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伯爵读后感】《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30 16:42
- 提问者网友:太高姿态
- 2021-01-30 08:19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雾月
- 2021-01-30 08:48
【答案】 昨天终于读完了《基督山伯爵》。第一感觉是很过瘾,或者说很痛快,这也许是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的想法;再深一层的感觉,就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了,也许和我目前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关。好久没写过读后感了,几乎不知从何写起,那么就先由浅入深吧,先说其形,再说其意,最后才能得意忘形。
首先是情节特别吸引人。从一开始唐泰斯入狱,巧遇地牢里的法里亚神甫学习知识,到后面他摇身一变,成了基督山伯爵后那一个个设计巧妙、天衣无缝的复仇计划的实施,都让读者欲罢不能。我在湖北婆家发现了这本书,读了四分之三回到辽宁娘家,实在是太想读了,又去书店自己买了一本,终于很过瘾的看了全书,其情节的吸引人程度,不亚于金庸小说啊。语言和叙述方式上,因为最近看外国名著的汉译本少了,细微处已经体会不到。只能说语言很流畅,叙事方式是那种西方小说成熟期的典型叙事方式,现在我已经是比较习惯了。说到语言,就不能不说译本。我在湖北看的前四分之一,是韩沪麟、周克希译,上海译文出版的,书名译为《基督山伯爵》。这个版本我觉得很不错;回来去书店买时,没找到这个版本,于是找了个语言风格和人物姓名音译都和那个很接近的版本:祁万连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名译为《基度山伯爵》。书名上,我喜欢前者,因为有明显的宗教意味,和书中的内容相扣。语言上都很好,几乎没有感觉到风格差异,不知这两个译本是什么关系,不敢擅评。接着说说思想内容。我读后的最大感受,套用《红楼梦》里众人评价薛宝钗螃蟹诗的话,就是讽刺世人未免太毒了些。但我读的时候,很明显的感觉到,讽刺之毒,也许正说明写书的人受伤害之深。
要是在以前,可能我会觉得好夸张,怎么里面的人那么虚荣、那么唯利是图,害人害得那么彻底。记得其实我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这本书。七八年前,我上大一的时候在图书馆结果这本书,大概是分四册的一个版本,我看完第一册,后面的一时没有借到,以后竟然也没想到把这本书看完。可如果是现在,我看了那样的开头,一定不会不看下去。因为毕竟我已经25岁,阅历要丰富一些了,而且近期以来虽没有被伤害的经历,但却也目睹了身边的亲人被伤害的事情,以前怎么也想不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边,这对我看问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基督山伯爵》中的那些事情,倒显得不那么夸张了。而且正因如此,反倒觉得主人公那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复仇方式,让人格外的痛快。到最后,觉得不免过头了些,但好在主人公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最后一步复仇时有所宽恕。
我总是喜欢把读的书和我自己的想法结合得很紧密。其实这本书让人思考的远远不止这些。中国的武侠小说常有一个观点,而且应该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正统观点吧:冤冤相报何时了。是的,这个观点已经渗入我的内心了,当我看到那个思想丰富、内心正直的主人公那么处心积虑的报仇报恩,报恩当然没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报仇也报得那么彻底,总觉得心里有点不舒服。我有些困惑了:究竟该不该这样报仇?主人公唐泰斯总说自己在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我不懂基督教,不知道上帝是不是不太讲宽恕?至少我知道,佛教是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但就是这八个字,现在也不得不让人思量思量。想起金庸的《天龙八部》里天山童姥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你们出家人作了错事,求佛祖原谅,我们呢,做错了就遭报应,不得超生?另外,有很多人,如果你劝说,是根本不会悔改的,一定要想书中那样,被复仇者弄得很惨,才会幡然悔悟,无话可说。这样看来,这样的复仇不也很有意义吗?也许这就是作者想告诉读者的事情之一吧。
