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描写成都的诗歌,诗与成都属于什么类型的散文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9 11:27
- 提问者网友:缘字诀
- 2021-05-19 07:21
杜甫描写成都的诗歌,诗与成都属于什么类型的散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5-19 07:35
诗与成都属抒情类型的散文
诗与成都
和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成都一个特别之处,便是它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不仅仅因为那里有杜甫的草堂。说其是座诗城,是有传统来历的。
曾经听到这样一则民间传说,明朝新都状元郎杨升庵,少年即是天才,7岁那一年,碰到一位县太爷来访,县太爷想考考这个神童,身边的一棵古树枝上正晾晒着衣服,便指着古树随口说了一句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没有想到,小小年纪的杨升庵脱口说出了下联:万里长江作澡盆。可谓巧对,且有些气势不俗。
能够证明成都是一座诗城的,是诗对这座城市的影响,以及诗如水一样在这座城市蔓延的滋润和普及。
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曾经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自得其乐,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还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抗战期间,在半边街魏家祠堂对面开有一家饭馆,战争期间经济拮据,怕人吃饭不给钱或赊账;饭前先要钱呢,又觉得不大好,既怕得罪人,又怕伤自己的面子。店家便写下一首诗,贴在墙上:“进门好似韩信,出门赛过苏秦,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句句用典,又通俗好懂,众人皆会意而笑,皆大欢喜。在成都,诗不止于诗家之间风雅的唱和,而很实在,很实用,又有几分居家过日子的恬淡和狡黠,以及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
还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则民间的小诗,作者不详,但在成都流行,说得也是成都的事与人,其中头两句是:明皇无宫,薛涛有井。说的是唐玄宗流亡成都,落魄得没有了自己的皇宫,但同在唐朝的薛涛,却有自己的美景和美名而流芳千古,与世长存。对历史的调侃与褒贬,尽在简短的诗句之中,体现了成都人的智慧与幽默。
在成都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在书架上翻到一本不起眼的小书,是一位叫何韫若的退休老人写的一本《锦城旧事竹枝词》。老先生沉潜多年,集腋成裘,百余首竹枝词,遍写成都民俗民风,不仅有史笔钩沉流年往事,又有诗心抒写怀旧之情,是一本难得的成都民俗历史的民间纪事。
或许,上述的一切并不足以令人完全信服成都就一定是座诗城。再举一例,便是在成都,连乞丐都能够写诗。也许,这样的乞丐只是丐帮中的凤毛麟角,属于有异秉者,但他们确实曾经存在过,并为成都留下了他们不俗的诗作。这在别的城市里,我还真的未曾听说过。
过去的年代里,乞丐的生活颠沛流离不好过,特别是到了深秋和冬天,冷风刺骨,更是饥寒交迫。夜晚,店铺打烊后,会把剩余的炭火倒在街上,乞丐这时候会一拥而上,抱着那残火取暖。老成都人称之为“烘笼”。曾看过乞丐写下“烘笼”的一首诗:“烟笼向晓迎残月,破碗临风唱晚秋,两足踏翻尘世路,一盅喝尽古今愁。”诗写得确实不俗,又文气十足,居然可以把寒夜里争抢残火的凄凉写得如此诗意盎然。让人不得不叹服,乞丐中也有诗人,并非天方夜谭。
1913年,成都慈善人士曾经在北门一破庙旧址上搭建一排瓦屋,专门供乞丐在寒冬时有个避风的地方,并取了个典雅的名字,为“栖流所”。没过多久,便被乞丐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是士绅工商之友,与魑魅魍魉为邻”。联对得工稳又俏皮得很,一点不亚于杨升庵和流沙河。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平起平坐。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可以使得乞丐都能够拥有诗的才华,让诗真的走进民间,有了烟火气,处处花开一般,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清末有......余下全文>>
诗与成都
和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成都一个特别之处,便是它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不仅仅因为那里有杜甫的草堂。说其是座诗城,是有传统来历的。
曾经听到这样一则民间传说,明朝新都状元郎杨升庵,少年即是天才,7岁那一年,碰到一位县太爷来访,县太爷想考考这个神童,身边的一棵古树枝上正晾晒着衣服,便指着古树随口说了一句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没有想到,小小年纪的杨升庵脱口说出了下联:万里长江作澡盆。可谓巧对,且有些气势不俗。
能够证明成都是一座诗城的,是诗对这座城市的影响,以及诗如水一样在这座城市蔓延的滋润和普及。
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曾经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自得其乐,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还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抗战期间,在半边街魏家祠堂对面开有一家饭馆,战争期间经济拮据,怕人吃饭不给钱或赊账;饭前先要钱呢,又觉得不大好,既怕得罪人,又怕伤自己的面子。店家便写下一首诗,贴在墙上:“进门好似韩信,出门赛过苏秦,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句句用典,又通俗好懂,众人皆会意而笑,皆大欢喜。在成都,诗不止于诗家之间风雅的唱和,而很实在,很实用,又有几分居家过日子的恬淡和狡黠,以及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
还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则民间的小诗,作者不详,但在成都流行,说得也是成都的事与人,其中头两句是:明皇无宫,薛涛有井。说的是唐玄宗流亡成都,落魄得没有了自己的皇宫,但同在唐朝的薛涛,却有自己的美景和美名而流芳千古,与世长存。对历史的调侃与褒贬,尽在简短的诗句之中,体现了成都人的智慧与幽默。
在成都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在书架上翻到一本不起眼的小书,是一位叫何韫若的退休老人写的一本《锦城旧事竹枝词》。老先生沉潜多年,集腋成裘,百余首竹枝词,遍写成都民俗民风,不仅有史笔钩沉流年往事,又有诗心抒写怀旧之情,是一本难得的成都民俗历史的民间纪事。
或许,上述的一切并不足以令人完全信服成都就一定是座诗城。再举一例,便是在成都,连乞丐都能够写诗。也许,这样的乞丐只是丐帮中的凤毛麟角,属于有异秉者,但他们确实曾经存在过,并为成都留下了他们不俗的诗作。这在别的城市里,我还真的未曾听说过。
过去的年代里,乞丐的生活颠沛流离不好过,特别是到了深秋和冬天,冷风刺骨,更是饥寒交迫。夜晚,店铺打烊后,会把剩余的炭火倒在街上,乞丐这时候会一拥而上,抱着那残火取暖。老成都人称之为“烘笼”。曾看过乞丐写下“烘笼”的一首诗:“烟笼向晓迎残月,破碗临风唱晚秋,两足踏翻尘世路,一盅喝尽古今愁。”诗写得确实不俗,又文气十足,居然可以把寒夜里争抢残火的凄凉写得如此诗意盎然。让人不得不叹服,乞丐中也有诗人,并非天方夜谭。
1913年,成都慈善人士曾经在北门一破庙旧址上搭建一排瓦屋,专门供乞丐在寒冬时有个避风的地方,并取了个典雅的名字,为“栖流所”。没过多久,便被乞丐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是士绅工商之友,与魑魅魍魉为邻”。联对得工稳又俏皮得很,一点不亚于杨升庵和流沙河。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平起平坐。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可以使得乞丐都能够拥有诗的才华,让诗真的走进民间,有了烟火气,处处花开一般,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清末有......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