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环境教育环境保护手抄报内容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2 05:50
- 提问者网友:雪舞兮
- 2021-03-11 20:45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快!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狂恋
- 2021-03-11 21:33
科学低碳帮的16个环保问题
1、 短信套餐是破坏地球的罪魁祸首?
一个短信息最大140字节,估算下来每一次传递就需要消耗大约5微瓦时电能,大约0.000003克二氧化碳。这只是无线网络释放的量,而有线网络和手机的耗能也没有计算在内。手机的所消耗的能源还很有可能是短信收发过程中最大的一部分。为了节约能源,我们是不是应该倡导少使用短信套餐?
2、胖子们对地球变暖负有责任?
有环境专家有板有眼地发表文章说地球环境恶化,气候变暖胖子们也负有很多责任——理由是他们消耗食物较多,而且因为自身体重原因会更多地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出行从而耗费更多的燃料排放更动的温室气体……
3、有机食品?本地饮食?素食主义?到底怎样吃能保护环境?
许多人都认为吃有机食品算是为地球尽一份力,哪怕价格高也可以接受。但有报告称,与集约化方式生产出的同类食品相比,有机生产食品不单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还会造成更多的环境负担。比如,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有机牛奶的生产需要增加80% 的土地面积,种植有机西红柿占地比普通西红柿多出10 倍,还多消耗将近一倍的能源。
据说美国人的食物都从数千公里以外运来,比本地食品多排放17倍的二氧化碳。所以“100英里饮食”运动的参与者们只吃住宅方圆100英里(161公里)以内出产的食品,但他们的生活质量却因此严重下降,生活成本还大幅提高,比如,100英里内不产糖,只能买比糖贵3倍的蜂蜜。
许多地方都在在倡导“无肉星期一”运动,因为以草料为食的牛们生活中释放大量甲烷,这是除了氧化碳外温室效应最大的气体了。但来自英国Cranfield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些肉类代替品,如大豆、鹰嘴豆、扁豆等可能对环境威胁更大,为了种植它们,必须砍伐森林作为耕地,研究人员警告说,素食主义者的增多可能会让英国农业系统崩溃。
4、碳补偿,赎罪券?
购买碳补偿的资金会投资给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比如植树造林,提高建筑或是运输工具的能源利用率等。个人和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碳补偿来减少他们的“碳足迹”。这看起来似乎很完美,在拯救地球的同时也拯救人们的良心。碳补偿很快成为时尚行为甚至名流大腕们标榜自己“环保”态度的标签。但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指出,危险在于“碳补偿将成为一些人交钱了事,却不肯根本改变自己的习惯、态度和生活方式,对气候问题真正出力的一种轻松机制”。
5、环保就是不洗澡?
英国环保学者吉登斯说:“我的美国朋友约翰是个生活简朴的环保主义者,骑自行车上下班,可他一天也得洗一回热水澡。有一次我问他:‘为了防止全球变暖,你能否像中国人那样一周洗两回澡?(注:谁说我们一周只洗2次澡?!)’约翰想了想,答道“可以!”可是大多数美国人就不干了……难道少洗澡也是节能减排的措施之一?
6、光头党的逆袭——光头比长发环保?
“减重党”人无处不在,有人计算出一个人光头长发状态下体重相差在50克以上,并煞有介事地计算出当每个人每天携带这些基本无益之物会让我们多消耗多少能源——“2007年我国的铁路旅客周转量7217.15亿人公里,这样算下来,但单是为了中国人的头发,2007年中国铁路运输就耗去了36085750吨公里的宝贵运力……”而且洗发剂富含各种化学品,它们的制造、运输无不消耗资源和能源,产生大量废物。最后这些洗发剂使用完还会排入自然界,给自然水体增加了污染和富营养化。
7、为了地球,干掉你的狗吧!
来自新西兰Victoria 大学教授Robert Vale 在自己的新书《Time to Eat the Dog/是该干掉狗狗的时候呢》介绍道:一只中型体型的狗狗,每一年的消耗(吃掉的肉喝掉水),竟然等同于一辆SUV。计算结果以生态足迹(eco-footprint,单位为ha)来衡量,主要包括,碳排放量、消耗食物所需要的土地量等。
8、上飞机前请“排空”?
全日空航空公司推出了一项新措施,他们建议乘客们登机前先“清空自己”,以减少重量来降低航班的碳排放,从而达到环保和节省飞机燃料的效果。根据他们推测,如果每次有一半的乘客在登机前“清空”,航空公司每月可降低4.2吨 二氧化碳排放量。难道以后航空飞行要朝“天体”飞行的方向发展?“不穿裤子乘地铁运动”是否也是受此启发?
9、生物燃料是否更环保?
有人诟病说,把粮食用于制造生物燃料也并非如想象的那样美好。比如,在生产粮食的过程中,耕地、播种、施肥、收割、运输等等,都要用到石油,如果把生产过程的污染加起来,生物燃料的总污染并不小于石油。
10、用手帕不比用纸巾更高尚?
