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态度决定成败的事例
- 提问者网友:你给我的爱
- 2021-02-24 04:11
只要一,两个例子就可以了~~~~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封刀令
- 2021-02-24 05:19
态度与成败
王冠亚
古有通国善弈之弈秋,教授二人下棋,其一专心致志,另一个却三心二意,结果虽智力相当,学习的成效却判若天渊.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在我看来,学学下棋,区区小事,是不为而非不能,关键的一点就是二人对待学棋的态度大相径庭使然.
韩愈《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勤”一“嬉”,对待学业的态度截然不同,其结果也不可同日而语.晋代的左思,自幼鲁钝,才能平庸,但为学态度诚恳,闭门读书十年,写就名篇《三都赋》,一时名声大噪,冠盖京华,使得二陆失色,洛阳纸贵.而方仲永,这个五岁便能吟诗作文的天才,由于其父目光短浅,态度消极,以为其子了了,使得仲永后天对待学业的态度是“嬉”,最终造成“泯然众人”的悲剧.
欧阳修《新唐书》也有名句:“患祸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其实中国古代有才能的君主比比皆是,真正能成就不世伟业的却寥若晨星,很多时候在于他们对“祸患”的态度不同.陈后主有才,隋炀帝有才,李后主有才,面对风雨飘摇的政局,面对接踵而来的祸患,他们的态度是消极的,陈后主妄图以长江天险断隋军之路,隋炀帝妄图以千里运河御天下之民,李后主妄图以称臣纳地换苟且之安,最终,本可一搏的形势却因所持态度的畏葸与无为而导致江山易主、舆图换稿.
而面对唐初的不稳局势,唐太宗慎之又慎,生怕祸患丛生.他始终拿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驾驭国家.《贞观政要》有言:“知其所以乱则治矣,知其所以危则安矣,知其所以亡则存矣.”面对困难,唐太宗以史为鉴,态度达观,得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隋炀帝之于唐太宗,就其能力而言,彼此不分伯仲,前者曾牵兵灭陈,后者则起兵兴唐,理国之能旗鼓相当,之所以二者历史地位相差千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态度问题.
有志与无志也是面对困难的不同态度.故王安石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此言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