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姓的忻都公的诗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4 18:12
- 提问者网友:骑士
- 2021-04-04 00:07
忻姓的忻都公的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慢性怪人
- 2021-04-04 00:42
研究忻氏史,忻都公是个关键人物。在“东钱湖志”中我们第一次读到了忻都公的一首律诗《咏游东湖》 ∶
草玄阁下任春归,燕子双双款竹扉。
独向武陵长避世,只应鸥鸟共忘机。
万金湖上还垂钓,千仞冈头且振衣。
老阅人间浑戏极,得建摩诘好相依。
而这首诗我们在天一阁的老三房家谱中又一次读到了,可见忻锦崖在编《东钱湖志》 时,有心把忻都公这首诗从家谱中选出来编入书中。而此诗早已刻入老家谱中是毫无疑义的,因为编《东钱湖志》 时还没有这部民国己未年重修的老三房家谱呢。
只是在老三房家谱中把这首诗的题目错了一个字,将“咏游东湖” 的最后一个字错为“愿” 字。
另外,在老三房家谱中还有一首失题的“黄莺儿” 词∶
功名忠义,
先抗劲节不避奸。
天颜直犯谪蛟从,
提弋征日边。
跨海凯歌旋顿息,
权威斗印捐。
识卓天见机明决,
憩向白云闲。
(右词赋宏勋公事而失其名)
这首词署宏勋公名,意即为忻都公所作,但后有小注又似乎不是忻都公所作,乃是颂扬忻都公之事,因此我想这首词不同于一般词。
经查词书,“黄莺儿”词牌的字数远比这首词要多,而“黄莺儿令”词牌的字数与这首词相近,且填词之字数、韵脚相押也对,就是断句后有些词意还不好解。有意思的是,用“黄莺儿” 或“黄莺儿令” 词牌填词的人还真不多,因此,不管这首词的史料价值或艺术价值如何,编入词书还是有意义的。 在最近查访忻氏迁移过程的史料时,意外地发现了有关忻都公的另一种史料,由于这是忻氏分支的另一种说法,因此也有必要进行研究。
明代即有忻氏在湖州的德清县居住,这是有文献可证的。在明万历年的《湖州府志》 中记有忻祥是漳州人,当过德清县训导。但我们原先以为德清的忻氏是因为忻祥而迁居在德清定居的,而最近细看清同治年的《湖州府志》 才发现,德清的忻氏竟是忻都的直接传衍子孙,在德清县还有一个忻村地名,现属下舍镇。 据《湖州府志》卷七十八的人物传中记载∶
忻都,字有章,德清人(旧通志作杭人)。顺帝时官至万户,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达常遇春破安丰,据其城后,达分兵围庐州,都乘间率师取之。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徐达引兵昼夜环攻不下,乃于城东坝潜穿隧道,城坏二十余丈。都率兵将走汴梁,达引大军追之,转战四十余里,马蹶被获。残劝之降,怒曰∶大丈夫以身殉国,复何言。从容就戮。
这位忻都在明史中确有记载,是一位元朝将军。但如果这位忻都真是忻氏之祖的话,那么陶公山的忻氏开山祖端一公的上代排行便又难以解释了。同样,在湖州的元代史上也有两任达鲁花赤(知州)是忻都做过的。一任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一月,当了近四年,在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八月才离职,当时的忻都还有昭勇大将军的称号。另一任是在至顺二年(1331年)十二月,当了年,到元统三年(1335年)五月才离任,这位忻都是正议大夫衔,任前是京畿漕运使。和鄞县、定海都有忻都当过官一样,在德清和湖州有过3位忻都,使编地方志的人也不知所从。所以在忻都传后有这样一条注解∶
忻都恐有误,未知所据。郡守表∶元有两忻都。
