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逸闻趣事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8 08:39
- 提问者网友:遮云壑
- 2021-02-27 23:21
朱自清的逸闻趣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2-28 00:35
其一是说,清华学生不拿他这个国文系主任当回事儿,一位学生因在图书馆找不到所要借的书,竟将电话打到朱先生家里,让他到图书馆帮着找。其二是说,朱先生的课比较枯燥,只有三人选修,到了后来就剩下了一个人。这个人正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王瑶。有这样一个得意弟子,朱先生大可欣慰,但问题是,假如王瑶一生病,朱先生的课就上不成了。
散文大师朱自清则曾经为了散文《荷塘月色》中关于“蝉”夜间“鸣”与“不鸣”而困惑。因为在他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为此中夜间的蝉声之句,30年代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说出自己的看法:“……蝉子夜间是不叫的。”为了得到确切的夜蝉叫与不叫的结论,朱自清向周围的同事询问,同事们大多同意陈读者的看法:蝉子晚上不叫。朱自清又请教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刘先生对此细节也无亲身经历,他没有装出权威的样子随意回答朱自清先生。为了求证,他翻阅了多种有关昆虫的专著,几天后,他拿出一段书中的抄文,对朱自清说:“好不容易找到这一段!。”这段文章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但在一个月夜,此作者却清楚的听见它们在叫。朱先生由于刘教授自己没有表态,在复读者的信中表态:以后散文再版,他将删除“月夜蝉声”的句子。以后的一两年,此事常常萦绕于朱先生的脑海中无法忘怀。于是他便常常出外,在树间聆听。不久,竟然两次在月夜听到蝉子的叫声。后来陈读者又引用王安石的《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自此朱自清才较为释然,最后终于没有删除“月夜蝉声”之句。
一件逸闻,描画出了大文学家朱自清先生和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各自治学的严谨。体现了一种“求实”的科学精髓。
散文大师朱自清则曾经为了散文《荷塘月色》中关于“蝉”夜间“鸣”与“不鸣”而困惑。因为在他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为此中夜间的蝉声之句,30年代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说出自己的看法:“……蝉子夜间是不叫的。”为了得到确切的夜蝉叫与不叫的结论,朱自清向周围的同事询问,同事们大多同意陈读者的看法:蝉子晚上不叫。朱自清又请教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刘先生对此细节也无亲身经历,他没有装出权威的样子随意回答朱自清先生。为了求证,他翻阅了多种有关昆虫的专著,几天后,他拿出一段书中的抄文,对朱自清说:“好不容易找到这一段!。”这段文章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但在一个月夜,此作者却清楚的听见它们在叫。朱先生由于刘教授自己没有表态,在复读者的信中表态:以后散文再版,他将删除“月夜蝉声”的句子。以后的一两年,此事常常萦绕于朱先生的脑海中无法忘怀。于是他便常常出外,在树间聆听。不久,竟然两次在月夜听到蝉子的叫声。后来陈读者又引用王安石的《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自此朱自清才较为释然,最后终于没有删除“月夜蝉声”之句。
一件逸闻,描画出了大文学家朱自清先生和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各自治学的严谨。体现了一种“求实”的科学精髓。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