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字的由来
答案:5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11 03:40
- 提问者网友:杀手的诗
- 2021-01-10 17:33
礼字的由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1-10 18:58
礼,繁体是“示”旁一个“豊”字。
“示”,《说文》:“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天显现岀某种征象,预示岀吉凶,用来告示人们。)(“示”的上部象天,下面的“小”原是三垂,代表日月星。凡“示”字旁的汉字,往往与天地祖宗鬼神有关,如祸福神祖祭祀祥等等。)
“豊”,象形字,象古人祭祀时用的祭器。(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豊”字象豆【古代的一种高脚盘】上放着祭祀的玉。)
所以,《说文》是这样解释繁体“礼”字的:“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履行,用以事奉神灵获得福祉。)以礼祭拜神灵,必须恭恭敬敬,并有庄重的仪式。后来,表示敬意、举行仪式都与“礼”字有关了。
“示”,《说文》:“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天显现岀某种征象,预示岀吉凶,用来告示人们。)(“示”的上部象天,下面的“小”原是三垂,代表日月星。凡“示”字旁的汉字,往往与天地祖宗鬼神有关,如祸福神祖祭祀祥等等。)
“豊”,象形字,象古人祭祀时用的祭器。(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豊”字象豆【古代的一种高脚盘】上放着祭祀的玉。)
所以,《说文》是这样解释繁体“礼”字的:“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履行,用以事奉神灵获得福祉。)以礼祭拜神灵,必须恭恭敬敬,并有庄重的仪式。后来,表示敬意、举行仪式都与“礼”字有关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神的生死簿
- 2021-01-10 21:28
.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制|封建~教。
2.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仪式:典~|婚~|观~。
3.表示尊敬的态度或言行:行~|敬~|有~貌。
4.敬重,以礼相待:~贤下士。
5.表示庆祝、感谢或敬意的赠品:~物|~品|献~|一份~。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2.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仪式:典~|婚~|观~。
3.表示尊敬的态度或言行:行~|敬~|有~貌。
4.敬重,以礼相待:~贤下士。
5.表示庆祝、感谢或敬意的赠品:~物|~品|献~|一份~。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 2楼网友:孤老序
- 2021-01-10 20:52
礼
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奴隶主贵族及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 。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 , 打破了“ 礼不下庶人 ”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奴隶社会的礼已逐渐废除 。孟子把仁 、义 、礼 、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奴隶主贵族及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 。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 , 打破了“ 礼不下庶人 ”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奴隶社会的礼已逐渐废除 。孟子把仁 、义 、礼 、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 3楼网友:天凉才是好个秋
- 2021-01-10 20:06
我暂时保留意见!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