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认为,文学价值仍应是表达永久的,普通的什么?
答案:4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6 11:22
- 提问者网友:溺爱和你
- 2021-03-26 01:44
梁实秋认为,文学价值仍应是表达永久的,普通的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duile
- 2019-07-06 14:42
我暂时保留我的看法!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千夜
- 2020-09-14 12:33
抱歉,没读懂您的意思
- 2楼网友:摆渡翁
- 2020-09-23 15:57
梁实秋莎评的人性论基点
人性论是梁实秋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石,他的莎士比亚评论同样立足于此。他说:“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人性是测量文学的惟一的标准”。 他还说:“批评之任务在确定作品之价值,而价值之确定,又有赖乎常态标准之认识”,“批评的主要的努力还是在于根据常态的人生经验来判断作品的价值。”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普遍的、固定的、永久不变的,文学的任务就在于描写这种根本的人性,文学表现人性才有永久性,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不断以莎士比亚为例说明这个道理。他指出:莎士比亚所以永恒不朽,正是由于他的作品表现了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他竭力为莎士比亚的人性立场辩护,指出他是基于人性的立场来揭示人生与社会的,他的描写具有适合人类的普遍性,不具体属于或代表哪一个阶级。
在1926年10月27日《晨报副刊》发表的《文学批评辨》一文中,梁实秋认为,文学乃人性的产物,“《依里亚德》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在还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所以文学作品的伟大,无论其属于什么时代或什么国土,完全可以在一个固定的标准之下衡量起来。无论各时各地的风土、人情、地理、气候是如何的不同,总有一点普遍的质素,用柏拉图的话说,便是‘多中之一。’” 他在《〈李尔王〉辩》一文中说:“莎士比亚的重要作品,没有一部其主题不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莎士比亚把握人的基本情感,所以他才成为‘不是某一时代的,而是为一切时代的’。《哈姆莱特》写复仇,《马克白》写罪恶,《奥赛罗》写嫉妒,《李尔王》写愤怒,这全是人类的基本情感。” 1933年他在《文学杂志》第一卷第二期撰写《莎士比亚是诗人还是戏剧家?》一文中又指出:“莎士比亚的性格是富于想像的,但是他的想像的成分是可注意的。他的想像是伦理的(ethical),是集中的,是向人心的深处想;不是浪漫的,不是放肆的,不是向狂诞处想。他对于‘人’特别的感觉兴趣。他对于各阶层的人都感觉兴趣,于是运用他的想像力去求了解;他对于各方面的生活都感觉兴趣,于是运用他的想像力去求体验。他的作品便是此种了解与体验的实录。” 梁实秋的艺术感觉是独特的深刻的。他敏锐地注意到了莎士比亚富于想像的深处的伦理的人性的内容。例如,1936年他在《〈李尔王〉序》中认为《李尔王》之所以伟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该剧的“题材是有普遍性永久性的”,“这戏里描写的乃是古今中外无人不密切感觉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子女之间的伦常的关系乃是最足以动人情感的一种题材,莎士比亚其他悲剧的题材往往不是常人所能体验的,而《李尔王》的取材则绝对的有普遍性。所谓孝道与忤逆,这是最平凡不过的一件事,所以这题材可以说是伟大的,因为它描写的是一段基本的人性。” 1937年,他在《〈暴风雨〉序》中还说:“莎士比亚在《暴风雨》里描写的依然是那深邃繁复的人性——人性的某几方面”,但“他依然是驰骋着他的想像”。
翻阅梁实秋的莎评文章,这种人性论的批评随处可见。广而言之,梁实秋的人性论批评与西方文学批评传统有着内在联系。这一点毋需多言。从细处看,人性论不仅来自他的老师白璧德,更来自于18世纪英国著名批评家塞缪尔•约翰孙(1709-1784)。人们常常提到梁实秋的人性论与白璧德的渊源关系,却忽视了与约翰孙批评观的事实联系。然而,这正是我们探知梁实秋批评观的有据可查的另一重要来源。
- 3楼网友:野慌
- 2020-03-04 18:29
梁实秋的写作风格:“清新自然、文笔圆润、柔中有钢、平淡不凡” 。
我也很喜欢梁实秋的散文风格,刚才查了查,却没查到,好一个平淡却不凡,人间自是有清欢的文学大家!我觉得应该是永久而普通的感情。你知道准确说法了也告诉我,行吗?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