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知道者进,,不知者不要胡说。。
- 提问者网友:心牵心
- 2021-04-28 08:29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老序
- 2021-04-28 08:51
阴阳学说把人体看作是由各种既对立矛盾、又协调统一的结构所组成的统一体,它是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指导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如:健康就是阴阳匀平状态,疾病就是阴阳失调状态,死亡就是阴阳离绝状态。诊断疾病的基本标准就是要分清阴阳,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失调的阴阳两方面恢复到匀平状态,可见阴阳学说已渗透到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
【病案举例】
苏某,女,47岁,农民。
患者患胃痛已10年余,初则痛即泛酸,继则痛而无酸。其间曾经纤维胃镜并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胃窦部慢性萎缩性胃炎"。近因胃脘胀痛,嗳气加重而于1984年12月11日延余诊治。刻下,除上述见症外,并感口燥咽干,渴不欲饮,心烦不眠,纳食欠馨,大便溏薄,小便正常,神疲乏力,舌质黯红,少苔,脉细数而无力,证属胃阴不足,虚火上炎;治以益胃生津,除火降逆,方选麦门冬汤加减,处方:麦门冬309,淡竹叶209,霪细生地、北沙参各159,紫苏子、紫苏梗、清半夏、粳米、大红萋枣各109,5剂,每日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
12月28日二诊:自诉药后口干咽燥、,心烦不眠均有所好转,赛又进服10剂,嗳气呃逆似减,然脘胀痛反而增剧,大便稀薄,每攀日二三次,苔薄白,脉如前。复审其证,可能因方中所用北沙参、攀麦冬、生地多味养阴之品碍滞胃气,而大剂量淡竹叶寒凉又伤中阳,遂使其证转为中焦虚寒,脾胃失健。治宜温中健脾,理气和蘩胃,方选桂附理中汤加减,处方:潞党参、焦白术、云茯苓、川厚朴各159,淡干姜、高良姜各109,制香附、熟附片(先煎)、粪上官桂各129,广木香、炙甘草各59,7剂,如前煎服。
1985年1月4日三诊:大便正常,脘痛已除,脘胀嗳气减轻,舌苔如前,脉转细缓而有力,续宗原方先后迭进30余剂·篱诸症悉除。
按语:此证初诊时虽以口燥咽二手、渴不欲饮、心烦不眠、舌鍪质黯红、少苔脉细数等胃阴亏虚为主,但亦有大便溏薄、神疲乏箨力、脉无力等脾胃阳气不足之象。医者但见其胃阴不足,而投诸多甘寒之品以益阴生津,忽略温补中焦阳虚,故阴虚内热之证好攀转而阳虚中寒之证反增,后用桂附理中汤加减温中健脾,理气和胃,使处于失调状态下的胃阴、胃阳趋于匀平,终使诸症悉除,黪丽奏全功。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根因.而变作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
【论述】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古人最先认识到,自然界除涌体、固体两类物质之外,还存在另一类细微物质,如风、气云雾等,便将这类物质统称为气。如《说文解字》:"气,云气也.象形。"以后逐渐推而广之,认为整个宇宙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这一类精微物质所构成,如《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并进而将气上升到了一种哲学概念,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古人观察到,升降运动,是气的一种运动形式,如:地气发上升而形成云,天气凝聚下降而形成雨,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由此认识到,由于气的升降运动,才使天地阴阳互相为用。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即随着气的升降出入,自然界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
本句即是进一步回答天地之气升降更用。天气下降而为雨,雨水流于地;地气上升而为云,云彩腾于天。天地之气,上下交相,阴阳感召,因升而降,因降而升,升降相互为因果,由此产生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永恒变化,才使地球充满蓬勃生机。
《内经》的这一观点同样见于《易经》。例如,在《易经》中,泰卦是由下卦乾和上卦坤组成,显示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生生不息的局面,故卦辞"吉亨",是一个吉利的卦。其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而与此相反,否卦是由下卦坤和上卦乾组成,显示天气在上而不下,地气在下而不上,天地之气不相交,故卦辞"不利君子贞"。为什么这个卦不吉呢?彖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因此否卦表示的是一个没有交流的静止闭塞、毫无生机的局面。
