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出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后有宋王安石从中化出一名句,请说出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5 23:47
- 提问者网友:听门外雪花风
- 2021-05-15 09:10
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出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后有宋王安石从中化出一名句,请说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05-15 10:31
楼上这么说可就不对,我们老师教过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附资料。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编辑本段]【作者】
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编辑本段]【体裁】
七言绝句
[编辑本段]【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编辑本段]【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编辑本段]【注释】
全诗解释: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缘 】因为。
【最高层】: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强的实力 。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编辑本段]【鉴赏】
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余下全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附资料。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编辑本段]【作者】
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编辑本段]【体裁】
七言绝句
[编辑本段]【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编辑本段]【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编辑本段]【注释】
全诗解释: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缘 】因为。
【最高层】: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强的实力 。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编辑本段]【鉴赏】
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