有人倡导用手帕取代纸巾,但实际上手帕的清洗,也需要耗费水、洗衣服、电等资源。两者的污染浪费程度,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衡量?
11、除了考验电网,“地球一小时”无实际环保效益?
“地球一小时”已经成为世界上表达关注气候变化的最大型公众参与运动。但不以为然者也大有人在,有人讽刺说,除了考验电网和作秀,“地球一小时”无实际环保效益,这是真的吗?
12、坚持室外晾衣,哪怕得罪城管?
早在2002年上海就有对晾衣限制的规定,如今又要借世博会东风彻底解决“万国旗”。不过,据说美国的一些民间环保机构已经在呼吁改变民众使用烘干机的现状,提倡户外晾衣,以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犹他州、佛罗里达州已通过“晾衣权利”法案,居民户外晒衣的限制已解禁,其他几个州也准备跟进。 “牺牲”市容,室外晾衣,是否如传说中所说节能环保,拯救地球?
13、为了环保开空调吧?
为了环保,我们得把空调开上100遍啊100遍……有报告说,比之暖气,空调作用率更高,从而排放出更少的二氧化碳呢!空调比电暖气加热效率高3倍左右,中国南方没有集中供暖措施,开空调的确比电暖气效率高。但这一招在寒冷的北方就不灵了,低温环境下空调的制热效率会降低,如果到了零下十几度的东北,它甚至都开不起来了,这种环境还是集中供暖靠谱。
14、砍伐森林有可能是好的?
有数据表明,“年轻”的树木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更高,而在成活55年之后,树木增长放缓,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随之降低,在温暖的天气,树木还会释放挥发性化学物质,最后随着腐烂或者燃烧而释放二氧化碳……是否应该砍伐清除“古老”的森林,以防枯死的树木引发山火,同时给家具和房屋提供材料。固碳的重任,不如交给“年轻”的树林吧?
15、拥抱核能?
尽管切尔诺贝利的噩梦在几十年之后依然让我们胆战心惊,而且核电站的开建往往也收到当地原住民的激烈反对,但电力公司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暖化最大的“贡献者”,种种发电形式中,核能是排放二氧化碳最少的一种方式——只有风能才能媲美。但是这也意味着我们要承担放射性物质的泄露和高昂的电站建设成本……核能应该得到大规模推广吗?
16、环境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提前做好准备吧。
有研究机构说,即使我们把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每一辆汽车都封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仍然会上升,气候变化是不可阻止的,与其绞尽脑汁的节能减排,不如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现在是不是该思考如何适应“温暖”的地球了,比如帮助一些可怜的动物们搬迁以及做好措施应对干旱和冰川融化后的世界?
1、 短信套餐是破坏地球的罪魁祸首?
一个短信息最大140字节,估算下来每一次传递就需要消耗大约5微瓦时电能,大约0.000003克二氧化碳。这只是无线网络释放的量,而有线网络和手机的耗能也没有计算在内。手机的所消耗的能源还很有可能是短信收发过程中最大的一部分。为了节约能源,我们是不是应该倡导少使用短信套餐?
2、胖子们对地球变暖负有责任?
有环境专家有板有眼地发表文章说地球环境恶化,气候变暖胖子们也负有很多责任——理由是他们消耗食物较多,而且因为自身体重原因会更多地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出行从而耗费更多的燃料排放更动的温室气体……
3、有机食品?本地饮食?素食主义?到底怎样吃能保护环境?
许多人都认为吃有机食品算是为地球尽一份力,哪怕价格高也可以接受。但有报告称,与集约化方式生产出的同类食品相比,有机生产食品不单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还会造成更多的环境负担。比如,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有机牛奶的生产需要增加80% 的土地面积,种植有机西红柿占地比普通西红柿多出10 倍,还多消耗将近一倍的能源。
据说美国人的食物都从数千公里以外运来,比本地食品多排放17倍的二氧化碳。所以“100英里饮食”运动的参与者们只吃住宅方圆100英里(161公里)以内出产的食品,但他们的生活质量却因此严重下降,生活成本还大幅提高,比如,100英里内不产糖,只能买比糖贵3倍的蜂蜜。
许多地方都在在倡导“无肉星期一”运动,因为以草料为食的牛们生活中释放大量甲烷,这是除了氧化碳外温室效应最大的气体了。但来自英国Cranfield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些肉类代替品,如大豆、鹰嘴豆、扁豆等可能对环境威胁更大,为了种植它们,必须砍伐森林作为耕地,研究人员警告说,素食主义者的增多可能会让英国农业系统崩溃。
4、碳补偿,赎罪券?
购买碳补偿的资金会投资给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比如植树造林,提高建筑或是运输工具的能源利用率等。个人和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碳补偿来减少他们的“碳足迹”。这看起来似乎很完美,在拯救地球的同时也拯救人们的良心。碳补偿很快成为时尚行为甚至名流大腕们标榜自己“环保”态度的标签。但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指出,危险在于“碳补偿将成为一些人交钱了事,却不肯根本改变自己的习惯、态度和生活方式,对气候问题真正出力的一种轻松机制”。
5、环保就是不洗澡?
