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中项羽悲剧能不能改变,为什么 200字
答案:6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5 07:09
- 提问者网友:骨子里的高雅
- 2021-03-14 22:07
垓下之围中项羽悲剧能不能改变,为什么 200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03-14 22:29
不能,没有脸面面对江东父老。项羽说过锦衣不能夜行,同时也说明项羽把面子看得很重要,不能风风光光回家,还不如死了算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未来江山和你
- 2021-03-15 01:15
作业?为何200字←_←
- 2楼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03-15 01:03
最主要的是没军粮
- 3楼网友:长青诗
- 2021-03-15 00:51
没有办法 了。大势已去
- 4楼网友:一秋
- 2021-03-14 23:22
战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从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当旗开始,中国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不断涌现。作为一名觉醒意识十分强烈的作者,司马迁自然对那些农民起义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极其推崇和敬佩。《项羽本纪》也正是作者讴歌古代英雄的一曲颂歌。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一位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鸿门宴》虽是对项羽这一英雄的一个侧面进行描绘,却生动地揭示出项羽身上矛盾而复杂的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
1、勇敢豪放而自矜功伐
项羽是一个叱咤风云光彩夺目的英雄,吴中起事描写了项羽敢作敢为的英雄本色;钜鹿之战表现了项羽果敢决断、临危不惧的大丈夫气魄;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更是展示项羽英雄末路的儿女情长以及作为强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性格。然而,正是因为他在破秦中无人匹敌的气势,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所以当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决心消灭刘邦。项羽的“大怒”正是因为他一向以“霸王”自居,认为刘邦的行为触犯了他的尊严,也由于自矜功伐,项羽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不想在鸿门宴上置其于死地。
2、率直坦诚而又虚荣幼稚
项羽的勃然大怒同时也表现出他敢作敢为的一面。项羽是一位率直的大丈夫,没有刘邦那样的狡诈善变。当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转怒为喜,不仅将有功于他的曹无伤和盘托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而当樊哈等人对项羽恭维几句时,项羽也便飘飘然以霸主、大王自居。
3、识才重才而又用人不当
项羽是从乱世中浴血奋战成长起来的一位将领,他深深体会到忠、义、勇的可贵,以至对那些勇士是极为欣赏的。所以当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有板有眼地训斥一番,他不仅不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生彘肩,赐座。可见,他对樊哙这样的忠勇之士有着惺惺相惜之情,是十分赏识的。然而,项羽在处理内部人员关系上,远没有刘邦那样善于拉拢人心。范增老谋深算,力主杀掉刘邦以绝后患,然而项羽对范增的多处暗示置之不理。项伯纯属叛逆之人,泄漏了机密,在宴会上又护卫刘邦。对此,项羽也只是视若无睹。而项庄也只是听命行事并不主动。由此可见,项羽并不善于用人,内部不团结,以致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4、行为磊落而又麻木轻敌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尽弃前嫌,这也体现了项羽大度的一面。毕竟大敌当前,应以团结为重,两大集团之间不宜互相争斗内耗。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也并不在意。因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然而,项羽的这种仁义与当时黑暗无序的社会、弱肉强食的争斗,尤其是刘邦那样多谋善变、虚伪狡诈的世俗风气是格格不入的。对于刘邦入关后为图霸业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变化他丝毫没有察觉。当刘邦借机逃走后,他没有丝毫悔意,更没有意识到放虎归山后果的严重性。范增当场将张良所献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并且脱口而叹:“唉!竖子不足与谋!”而项羽随手置之座上,没有什么反应。足见其麻痹轻敌、缺乏远见。
总之,《鸿门宴》中项羽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他既有勇敢、豪放、率直、磊落、大度、仁义的人性之美,又有自矜功伐、自大虚荣、过分仁慈软弱、缺乏远见、迂腐呆板、谋事不深、不善用人的性格弱点,他的最终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便是势所必然的了。然而,正是因为项羽不是一个完人,才使以项羽为代表的众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悲剧美的艺术魅力。
- 5楼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03-14 23:06
不能,性格决定命运6字足矣,何须200字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