写得有点乱。说到主题,我不想先看别人怎么说,先说我自己的理解。我觉得主要还是讽刺世事。基督山伯爵的复仇过程,从长度和精彩程度来说,都是全书的主体。主人公复仇的计划,完全是利用了贵族社会人们的那种弱点来展开的。他先利用了人的贪婪,确认了自己的仇人,然后又利用了上流社会对有钱人的敬仰,充分利用了神甫留给自己的宝藏,大摆排场,引人注意,利用了女人的虚荣,男人的无能,设了一个又一个圈套,把那些丑陋的人们耍得团团转,怎能不大快人心!不管复仇计划之严密是不是让人觉得夸张,我觉得这样的情节设计,其实是寓言式的、神话式的,刻画尽了人性百态,淋漓尽致。当然,书的结尾充满了光明。认为希望和等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但这个结尾好像转折的比较牵强了,这么一点希望来结尾,怎能抵得过前面那么辛辣的讽刺带给读者的冲击呢。这是我初读此书的看法,可能有不同意见。如果说作者也想要光明,那么这种全书前后冲击程度的不同,只能归因于他自己所受的伤害和痛苦了。还是那句话:讽刺之毒,足见受伤之深。从书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是个饱受伤害的人。我是在没有想到大仲马这个名作家的情况下,完全从文本出发猜到的,后来看了大仲马的经历,也得到了印证。
从文本中我看出的另外一点,是作者本人对那种贵族的精致、排场的生活方式还是非常喜欢的,虽然在书中这种生活是从反面来写,也抹不掉作者的那种拜金的情调。(这几句评价,几乎带有我最讨厌的阶级斗争味道了,但我也不得不抵制一下诱惑,毕竟人要抵制物质诱惑,活得高尚一些,读书移了性情就不好了。)这个从大仲马的经历也得到了印证,他抛弃小仲马的母亲这件事,几乎让我愤怒了。我想起了写武侠小说的古龙,想起了美国的作家费茨杰拉德。但他们的书的确好看,这就叫写作天才吧。
这本书,对我的冲击力其实很大。忽然想到,以前也看过像佐拉的《娜娜》那样的法国自然主义的小说,还有巴尔扎克的小说,但感觉怎么就不如这次这么强烈?也许是我长大了,阅历增加了吧。时间过得飞快,上次我看巴尔扎克和娜娜,已经是六七年前的事了。现在看书,好像总是能提出一些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去年夏天读陈忠实的《白鹿原》也是这样。提的这些问题,不知道是不是有了阅历以后会找到答案?还是正因为这些问题本来就没有固定答案,才使得小说更加引人深思?看,我又在提问题了。
我写读后感有个习惯,总想在最后评价一下这本书是否值得我重读。对于《基督山伯爵》,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要重读,而且可能不止一次。原因有三:其一,我这次看书,毕竟是在身逢喜事的期间,因为在这期间我走上了婚姻的殿堂,找到了一个好丈夫。也许正是幸福中的人,在体会旁人的苦处时,免不了会有些障碍吧。其二,因为我前四分之三和后四分之一读的是不同译本,很想读读前四分之三的现在手头这个译本。虽然我的法语还不很通,不能和原文比较,但对比一下两个汉译本,对我这个曾是学翻译专业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件乐事。其三,这么吸引人的情节,自然会在读时急于知道情节的发展,略过了很多东西,希望重读时能有更多收获。
首先是情节特别吸引人。从一开始唐泰斯入狱,巧遇地牢里的法里亚神甫学习知识,到后面他摇身一变,成了基督山伯爵后那一个个设计巧妙、天衣无缝的复仇计划的实施,都让读者欲罢不能。我在湖北婆家发现了这本书,读了四分之三回到辽宁娘家,实在是太想读了,又去书店自己买了一本,终于很过瘾的看了全书,其情节的吸引人程度,不亚于金庸小说啊。语言和叙述方式上,因为最近看外国名著的汉译本少了,细微处已经体会不到。只能说语言很流畅,叙事方式是那种西方小说成熟期的典型叙事方式,现在我已经是比较习惯了。说到语言,就不能不说译本。我在湖北看的前四分之一,是韩沪麟、周克希译,上海译文出版的,书名译为《基督山伯爵》。这个版本我觉得很不错;回来去书店买时,没找到这个版本,于是找了个语言风格和人物姓名音译都和那个很接近的版本:祁万连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名译为《基度山伯爵》。书名上,我喜欢前者,因为有明显的宗教意味,和书中的内容相扣。语言上都很好,几乎没有感觉到风格差异,不知这两个译本是什么关系,不敢擅评。接着说说思想内容。我读后的最大感受,套用《红楼梦》里众人评价薛宝钗螃蟹诗的话,就是讽刺世人未免太毒了些。但我读的时候,很明显的感觉到,讽刺之毒,也许正说明写书的人受伤害之深。
要是在以前,可能我会觉得好夸张,怎么里面的人那么虚荣、那么唯利是图,害人害得那么彻底。记得其实我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这本书。七八年前,我上大一的时候在图书馆结果这本书,大概是分四册的一个版本,我看完第一册,后面的一时没有借到,以后竟然也没想到把这本书看完。可如果是现在,我看了那样的开头,一定不会不看下去。因为毕竟我已经25岁,阅历要丰富一些了,而且近期以来虽没有被伤害的经历,但却也目睹了身边的亲人被伤害的事情,以前怎么也想不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边,这对我看问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基督山伯爵》中的那些事情,倒显得不那么夸张了。而且正因如此,反倒觉得主人公那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复仇方式,让人格外的痛快。到最后,觉得不免过头了些,但好在主人公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最后一步复仇时有所宽恕。
