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演变过程
答案:5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0 07:24
- 提问者网友:锁深秋
- 2021-03-19 07:30
京剧的演变过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行路难
- 2021-03-19 07:37
孕育期:
徽班最初产生于安徽的安庆地区,所谓徽班,当然是主唱当地的徽调了——这种徽调是指吹腔、高拨子及其演变出来的二黄调。然而,当时的这种声腔剧种,除了二黄,它还受过昆山腔、弋阳腔等多种声腔的影响,所唱的戏,既有徽戏,也有昆腔戏等。
根据那时的具体情况,戏曲专家曾给徽班起了一个名,叫“杂合戏班”。这种历史定位十分准确,说明了徽班在声腔吸收、融合方面的开放性,正因为如此,它才会在后来孕育了京剧。
昆曲的“盛极而衰”,为徽班的称盛创造了条件;徽班在“花雅之争”中胜出,其最根本的原因,正如戏曲理论家周育德先生所说,是“戏曲向俗文化的回归”。此时,一个新兴声腔剧种的生命,已经在其母体——徽班中躁动,呼之欲出了!
形成期:
关于京剧的形成,有两个历史名词不得不提,一个叫“徽秦合流”;另一个叫“徽汉合流”。这都是从声腔角度说的。因为,作为剧种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要建立相对完整的声腔体系。
“徽秦合流”说的是,徽班曾经受过秦腔的影响,吸收了秦腔的乐调;它到了北京之后,秦腔名角加盟徽班,有的还成了台柱。徽秦两个声腔剧种的相互融合,顺理成章。
徽班的声腔起源于“石牌腔”,原本就具有皮黄的渊源,如此,徽汉两大声腔同台献艺,自然就形成以皮黄为主调的“徽汉合流”了。
除去余三胜,四喜徽班的第一老生张二奎,三庆徽班的第一老生程长庚,他们三位的贡献都是在演出中努力“融合徽汉之音,抑扬转折,推陈出新”,因而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皮黄腔——“京皮黄”。
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等三人,由于左右了“京皮黄”的生命,被后人敬称为老生“三鼎甲”(三杰)。以“三鼎甲”为代表的京中皮黄戏,终于呱呱坠地了——她在后来被称作“京剧”!
发展期:
宫廷对京皮黄的偏爱,客观上推动了皮黄戏在剧本、声腔及脸谱、服饰等方面的精致化、表演上的规范化。后来,随着清廷被辛亥革命所推翻,清宫演戏活动告终。
但是,京皮黄早已向全国流布。外埠的观众从地理概念出发,将北京来的皮黄戏称为“京戏”。民国政府建都于南京,将北京改名为北平之后,人们又习惯性地将皮黄戏称为“平剧”。
在民国时期的三十余年间,尽管国家历尽种种苦难,尽管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京剧还是深受民众的喜爱,顽强而艰难地沿着自己固有的规律,渐进式地缓慢发展着。
它曾经在“戏曲改良运动”中有所作为;曾经因“名角挑班制”的实行而使流派纷呈,艺术上迅速成熟;更由于梅兰芳率团出访日、美、苏等国,而使京剧在国际上获得很高荣誉。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以及古老的昆曲艺术、全国各地方戏剧种,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经过“戏曲改革工作”,重新焕发了青春;在艺术为人民服务,艺术精益求精的方向上,做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贡献。
继“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等名家流派之后,新中国成立以来又出现了诸多名家流派,有李(少春)派、张(君秋)派、裘(盛戎)派,等等,名家灿若星辰,他们收徒授艺,桃李满天下。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先后率团赴日、美、苏和香港地区作访问演出。传统剧目有《贵妃醉酒》《游园惊梦》《女起解》《宇宙锋》等,以及《天女散花》等古装新戏,将中国的京剧艺术之花散向世界,不仅传播了友谊,同时亦以其精湛的演技赢得各国人民对中国京剧艺术的赞美与热爱。
扩展资料
京剧是戏曲三百多个剧种里最重要的剧种之一,在中国戏剧领域有着特殊地位。从19世纪中叶以来,京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京剧的诞生与发展过程是近代以来中国戏剧发展的范本,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明清以降发展演变的关键脉络。
解读京剧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解读中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及其传播,对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构成和近代转型,都具有重要和典型的意义。
京剧的代表人物: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
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徽班最初产生于安徽的安庆地区,所谓徽班,当然是主唱当地的徽调了——这种徽调是指吹腔、高拨子及其演变出来的二黄调。然而,当时的这种声腔剧种,除了二黄,它还受过昆山腔、弋阳腔等多种声腔的影响,所唱的戏,既有徽戏,也有昆腔戏等。
根据那时的具体情况,戏曲专家曾给徽班起了一个名,叫“杂合戏班”。这种历史定位十分准确,说明了徽班在声腔吸收、融合方面的开放性,正因为如此,它才会在后来孕育了京剧。
昆曲的“盛极而衰”,为徽班的称盛创造了条件;徽班在“花雅之争”中胜出,其最根本的原因,正如戏曲理论家周育德先生所说,是“戏曲向俗文化的回归”。此时,一个新兴声腔剧种的生命,已经在其母体——徽班中躁动,呼之欲出了!
