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态度,什么是变态!
- 提问者网友:兔牙战士
- 2021-04-24 09:04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迟山
- 2021-04-24 10:16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
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
态度中的感受是指人们对事物存在的价值或必要性的认识,它包括道德观和价值观,价值观以得可偿失为条件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而道德观则能使人们不惜任何代价甚至是不惜生命来达到一些目标目的;态度中的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意向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是人们的欲望、愿望、希望、意图等行为的反应倾向。
态度来源于人们基本的欲望、需求与信念,从认知过程来说也就是道德观与价值观,就行为过程来讲其由从低到高产生可分为个体利益心理、群体归属心理和荣誉心理三个层次。
态度一旦形成,可以以两种形式存在: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外显态度是指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人们也有内隐态度,是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而且往往是无意识的评价。
"变态"的定义在决定一个人是否被诊断为精神病以及依据这样的诊断决定对病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正常行为与不正常行为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所有行为都处在一个连续体上,正常行为与不正常行为各执一端,所有行为都能在这个连续体上找到一个相应的点。而一个人的行为到底位于哪一点通常是由精神健康专家作出判断的。为了作出这样的判断,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其他心理治疗师通常会运用以下标准:
1、行为的怪异性. 这是一种主观判断,是依据行为发生的情境来判断的。例如你在外面给草地浇水,这没什么奇怪的。但如果外面下着倾盆大雨,你还去浇水,这就很奇怪了。
2、行为的持续性. 一个人偶尔表现出一些不正常的行为时并不说明他有精神病,除非这些怪异的、反社会的或障碍性的行为多次发生并持续很长时间。
3、社会异常. 这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明显偏离了社会的期望或规范。例如幻视或幻听就可以作为精神病的表现。
4、主观的苦恼. 通常我们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困扰以及这些困扰给我们造成的痛苦。例如有的人很害怕狭小的空间,以致不敢乘电梯。有的人无法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内心里是很苦恼的,但他们通常不想让精神健康专家指出他们正处在心理痛苦之中。这样的主观苦恼通常有助于精神健康专家作出心理诊断。
5、心理障碍. 当一个人由于心理困扰而对生活感到不满意时,就会被认为具有心理障碍。例如一个人很害怕失败,以致在生活中不敢尝试任何新的努力,这就是心理障碍的一个表现。
6、对功能的影响. 这是作出心理诊断的底线:有问题的行为对一个人的生活能力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个行为可以是怪异的,也持续很长时间,但只要它没有损害你的生活能力,就不认为是一种病态行为。
谢谢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