我总是喜欢把读的书和我自己的想法结合得很紧密。其实这本书让人思考的远远不止这些。中国的武侠小说常有一个观点,而且应该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正统观点吧:冤冤相报何时了。是的,这个观点已经渗入我的内心了,当我看到那个思想丰富、内心正直的主人公那么处心积虑的报仇报恩,报恩当然没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报仇也报得那么彻底,总觉得心里有点不舒服。我有些困惑了:究竟该不该这样报仇?主人公唐泰斯总说自己在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我不懂基督教,不知道上帝是不是不太讲宽恕?至少我知道,佛教是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但就是这八个字,现在也不得不让人思量思量。想起金庸的《天龙八部》里天山童姥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你们出家人作了错事,求佛祖原谅,我们呢,做错了就遭报应,不得超生?另外,有很多人,如果你劝说,是根本不会悔改的,一定要想书中那样,被复仇者弄得很惨,才会幡然悔悟,无话可说。这样看来,这样的复仇不也很有意义吗?也许这就是作者想告诉读者的事情之一吧。
写得有点乱。说到主题,我不想先看别人怎么说,先说我自己的理解。我觉得主要还是讽刺世事。基督山伯爵的复仇过程,从长度和精彩程度来说,都是全书的主体。主人公复仇的计划,完全是利用了贵族社会人们的那种弱点来展开的。他先利用了人的贪婪,确认了自己的仇人,然后又利用了上流社会对有钱人的敬仰,充分利用了神甫留给自己的宝藏,大摆排场,引人注意,利用了女人的虚荣,男人的无能,设了一个又一个圈套,把那些丑陋的人们耍得团团转,怎能不大快人心!不管复仇计划之严密是不是让人觉得夸张,我觉得这样的情节设计,其实是寓言式的、神话式的,刻画尽了人性百态,淋漓尽致。当然,书的结尾充满了光明。认为希望和等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但这个结尾好像转折的比较牵强了,这么一点希望来结尾,怎能抵得过前面那么辛辣的讽刺带给读者的冲击呢。这是我初读此书的看法,可能有不同意见。如果说作者也想要光明,那么这种全书前后冲击程度的不同,只能归因于他自己所受的伤害和痛苦了。还是那句话:讽刺之毒,足见受伤之深。从书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是个饱受伤害的人。我是在没有想到大仲马这个名作家的情况下,完全从文本出发猜到的,后来看了大仲马的经历,也得到了印证。
从文本中我看出的另外一点,是作者本人对那种贵族的精致、排场的生活方式还是非常喜欢的,虽然在书中这种生活是从反面来写,也抹不掉作者的那种拜金的情调。(这几句评价,几乎带有我最讨厌的阶级斗争味道了,但我也不得不抵制一下诱惑,毕竟人要抵制物质诱惑,活得高尚一些,读书移了性情就不好了。)这个从大仲马的经历也得到了印证,他抛弃小仲马的母亲这件事,几乎让我愤怒了。我想起了写武侠小说的古龙,想起了美国的作家费茨杰拉德。但他们的书的确好看,这就叫写作天才吧。
这本书,对我的冲击力其实很大。忽然想到,以前也看过像佐拉的《娜娜》那样的法国自然主义的小说,还有巴尔扎克的小说,但感觉怎么就不如这次这么强烈?也许是我长大了,阅历增加了吧。时间过得飞快,上次我看巴尔扎克和娜娜,已经是六七年前的事了。现在看书,好像总是能提出一些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去年夏天读陈忠实的《白鹿原》也是这样。提的这些问题,不知道是不是有了阅历以后会找到答案?还是正因为这些问题本来就没有固定答案,才使得小说更加引人深思?看,我又在提问题了。
我写读后感有个习惯,总想在最后评价一下这本书是否值得我重读。对于《基督山伯爵》,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要重读,而且可能不止一次。原因有三:其一,我这次看书,毕竟是在身逢喜事的期间,因为在这期间我走上了婚姻的殿堂,找到了一个好丈夫。也许正是幸福中的人,在体会旁人的苦处时,免不了会有些障碍吧。其二,因为我前四分之三和后四分之一读的是不同译本,很想读读前四分之三的现在手头这个译本。虽然我的法语还不很通,不能和原文比较,但对比一下两个汉译本,对我这个曾是学翻译专业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件乐事。其三,这么吸引人的情节,自然会在读时急于知道情节的发展,略过了很多东西,希望重读时能有更多收获。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由着我着迷
- 2021-01-30 10:19
谢谢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