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和尚坐在悬崖上禅修,掉下去了,韦陀把他救上来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2 22:59
- 提问者网友:我没有何以琛的痴心不悔
- 2021-11-22 02:59
哪位和尚坐在悬崖上禅修,掉下去了,韦陀把他救上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底特律间谍
- 2021-11-22 03:42
高峰妙禅师,这个公案故事如下:
韦驮菩萨发大愿心,护持所有出家修行人,从古至今,未曾疲厌。在禅宗祖师高峰原妙禅师语录中,有一则关于韦驮菩萨的记载,叙述其护法护教护僧伽的公案。宋朝有一位高峰妙禅师,很喜欢打坐,但是一坐下来就打瞌睡。禅坐的目的是要得到禅定,如果有昏沉、瞌睡的毛病,禅定就修不成功。高峰妙禅师为了对治自己昏沉的毛病,就将打坐的地方移到一个悬崖上,崖高数十丈,如果昏沉来了,一不小心就栽下去,一定会粉身碎骨。高峰妙禅师藉此来警惕自己,希望能改正打坐昏沉的毛病。可是习气难改,才一打坐不到几分钟瞌睡就来了,一个筋斗整个人就栽了下去,高峰妙心想这下子一定是死定了。但是在半空中,突然有一股力量将他救了上来。高峰妙觉得很奇怪,就问:“是什么人来救我?”只听到空中传来一个声音:“我是韦驮菩萨。”听到这句话,高峰妙禅师心里想,认为自己修行实在是了不得,竟然能感得韦驮菩萨来护法,于是问韦驮菩萨:“世界上像我这么精进用功的人有几个?”韦驮菩萨回答:“像你这样修行,没有功夫,只会打瞌睡,你还自以为了不得。像你这种人,如恒河沙一样多。从今以后,五百世我不再护你的法了。”一世一百年,五百世就是五万年。高峰妙禅师听到韦驮菩萨五百世不来护法,心里真是难过。但是回头一想:修行是自己的事,菩萨护不护法与自己何干?菩萨不来护法,自己还是要修行;即使菩萨来护法,修行还是要靠自己成就。菩萨不来护法,也是因为自己憍慢、懈怠,是自己不对。于是高峰妙生起大惭愧心,更发愿要不惜生命地修行,唯有成道,才能广度众生,否则就只能如行尸走肉一样地活在世界上,最后与草木同朽,生命毫无意义。高峰妙禅师又开始打坐用功,日子久了,瞌睡的习气又来了,又是一个筋斗栽了下去,高峰妙禅师心想,这一回绝对是死定了。可是快到地面时,又有一股力量将他救起来。高峰妙禅师惊讶地问:“是谁救我?”“我是韦驮菩萨。”“您老人家不是说五百世不来护我的法吗?”韦驮答道:“因为你有知惭、知愧的这念心,同时又不顾性命地勤奋修行。上求佛道的这念心已经超越五百世了,所以我又来护你的法。”由这个公桉可以知道,一个人有了惭愧、忏悔的心,这就是最大的超越、最大的精进。所以无论是修行也好,或是日常的为人处事也好,只要做错事,就应该知惭、知愧,不但自己的心能得到安宁,业障也能一并消除。“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韦驮菩萨发大愿心,护持所有出家修行人,从古至今,未曾疲厌。在禅宗祖师高峰原妙禅师语录中,有一则关于韦驮菩萨的记载,叙述其护法护教护僧伽的公案。宋朝有一位高峰妙禅师,很喜欢打坐,但是一坐下来就打瞌睡。禅坐的目的是要得到禅定,如果有昏沉、瞌睡的毛病,禅定就修不成功。高峰妙禅师为了对治自己昏沉的毛病,就将打坐的地方移到一个悬崖上,崖高数十丈,如果昏沉来了,一不小心就栽下去,一定会粉身碎骨。高峰妙禅师藉此来警惕自己,希望能改正打坐昏沉的毛病。可是习气难改,才一打坐不到几分钟瞌睡就来了,一个筋斗整个人就栽了下去,高峰妙心想这下子一定是死定了。但是在半空中,突然有一股力量将他救了上来。高峰妙觉得很奇怪,就问:“是什么人来救我?”只听到空中传来一个声音:“我是韦驮菩萨。”听到这句话,高峰妙禅师心里想,认为自己修行实在是了不得,竟然能感得韦驮菩萨来护法,于是问韦驮菩萨:“世界上像我这么精进用功的人有几个?”韦驮菩萨回答:“像你这样修行,没有功夫,只会打瞌睡,你还自以为了不得。像你这种人,如恒河沙一样多。从今以后,五百世我不再护你的法了。”一世一百年,五百世就是五万年。高峰妙禅师听到韦驮菩萨五百世不来护法,心里真是难过。但是回头一想:修行是自己的事,菩萨护不护法与自己何干?菩萨不来护法,自己还是要修行;即使菩萨来护法,修行还是要靠自己成就。菩萨不来护法,也是因为自己憍慢、懈怠,是自己不对。于是高峰妙生起大惭愧心,更发愿要不惜生命地修行,唯有成道,才能广度众生,否则就只能如行尸走肉一样地活在世界上,最后与草木同朽,生命毫无意义。高峰妙禅师又开始打坐用功,日子久了,瞌睡的习气又来了,又是一个筋斗栽了下去,高峰妙禅师心想,这一回绝对是死定了。可是快到地面时,又有一股力量将他救起来。高峰妙禅师惊讶地问:“是谁救我?”“我是韦驮菩萨。”“您老人家不是说五百世不来护我的法吗?”韦驮答道:“因为你有知惭、知愧的这念心,同时又不顾性命地勤奋修行。上求佛道的这念心已经超越五百世了,所以我又来护你的法。”由这个公桉可以知道,一个人有了惭愧、忏悔的心,这就是最大的超越、最大的精进。所以无论是修行也好,或是日常的为人处事也好,只要做错事,就应该知惭、知愧,不但自己的心能得到安宁,业障也能一并消除。“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神也偏爱
- 2021-11-22 04:18
高峰妙禅师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