参又称曾子(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小四十六岁。曾子的思想,主要是“仁”和“孝”,而尤以“孝”影响最大。“曾参之孝道,感天地,动鬼神。”(唐·皮日休语)曾子也因此获得后世“宗圣”的称号。《大学》是儒家阐述治国平天下的一篇政论文。它的主要思想是“修己以安百姓”;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人世”思想的全面体现,对后代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中庸》的作者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常?字子抚,他是孔鲤的儿子,孔子的孙子,被后世尊为“述圣”。子思是儒家学派的承前启后者。他虽说没有亲聆孔子的教诲(子思小孔子六十八岁,在子思的幼年,孔子即去世了),但他跟随孔子的弟子曾参学习,颇得孔门真传。子思的思想又通过他的门人传给孟子,孟子继承发扬,最终成为儒家的“思孟学派”。子思的《中庸》,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和发挥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如果说《大学》是儒家的一篇政论文,那么,《中庸》则是儒家的一篇哲学论文。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的主题,在于阐述中庸之道最完美、最高的道德。同时,在方法论上,它又倡导在认识、处理问题时,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从宇宙观看,《中庸》主张“天人合一”;从政治观看,《中庸》主张人治、德治;从教育观看,《中庸》倡导在“诚”的基础上,采取“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自从宋朝的“二程”首创“四书”之说,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编辑问世以来,“四书”便形影不离。此次整理,由于篇幅原因,将《孟子》抽出单行,而将《论语》、《大学》和《中庸》合刊。《论语》以刘宝楠《论语正义》为底本;《大学》、《中庸》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编次也基本不变,程子的提示,朱熹的序和按语,对理解原文有极大的帮助,所以也予以保留并加翻译。问题四:大学 中庸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四书——《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问题五:《大学》和《中庸》都提到"修身",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 上午看了下学期要讲的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其中选用了《大学》里的一些经典段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其中,当然也讲到了“慎独”的重要性。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中,也表明了“德”与“财”孰先孰后的观点。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儒家“以德为本”,这样的观点今天看来,仍然是值得去身体力行的。
除了《大学》之外,这一单元还选取了《中庸》里的一些内容。《中庸》里,也有对“慎独”的表述。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流传甚广的经典名句。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阅读指南里,又举出了些儒家的经典格言。
“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行。”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
大众普遍对于儒家的认识,是儒家特别强调外在的建功立业,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其实,儒家学问里更核心,也是更关键的,是个人对自己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孟子提出了“义”的概念。儒家标举“仁”“义”,以此作为个人应该努力达到的道德境界,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修练的体系。
我想,一个真正信奉儒家学说,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的人,应该会很少犯错。如果社会上有更多的人能做到儒家提倡的观点,社会风气也应该会有很大的改观。问题六:除了大学、中庸经典都还有哪些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四书五经 [sì shū wǔ jīng]
释义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