但在民国《德清县志》中似乎更为明确,称忻都为“德清忻村人” 。我想,这一定是当时有人去忻村采访而得的吧。
不知在德清忻村中是否还保存着老家谱,这将证明忻都与忻氏迁移的奥秘,也将是一次考验忻氏排行的核查,意义确实重大。
草玄阁下任春归,燕子双双款竹扉。
独向武陵长避世,只应鸥鸟共忘机。
万金湖上还垂钓,千仞冈头且振衣。
老阅人间浑戏极,得建摩诘好相依。
而这首诗我们在天一阁的老三房家谱中又一次读到了,可见忻锦崖在编《东钱湖志》 时,有心把忻都公这首诗从家谱中选出来编入书中。而此诗早已刻入老家谱中是毫无疑义的,因为编《东钱湖志》 时还没有这部民国己未年重修的老三房家谱呢。
只是在老三房家谱中把这首诗的题目错了一个字,将“咏游东湖” 的最后一个字错为“愿” 字。
另外,在老三房家谱中还有一首失题的“黄莺儿” 词∶
功名忠义,
先抗劲节不避奸。
天颜直犯谪蛟从,
提弋征日边。
跨海凯歌旋顿息,
权威斗印捐。
识卓天见机明决,
憩向白云闲。
(右词赋宏勋公事而失其名)
这首词署宏勋公名,意即为忻都公所作,但后有小注又似乎不是忻都公所作,乃是颂扬忻都公之事,因此我想这首词不同于一般词。
经查词书,“黄莺儿”词牌的字数远比这首词要多,而“黄莺儿令”词牌的字数与这首词相近,且填词之字数、韵脚相押也对,就是断句后有些词意还不好解。有意思的是,用“黄莺儿” 或“黄莺儿令” 词牌填词的人还真不多,因此,不管这首词的史料价值或艺术价值如何,编入词书还是有意义的。 在最近查访忻氏迁移过程的史料时,意外地发现了有关忻都公的另一种史料,由于这是忻氏分支的另一种说法,因此也有必要进行研究。
明代即有忻氏在湖州的德清县居住,这是有文献可证的。在明万历年的《湖州府志》 中记有忻祥是漳州人,当过德清县训导。但我们原先以为德清的忻氏是因为忻祥而迁居在德清定居的,而最近细看清同治年的《湖州府志》 才发现,德清的忻氏竟是忻都的直接传衍子孙,在德清县还有一个忻村地名,现属下舍镇。 据《湖州府志》卷七十八的人物传中记载∶
忻都,字有章,德清人(旧通志作杭人)。顺帝时官至万户,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达常遇春破安丰,据其城后,达分兵围庐州,都乘间率师取之。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徐达引兵昼夜环攻不下,乃于城东坝潜穿隧道,城坏二十余丈。都率兵将走汴梁,达引大军追之,转战四十余里,马蹶被获。残劝之降,怒曰∶大丈夫以身殉国,复何言。从容就戮。
这位忻都在明史中确有记载,是一位元朝将军。但如果这位忻都真是忻氏之祖的话,那么陶公山的忻氏开山祖端一公的上代排行便又难以解释了。同样,在湖州的元代史上也有两任达鲁花赤(知州)是忻都做过的。一任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一月,当了近四年,在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八月才离职,当时的忻都还有昭勇大将军的称号。另一任是在至顺二年(1331年)十二月,当了年,到元统三年(1335年)五月才离任,这位忻都是正议大夫衔,任前是京畿漕运使。和鄞县、定海都有忻都当过官一样,在德清和湖州有过3位忻都,使编地方志的人也不知所从。所以在忻都传后有这样一条注解∶
忻都恐有误,未知所据。郡守表∶元有两忻都。
但在民国《德清县志》中似乎更为明确,称忻都为“德清忻村人” 。我想,这一定是当时有人去忻村采访而得的吧。
不知在德清忻村中是否还保存着老家谱,这将证明忻都与忻氏迁移的奥秘,也将是一次考验忻氏排行的核查,意义确实重大。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