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为桑科落叶乔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尤以江浙一带居多,且历史悠久。桑树的叶、果 、木材、枝条等可以用来饲蚕、食用、酿酒、编筐、造纸和制作各种器具,同时其叶、根、皮、嫩枝、果穗、木材、寄生物等还是防治疾病的良药。
桑叶:桑树的叶,以经霜后采收的为佳,称霜桑叶或冬桑叶。其性味苦甘而寒,入肺肝经,有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清肝明目,润肺止咳之功。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咳嗽、肝阳头痛眩晕、目赤昏花、血热出血及盗汗等证。现代还用于治疗下肢象皮肿。可内服、外用,也曾被制成注射液。此外,把鲜桑叶摘破叶脉后取其渗出的白色液汁,药名叫桑叶汁,味苦性微寒,功擅解毒清热止血,主治痈疖、瘿瘤、外伤出血及蜈蚣咬伤等。桑叶的蒸馏液还可用于治疗目疾。
桑枝:桑树的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其性味苦平,偏入肝经,功擅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行水气。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水肿、身痒等证,尤擅疗上肢痹痛。可煎汤或熬膏内服,亦可煎水外洗。此外,把桑树的枝条烧灼后,可沥出汁液,名桑沥,《本草纲目》等书载其能治疗“大风疮疥”、破伤风、小儿身面烂疮等症。
桑根:冬季采挖桑根,除去其栓皮作药用。性味甘寒,入肺脾经,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之功。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多、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证。多入煎剂、散剂,也捣汁或煎水外用。桑根带皮用亦可入药,书载其味微苦性平,能治疗惊痫、筋骨痛、高血压、目赤、鹅口疮、崩漏等。此外,全株桑树皮中的白色汁液叫桑皮汁,可治小儿口疮和外伤出血。
桑葚:为桑树结的果穗,夏季采收。性味甘寒,归心肝肾经,有补肝益肾,滋阴补血,生津润肠,熄风之功。常用于治疗阴亏血虚之眩晕、目暗、耳鸣、失眠、须发早白及津伤口渴、肠燥便秘等。煎汤、熬膏、生啖、浸酒、外洗用均可。
桑木:桑树的木材入药有三用,一是木材所烧成的灰,叫桑柴灰,可治疗水肿、金疮出血、目赤肿痛等。二是桑柴灰加水制汁,经过滤、蒸发后所得的结晶状物,名桑霜,可治疗噎食积块及痈疽疔毒。三是老桑树木材上的结节,名桑瘿,古人认为能祛风除湿,疗风湿痹痛、老年鹤膝风等。可惜现在临床对桑木已鲜用。
桑树寄生物:寄生于桑树上的木耳,古药书称桑耳,性味甘平,能治疗肠风、痔疮出血、衄血及妇人崩漏、带下、心腹痛等。此外,目前临床通用的桑寄生为桑寄生科多种植物的枝叶,但古人认为寄生于桑树者为佳,其性味苦平入肝肾经,擅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养血安胎。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痛及妇人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等症。
有,桑科代表种类之一。叶互生,具托叶。花序穗状腋生,花后形成肉质聚花果,即桑椹。桑树是重要经济树种,桑叶饲蚕,茎皮纤维造纸,木材坚实做家具,果实可食或酿酒,根皮、枝、叶和果均入药,桑白皮、桑枝、桑叶都是正规药材,各具有不同的性味功能。桑树经济价值是养蚕产茧.但它却全身是宝,其叶、椹、枝、根都是地道中药,药用价值极高.它的药用价值特别高,在《本草纲目》、《本草从新》等中医药著作中记载,桑树的叶子用于中药,可以起到清热润肺,滋补肝脏的功效,而桑树的枝条对风湿病有明显的作用,就连桑树的皮都有利尿、降血压和镇静的作用。不过,最有价值的应该是桑树的果实——桑果,桑果又叫桑葚、桑枣、桑仁等,除了具有滋阴补血、润肠通便的药用价值之外,它还含有丰富的葡萄糖、蔗糖、果糖、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以及16种氨基酸和钙、铁、磷等微量元素,因此,在1992年,卫生部和农业部就把桑果列入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而事实上,早在十几年前,西方国家以及日本就对桑果的食用价值进行了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