这种阴阳二气上下相交则吉的思想还见于既济卦和未济卦。既济卦是离下坎上,离为火属阳,降到下卦;坎为水属阴,升到上卦,也反映阴阳上下相交,故卦辞说:"亨,小利贞,初吉终乱。"即做事可以获得"小利"。未济卦为坎下离上,即属阳的离火在上而不降,属阴的坎水在下而不升,显现阴阳不交之象。卦辞曰:"亨,小孤汔济,濡其尾,无攸利。"即做事得不到好处。"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周易系辞传》)《内经》将《周易》天地阴阳之气上下相交的观点用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解释,并指导实际的临床治疗。如: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清阳出上窍,浊窍,藉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明代马莳注曰:故积阳为天,则阳气之至清者为天也;积阴为地,则阴气之至浊者为地也。然地虽在下,而Noe2阳者升,故其上也为云;天虽在上,而阳中之阴者降,故其下也为雨。"清代张志聪注云:"言人之阴阳,犹云之升,雨之降,通乎天地之气也。皆深得经旨。
论述经络之气的走向:《素问·太阴阳明论》: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丽下;阴病者,行极而上。这...一论述表明,在人体十二经脉中,也存在阳下阴上的相交现象:当我们将双手上举过头时,便可发现,所有手足兰阳经脉之气都是从手下行至头再继续下行至足,即由上丽下行,所有手足三阴经脉之气都是从足上行至头再继续上行至手指端,即从下而上行的这一生理现象完全符合自然界阴升阳降的规律。
说明病理变化:"清气在下,则生飧(san)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脏(属阴)之气在下而不升;胃腑(属阳)之气在上而不降,就会出现腹泻或脘腹胀满等症状。指导临床治疗:如:"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张介宾注曰:高者抑之,欲其降也。下者举之,欲其升也。有余者折之,攻其实也,不足者补之,培其虚也。"
临床上许多病证都可能涉及阴阳升降失常阀题,如咳喘(肺气上逆)、呕吐(胃气不降)、便秘(腑气不降)、眩晕(肝阳上亢)、中风(风阳上扰)、头痛(清阳不升)、泄泻(升降失调)、失眠,肾不交悸(zk泛凌心)、癃闭(脾虚气陷)等等。以失眠为例来看,失眠中有一种情况属于心肾不交,即肾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心火上炎,不能下蛰于肾,导致虚火扰乱心神,心神不安则心烦不寐,同时伴见心悸不安,腰膝酸软,这时当用黄连阿胶汤(黄连129,黄芩69,芍药69,鸡子黄2枚,阿胶99)滋阴降火,除烦安神,往往可以收到良好效果,这就是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病》中所说:"少阴病,得之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素问.宝命全形论》
【注释】
达:王冰注:"达,通也。"
不可胜竭:数不尽的意思。
王冰注:"言物类虽不可竭尽而数,要之皆如五行之气而有胜负之性分尔。"
- 1楼网友:慢性怪人
- 2021-04-28 11:24
- 2楼网友:撞了怀
- 2021-04-28 10:55
在治疗阳虚而补阳时,要适当的补阴,在补阴的当中求其补阳。这就称之为阴中求阳。在治疗阴虚时,在补阴的同时要适当补阳,这就称之为阳中求阴。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内的阴阳、气血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及相互消长的。阴阳二者,如果一方亏损且另一方也会同时受损,当阳虚时会出现阴的不足;当阴虚时也会出现阳的不足,所以治疗阳虚补阳,适当增以补阴,治疗阴虚补阴的同时适当增以补阳,这样阴生阳长,水火相济,阳生阴长,而阴平阳秘。
肾阳虚:右归饮、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肾阴虚:左归丸、左归饮、六味地黄丸
- 3楼网友:轮獄道
- 2021-04-28 10:47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
肾阴虚六味地黄丸
- 4楼网友:猎心人
- 2021-04-28 10:21
- 5楼网友:患得患失的劫
- 2021-04-28 09:51
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
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
阴阳本互根,有阴损及阳,有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者,阴虚重而阳虚轻,欲补其阳,必先补其阴。若阴伤重阳伤轻,而补阳,必定更耗其阴,阴大虚,不能涵阳,补亦枉然。故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如金匮肾气丸之范例。
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阴何以虚也?阳亢故也,阳亢则耗伤津夜,故欲补其渐耗之阴液,当先平其亢逆之阳,如知柏地黄丸之范例。故曰: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
以上为个人对阴阳的理解,非复制黏贴之类。盖本人才疏学浅,或许理解得并不正确,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