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中庸的诗句,中庸讲身体修养的话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8 01:16
- 提问者网友:寂寞梧桐
- 2021-05-07 10:35
表示中庸的诗句,中庸讲身体修养的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独钓一江月
- 2021-05-07 11:14
一说到《中庸》,很多人就容易理解为“中庸”就是平庸、折中、调和,其实,这是对《中庸》的误解。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日常行为的准则,“中庸”绝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调和之意。“中”字在中国古代的典籍里,有三个意思:一个是中间、中等、两者之间,孔子也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这里的“中”是“上、中、下”的“中”。二是指内心和内在,是人的感情和内在精神。比如“秀外慧中”的“中”是指人的内在之美、内在精神。三是作动词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个“中”具有中听、中用的意味。所以说,中庸绝对不能简单理解为中间和调和,而是为人处事要不过不极,不偏不倚,保持和而不流、中立适度的状态,是让自己更加地符合儒家的礼乐教化的标准。那么,这个“庸”字怎么解释呢?“庸”可以当“用”讲,《中庸》的主旨是讲述人如何使自己的行为、情感、思想、理念符合社会的规范、符合社会的需要。
中国古代在讨论哲学问题的时候,有两个出发点:一是中国哲学、中国思想非常早就从宗教里边脱离出来。古人非常早就摆脱了早期宗教的信仰,把目光注重于人文社会,关注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道德和伦理的建构。因此,先秦诸子所说的天,有宗教意义上的天,自然运行之天,也有道德意义上的天。道家认为天是一种义理,天是有规律的,人应该按照天地运行的规律来生活,而儒家认为天是一种道德规范和渊源,人和天是一体的。秦汉儒家认为,天看到人间有不平之事的时候就要降下灾异;看到人间有非常好的举止或者好的行为的时候,就降下祥瑞,形成了天人感应之说。二是谈天人关系到时候,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对人的阐释上。人的性命是怎么形成的?性情是怎么回事?道和德之间的关系如何?人和自然的关系怎样?如何认识外物?这些都是先秦诸子讨论的热点。《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的道德感与人间德行是相对应的,人的本性是合天命的。郭店竹简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人的本性是从命里来的,命由天定,性由命定,天有道德感,人的命、人的性和天是一样的,都体现为道德,这样人伦便是一种道德的实践,这种实践就是要追求善。孟子翻来覆去地论证人性本善,既然人性是善的,天又要求人性向善,作为儒家,就要“修道之谓教”。“道”是儒家的道,表现为天的道德感,按照善而行,就是“道”;通过教育、教化让天下的老百姓都向善,就是“教”。《中庸》开篇三句话,说明了全篇的主旨。二、如何修炼自我?人怎么通过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儒家有一个理想,把自己培养成最完美的人,最完美的人格是有最大的善良、最大的仁爱、最大的真诚、最大地履行道和德,达到内圣的状态。内圣就是要求内心非常的圣明,这不是由外力强加的,可以看成一种完全自觉,而且还要能把这种内在的德行向外施展,以获得成功,这是《中庸》的主体思想。那么,怎么来实现呢?
一是要循性施教、教人向善。既然人性是善的,我们要对人进行培养,按照人的本性来进行教育,这是一个基点。《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如果能诚意正心,就可以与天地参育,不断地追求至诚境界,充分发挥自身善性,先把内心的善感培养出来,然后才能推广到社会和家庭中,把自己变得和天地一样高远厚重。
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有喜怒哀乐,怎么把喜怒哀乐之情与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这一点即涉及到理智,也涉及到道德的规范。儒家在思考时始终有两个基点:一个通过教化、引人向善,二是内外结合。法家是由外......余下全文>>
中国古代在讨论哲学问题的时候,有两个出发点:一是中国哲学、中国思想非常早就从宗教里边脱离出来。古人非常早就摆脱了早期宗教的信仰,把目光注重于人文社会,关注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道德和伦理的建构。因此,先秦诸子所说的天,有宗教意义上的天,自然运行之天,也有道德意义上的天。道家认为天是一种义理,天是有规律的,人应该按照天地运行的规律来生活,而儒家认为天是一种道德规范和渊源,人和天是一体的。秦汉儒家认为,天看到人间有不平之事的时候就要降下灾异;看到人间有非常好的举止或者好的行为的时候,就降下祥瑞,形成了天人感应之说。二是谈天人关系到时候,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对人的阐释上。人的性命是怎么形成的?性情是怎么回事?道和德之间的关系如何?人和自然的关系怎样?如何认识外物?这些都是先秦诸子讨论的热点。《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的道德感与人间德行是相对应的,人的本性是合天命的。郭店竹简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人的本性是从命里来的,命由天定,性由命定,天有道德感,人的命、人的性和天是一样的,都体现为道德,这样人伦便是一种道德的实践,这种实践就是要追求善。孟子翻来覆去地论证人性本善,既然人性是善的,天又要求人性向善,作为儒家,就要“修道之谓教”。“道”是儒家的道,表现为天的道德感,按照善而行,就是“道”;通过教育、教化让天下的老百姓都向善,就是“教”。《中庸》开篇三句话,说明了全篇的主旨。二、如何修炼自我?人怎么通过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儒家有一个理想,把自己培养成最完美的人,最完美的人格是有最大的善良、最大的仁爱、最大的真诚、最大地履行道和德,达到内圣的状态。内圣就是要求内心非常的圣明,这不是由外力强加的,可以看成一种完全自觉,而且还要能把这种内在的德行向外施展,以获得成功,这是《中庸》的主体思想。那么,怎么来实现呢?
一是要循性施教、教人向善。既然人性是善的,我们要对人进行培养,按照人的本性来进行教育,这是一个基点。《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如果能诚意正心,就可以与天地参育,不断地追求至诚境界,充分发挥自身善性,先把内心的善感培养出来,然后才能推广到社会和家庭中,把自己变得和天地一样高远厚重。
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有喜怒哀乐,怎么把喜怒哀乐之情与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这一点即涉及到理智,也涉及到道德的规范。儒家在思考时始终有两个基点:一个通过教化、引人向善,二是内外结合。法家是由外......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