形成期:
关于京剧的形成,有两个历史名词不得不提,一个叫“徽秦合流”;另一个叫“徽汉合流”。这都是从声腔角度说的。因为,作为剧种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要建立相对完整的声腔体系。
“徽秦合流”说的是,徽班曾经受过秦腔的影响,吸收了秦腔的乐调;它到了北京之后,秦腔名角加盟徽班,有的还成了台柱。徽秦两个声腔剧种的相互融合,顺理成章。
徽班的声腔起源于“石牌腔”,原本就具有皮黄的渊源,如此,徽汉两大声腔同台献艺,自然就形成以皮黄为主调的“徽汉合流”了。
除去余三胜,四喜徽班的第一老生张二奎,三庆徽班的第一老生程长庚,他们三位的贡献都是在演出中努力“融合徽汉之音,抑扬转折,推陈出新”,因而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皮黄腔——“京皮黄”。
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等三人,由于左右了“京皮黄”的生命,被后人敬称为老生“三鼎甲”(三杰)。以“三鼎甲”为代表的京中皮黄戏,终于呱呱坠地了——她在后来被称作“京剧”!
发展期:
宫廷对京皮黄的偏爱,客观上推动了皮黄戏在剧本、声腔及脸谱、服饰等方面的精致化、表演上的规范化。后来,随着清廷被辛亥革命所推翻,清宫演戏活动告终。
但是,京皮黄早已向全国流布。外埠的观众从地理概念出发,将北京来的皮黄戏称为“京戏”。民国政府建都于南京,将北京改名为北平之后,人们又习惯性地将皮黄戏称为“平剧”。
在民国时期的三十余年间,尽管国家历尽种种苦难,尽管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京剧还是深受民众的喜爱,顽强而艰难地沿着自己固有的规律,渐进式地缓慢发展着。
它曾经在“戏曲改良运动”中有所作为;曾经因“名角挑班制”的实行而使流派纷呈,艺术上迅速成熟;更由于梅兰芳率团出访日、美、苏等国,而使京剧在国际上获得很高荣誉。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以及古老的昆曲艺术、全国各地方戏剧种,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经过“戏曲改革工作”,重新焕发了青春;在艺术为人民服务,艺术精益求精的方向上,做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贡献。
继“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等名家流派之后,新中国成立以来又出现了诸多名家流派,有李(少春)派、张(君秋)派、裘(盛戎)派,等等,名家灿若星辰,他们收徒授艺,桃李满天下。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先后率团赴日、美、苏和香港地区作访问演出。传统剧目有《贵妃醉酒》《游园惊梦》《女起解》《宇宙锋》等,以及《天女散花》等古装新戏,将中国的京剧艺术之花散向世界,不仅传播了友谊,同时亦以其精湛的演技赢得各国人民对中国京剧艺术的赞美与热爱。
扩展资料
京剧是戏曲三百多个剧种里最重要的剧种之一,在中国戏剧领域有着特殊地位。从19世纪中叶以来,京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京剧的诞生与发展过程是近代以来中国戏剧发展的范本,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明清以降发展演变的关键脉络。
解读京剧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解读中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及其传播,对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构成和近代转型,都具有重要和典型的意义。
京剧的代表人物: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
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胯下狙击手
- 2021-03-19 10:30
ll
- 2楼网友:躲不过心动
- 2021-03-19 09:51
oO@Llll爪|l1•|派,
- 3楼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03-19 09:37
出题的人脑子有坑啊!
- 4楼网友:長槍戰八方
- 2021-03-19 08:57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望采纳!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