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繁忙是哪个词
答案:4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6 19:19
- 提问者网友:骑士
- 2021-03-06 04:34
RT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夜余生
- 2021-03-06 05:46
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匆忙:
明 沈鲸 《双珠记·月下相逢》:“应召觐君王,行色匆忙,登山涉水苦风霜。”
清 龚自珍 《金明池》词:“早燕子匆忙,杨花零乱,好煞年光将去。”
匆促:
唐 杜甫 《雨不绝》诗:“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茅盾 《子夜》二:“刚才和 佩瑶 商量,觉得老太爷大殓的时刻还是改到后天上午好些,一则不匆促,二则 曾沧海 舅父也可以赶到了。”
匆冗:
明 杨珽 《龙膏记·起衅》:“他以春试约我一定到在京师。只因军务匆冗,不及再问。”
清 刘大櫆 《宋运夫时文序》:“请余为序,志意殷然也,余以匆冗不暇为。”
匆匆:
唐 牟融 《送客之杭》诗:“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元·萨都剌 《和王伯循题壁》:“广陵城里别匆匆,一去三山隔万重。”
宋 邹浩 《悼陈生》诗:“还家妻子久黄壤,单形只影反匆匆。”
清 郑燮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唐 张籍 《秋思》:“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劳碌:
唐 牟融 《处厚游杭作诗寄之》:“念我故人劳碌久,不如投老卧沧洲。”
《西游记》第六一回:“哥哥劳碌太甚,可把扇子我拿。”
忙乱:
《朱子语类》卷七二:“但憧憧之往来者,患得患失,既要感这箇,又要感那箇,便自憧憧忙乱,用其私心而已。”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 耿婆 见说心忙乱,只得将身便进呈。”
《红楼梦》第九四回:“刚才忙乱换衣,摘下来放在炕桌上,我没有带。”
风尘仆仆:
元·尚仲贤《柳毅传书》:“你索是远路风尘的故人。”
清·吴趼人《痛史》第八回:“三人拣了一家客店住下,一路上风尘仆仆,到了此时,不免早些歇息。”
日理万机:
《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机。”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匆忙:
明 沈鲸 《双珠记·月下相逢》:“应召觐君王,行色匆忙,登山涉水苦风霜。”
清 龚自珍 《金明池》词:“早燕子匆忙,杨花零乱,好煞年光将去。”
匆促:
唐 杜甫 《雨不绝》诗:“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茅盾 《子夜》二:“刚才和 佩瑶 商量,觉得老太爷大殓的时刻还是改到后天上午好些,一则不匆促,二则 曾沧海 舅父也可以赶到了。”
匆冗:
明 杨珽 《龙膏记·起衅》:“他以春试约我一定到在京师。只因军务匆冗,不及再问。”
清 刘大櫆 《宋运夫时文序》:“请余为序,志意殷然也,余以匆冗不暇为。”
匆匆:
唐 牟融 《送客之杭》诗:“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元·萨都剌 《和王伯循题壁》:“广陵城里别匆匆,一去三山隔万重。”
宋 邹浩 《悼陈生》诗:“还家妻子久黄壤,单形只影反匆匆。”
清 郑燮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唐 张籍 《秋思》:“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劳碌:
唐 牟融 《处厚游杭作诗寄之》:“念我故人劳碌久,不如投老卧沧洲。”
《西游记》第六一回:“哥哥劳碌太甚,可把扇子我拿。”
忙乱:
《朱子语类》卷七二:“但憧憧之往来者,患得患失,既要感这箇,又要感那箇,便自憧憧忙乱,用其私心而已。”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 耿婆 见说心忙乱,只得将身便进呈。”
《红楼梦》第九四回:“刚才忙乱换衣,摘下来放在炕桌上,我没有带。”
风尘仆仆:
元·尚仲贤《柳毅传书》:“你索是远路风尘的故人。”
清·吴趼人《痛史》第八回:“三人拣了一家客店住下,一路上风尘仆仆,到了此时,不免早些歇息。”
日理万机:
《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机。”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傲气稳了全场
- 2021-03-06 10:16
忙碌
- 2楼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3-06 08:46
劳碌
- 3楼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03-06 07:21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1.“诸”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在句中时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在句末时相当于“之乎”(“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例:
①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 •汤问》)
②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④子闻诸?(《左传 • 昭公八年》)(闻诸:闻之乎,听说过这件事吗?)
2.“焉”根据语气的不同,可理解为“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例:
①且焉置土石?(《列子• 汤问》)
②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且焉止息:暂且在此停息)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④青麻头伏焉。(《促织》)
3.“盍”相当于“何不”。
例:
①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 楚世家》)(免其父:免了他父亲的罪)
4.“曷”通“盍”。
例:
①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诗经 •唐风 •有杖之杜》)(中心:心里)
②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 •汤誓》)
5.“叵”是“不可”的合音。
例:
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 •尹惮传》
有成语“居心叵测”。
6.旃读“zhān\',这个兼词比较少用,是“之焉”的合音,“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例:
①愿勉旃,毋多谈。(杨恽《报会宗书》)
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 •采苓》)
兼词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所体现,如下面这个句子:
他们表示要诉诸于法律,通过法律讨回公道。
我们如果知道“诸”是兼词,就很容易判断出这是赘余的问题,应去掉“于”。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