英国环保学者吉登斯说:“我的美国朋友约翰是个生活简朴的环保主义者,骑自行车上下班,可他一天也得洗一回热水澡。有一次我问他:‘为了防止全球变暖,你能否像中国人那样一周洗两回澡?(注:谁说我们一周只洗2次澡?!)’约翰想了想,答道“可以!”可是大多数美国人就不干了……难道少洗澡也是节能减排的措施之一?
6、光头党的逆袭——光头比长发环保?
“减重党”人无处不在,有人计算出一个人光头长发状态下体重相差在50克以上,并煞有介事地计算出当每个人每天携带这些基本无益之物会让我们多消耗多少能源——“2007年我国的铁路旅客周转量7217.15亿人公里,这样算下来,但单是为了中国人的头发,2007年中国铁路运输就耗去了36085750吨公里的宝贵运力……”而且洗发剂富含各种化学品,它们的制造、运输无不消耗资源和能源,产生大量废物。最后这些洗发剂使用完还会排入自然界,给自然水体增加了污染和富营养化。
7、为了地球,干掉你的狗吧!
来自新西兰Victoria 大学教授Robert Vale 在自己的新书《Time to Eat the Dog/是该干掉狗狗的时候呢》介绍道:一只中型体型的狗狗,每一年的消耗(吃掉的肉喝掉水),竟然等同于一辆SUV。计算结果以生态足迹(eco-footprint,单位为ha)来衡量,主要包括,碳排放量、消耗食物所需要的土地量等。
8、上飞机前请“排空”?
全日空航空公司推出了一项新措施,他们建议乘客们登机前先“清空自己”,以减少重量来降低航班的碳排放,从而达到环保和节省飞机燃料的效果。根据他们推测,如果每次有一半的乘客在登机前“清空”,航空公司每月可降低4.2吨 二氧化碳排放量。难道以后航空飞行要朝“天体”飞行的方向发展?“不穿裤子乘地铁运动”是否也是受此启发?
9、生物燃料是否更环保?
有人诟病说,把粮食用于制造生物燃料也并非如想象的那样美好。比如,在生产粮食的过程中,耕地、播种、施肥、收割、运输等等,都要用到石油,如果把生产过程的污染加起来,生物燃料的总污染并不小于石油。
10、用手帕不比用纸巾更高尚?
有人倡导用手帕取代纸巾,但实际上手帕的清洗,也需要耗费水、洗衣服、电等资源。两者的污染浪费程度,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衡量?
11、除了考验电网,“地球一小时”无实际环保效益?
“地球一小时”已经成为世界上表达关注气候变化的最大型公众参与运动。但不以为然者也大有人在,有人讽刺说,除了考验电网和作秀,“地球一小时”无实际环保效益,这是真的吗?
12、坚持室外晾衣,哪怕得罪城管?
早在2002年上海就有对晾衣限制的规定,如今又要借世博会东风彻底解决“万国旗”。不过,据说美国的一些民间环保机构已经在呼吁改变民众使用烘干机的现状,提倡户外晾衣,以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犹他州、佛罗里达州已通过“晾衣权利”法案,居民户外晒衣的限制已解禁,其他几个州也准备跟进。 “牺牲”市容,室外晾衣,是否如传说中所说节能环保,拯救地球?
13、为了环保开空调吧?
为了环保,我们得把空调开上100遍啊100遍……有报告说,比之暖气,空调作用率更高,从而排放出更少的二氧化碳呢!空调比电暖气加热效率高3倍左右,中国南方没有集中供暖措施,开空调的确比电暖气效率高。但这一招在寒冷的北方就不灵了,低温环境下空调的制热效率会降低,如果到了零下十几度的东北,它甚至都开不起来了,这种环境还是集中供暖靠谱。
14、砍伐森林有可能是好的?
有数据表明,“年轻”的树木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更高,而在成活55年之后,树木增长放缓,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随之降低,在温暖的天气,树木还会释放挥发性化学物质,最后随着腐烂或者燃烧而释放二氧化碳……是否应该砍伐清除“古老”的森林,以防枯死的树木引发山火,同时给家具和房屋提供材料。固碳的重任,不如交给“年轻”的树林吧?
15、拥抱核能?
尽管切尔诺贝利的噩梦在几十年之后依然让我们胆战心惊,而且核电站的开建往往也收到当地原住民的激烈反对,但电力公司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暖化最大的“贡献者”,种种发电形式中,核能是排放二氧化碳最少的一种方式——只有风能才能媲美。但是这也意味着我们要承担放射性物质的泄露和高昂的电站建设成本……核能应该得到大规模推广吗?
16、环境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提前做好准备吧。
有研究机构说,即使我们把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每一辆汽车都封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仍然会上升,气候变化是不可阻止的,与其绞尽脑汁的节能减排,不如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现在是不是该思考如何适应“温暖”的地球了,比如帮助一些可怜的动物们搬迁以及做好措施应对干旱和冰川融化后的世界?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迟山
- 2021-03-11 21:53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埃?泄?幕哪??恋匾汛?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