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35岁之前的经历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9 15:31
- 提问者网友:我们很暧昧
- 2021-01-29 09:08
杜甫在35岁之前的经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旧脸谱
- 2021-01-29 10:43
杜甫早年的生活情况记载很少,主要从的诗歌中得知。杜甫生于712年2月12日,准确的出生地尚未知晓,但估计在巩县杜甫(今巩义市)。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一个有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他的父亲杜闲,曾官至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审言生闲,闲生甫”。杜甫的母亲是清河东武城(今属山东)人,在杜甫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杜闲续娶卢氏,杜甫并没有从卢氏身上得到多少母爱,反倒是他二姑担当了母亲的角色,把小杜甫抚育成人。杜甫有一个哥哥,早夭,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和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杜甫在诗中常提到他们,但杜甫从未在诗中提到他的继母。
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见杜甫是个早熟的孩子。杜甫幼年很是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但这个早熟孩子超强的记忆力和出众的文学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开元二十九年,他返回洛阳,筑室首阳山下。约在此时,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结婚。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四载秋,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深厚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的齐赵之游。
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见杜甫是个早熟的孩子。杜甫幼年很是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但这个早熟孩子超强的记忆力和出众的文学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开元二十九年,他返回洛阳,筑室首阳山下。约在此时,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结婚。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四载秋,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深厚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的齐赵之游。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第幾種人
- 2021-01-29 11:24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京兆杜陵(西安市东南)人,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少年、青年时期,在35岁之前。这一时期主要是读书、漫游、交友和求取功名。自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七岁时便能诗。在19岁、20岁、25岁、33岁时,曾外出漫游,少者数月,多者几年。先到吴越一带,江南景物给他留下美好印象。其间,开元二十三年(735)曾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中。其后,在齐、赵等地度过一段狂放的生活。漫游中结识李白、高适、李邕。此时,少年气盛,心胸豪迈,壮志凌云,有《望岳》。
·第二,长安困守十年,从35岁到45岁。天宝五年(746),杜甫已经娶妻生子,正式到长安求仕。初到长安,杜甫对自己满怀信心,自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参加科举考试,李林甫不录取一人,称“野无遗贤”。杜甫落选,只得献《雕赋》《三大礼赋》干谒,得玄宗重视,待制集贤院,杜甫甚为得意,然最终也没有获一官半职。日子过得艰辛,或“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自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天宝十四年(755)44岁除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第三,为官、陷贼时期,从45岁到48岁。天宝十四年被任命为县尉、参军等小官,甚不得意,回家探亲。“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赶赴朝廷,半路为叛军所掳至长安。至德二年(757)夏,杜甫逃至凤翔,所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五月因上书救宰相房琯之罢相而与皇帝发生争执而受挫折,八月诏许回鄜州探亲。长安收复,回到京都。不久任华州司功参军,第二年便弃官而去,据说是因饥饿所迫。
·第四,漂泊西南时期,48岁以后。到成都筑草堂居住,有依靠高适之意。上元二年(761),严武任成都尹,为杜甫老友,杜甫出任工部员外郎,不久辞职。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沿江出峡,再次漂游。得夔州(奉节)地方官照顾,居住下来。遇乱,离开夔州,死于从潭州到岳阳的船上。绝笔诗称“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杜甫一生是儒家信徒与诗人的奇妙结合,他的性格中包含着两种不同的因素。一方面,他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把道德、名节、礼法视为人生的基本准则。同时他又受时代风气的影响,颇有张狂、浪漫的一面,早年也曾“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文学世家与时代风尚同时督促他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朽的诗名。作为儒家信徒,他忍辱负重、任重道远、先天下之忧而忧;作为诗人,他直面人生、笔锋犀利,不能苟且求全,任凭情绪支配。困居长安以来的重重磨难与挫折,使杜甫狂放之态收敛许多,然终究不能改变诗人气质。《旧唐书》说他“性褊躁”、“无拘检”、“傲诞”,就是诗人气质的突出表现。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