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在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8期)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2.文章开篇从找手表的故事写起,有什么好处?
答:
3.“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
答:
4.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对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
5.文章结尾一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
《涵养几分静气》参考答案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5 00:09
- 提问者网友:疯子也有疯子的情调
- 2021-02-24 00:08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鸽屿
- 2021-02-24 00:25
【参考答案】 1.涵养几分静气 2.一是以故事开篇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通过这则故事引出本文的议论话题;三是故事可以作为论证中心论点的论据。 3.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 4.理论论证、举例论证。以“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作为理论论据,以毛泽东闹市读书和有人静坐修心的故事作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观点。 5.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强调涵养几分静气的意义及静心功夫的作用。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一叶十三刺
- 2021-02-24 01:06
这个答案应该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