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西安的佛教分别是哪些宗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5 21:09
西安的佛教分别是哪些宗
最佳答案
中国佛教宗派在隋、唐时期已形成为八宗,除天台宗、禅宗成长在江南外,其他六宗均发祥成长于长安。由于当时长安高僧辈出,各有专论,已成为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 三论宗

  三论宗是以姚秦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依据。此宗是注重研究理论性的学说,而弘传于僧肇。昔日印度龙树著有《中论》以“八不”之说为中心,多方面发挥宇宙万法当体性空而无于缘起的中道之理。又著有《十二门论》以解释一切有为无为诸法皆空之义,龙树的弟子提婆,著《百论》,破斥一切有所得邪计邪执。三论宗所依的这三部正典,原系鸠摩罗什在西域沙车从须利耶苏摩探究方等经典及《中》《百》《十二门》等论。姚秦时来到长安盛倡龙树、提婆之学,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僧肇又从罗什受业,助其译经,著《般若无知论》《宗义》及《不真空论》,发挥诸法缘生性空之理而确立了三论宗义。

  三论宗的中心理论,是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此说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等一切万有只是众多的因缘和合而生,所以无自性,无自性即毕竟空无所得。为了阐明这空无所得的道理,更立有破邪显正、真俗二谛、八不中道三种法义。又依无所得理,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迷无悟,湛然寂灭,实无成佛可得。但依假名门,也说迷悟和成与不成。这就是由于众生根器有利钝,感障有厚薄,成佛也有迟速之义……

  什肇之学原在北方流行,后得僧朗传播流入南方,梁武帝时,曾在栖霞寺大弘三论之学。后有吉藏发扬摄岭相承的学说才建成为一大宗派。隋大业二年(606)吉藏到长安住,著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诸疏及《三论玄义》。唐武德时吉藏被选为十大德之一。吉藏一生讲三论一百多遍,并著《大乘玄义》《二谛义》等。他发扬罗什、僧肇乃至僧诠、法朗一系的三论义学体系。从而完成三论一宗的大业。此宗曾传入日本,在奈良时代甚为流行。但三论宗吉藏一系流行不久,即因天台宗、慈思宗相继盛行而逐渐衰微。由于三论原译自草堂罗什,故罗什被尊为宗祖,草堂也因此而奉为祖庭。

  (二) 律宗

  律宗,是中国佛教中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的一个宗派。它所依据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以广释戒律,胜弘律学为宗旨。

  据僧史记载,汉地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始于曹魏嘉平中(249—253)。当时中天竺昙柯迦罗来到洛阳,看见中国僧人只剪落须发,而没有受戒,于是译出《僧祗戒心》,即摩诃僧祗部的戒本,以为持戒的准绳。又请梵僧建立羯磨法(即受戒规则)创行受戒。此后二百余年,印度流传的《十诵律》等四部广律,也先后在中国译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毗尼母论》等五种。通称为“四律五论”。

  四律是:①《十诵律》60卷。②《四分律》60卷。③《摩诃僧祗律》40卷。④《五分律》30卷,均为姚秦时所译。五论是;①《毗尼母论》8卷。②《摩得勒伽论》10卷。③《善见论》18卷。④《萨婆多论》10卷。⑤《明了论》一卷。为姚秦、刘宋时译。

  《四分律》译出后,流行于南北各地,并弘通独盛蔚为一宗。此宗译出60年后,北魏孝文帝时代(471—496),先有法聪律师在平城开讲此律。到了慧光律师,对《四分律》的研习弘通逐渐盛行。造《四分律疏》百二十纸,并删定《羯磨戒本》,奠定了此宗的基础。后来形成四分律宗是智首的法系。智首在长安弘扬律学30余年,他的弟子道宣继承他的遗范,广事著作,并用大乘教义解释《四分律》,大兴四分一宗。

  道宣,京兆人,15岁出家,从智首受具足戒,钻研律学。唐武德七年(624),道宣人终南山住净业寺和丰德寺潜心著述,历经太宗直至高宗乾封二年(667)圆寂,前后弘宣律学40年,著有《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三卷,《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二卷,《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12卷,《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六卷,《比丘尼钞》六卷,合称五大部。

  中国佛教各宗,向以律宗为基础,故《十宗略说》《八宗纲要》,各宗派源流等,均以律宗为首列。律是经、律、论三藏之一,从教义上讲,戒是戒、定、慧三学之首。道宣律师在论律中指出:“戒本防非,谅符身口,定惟静乱,诚约心源;慧取闲邪,信明殄感。”故凡学佛者戒为首要。经云:“佛灭度后,以戒为师,若无戒律,便无佛教。”

  中国佛教律宗是以道宣为开祖,以净业寺为祖庭,因寺在终南山,后人即称道宣所弘传的《四分律》学为“南山宗”,并称道宣为“南山律师”。道宣门下有受法传教弟子千人,特出的有大慈、文纲等,文纲和他的弟子道岸相继弘传其遗教。此外,道宣门下弘景的弟子鉴真于开元年间在扬州大明寺以戒律化导一方。时有日僧荣睿等来华求法,于天宝元年到扬州礼请他到日本弘传戒律,他历尽艰辛前往日本,在奈良筑坛传戒,敷弘律藏,日本律宗由此肇始。

  南山律在宋元时代虽被漠视,明末清初又有大德弘传。近代律学大家弘一大师称:“南山律依《四分律》而成,能适合我国僧众之根器。”故至今出家僧徒仍以《四分律》学为行持之楷模。

  与道宣同时并弘《四分律》的还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开创的相部宗;西太原寺东塔怀素开创的东塔宗,与道宣并称律学三家。

  (三)净土宗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创自东晋庐山慧远,至唐初善导而立宗。以三经一论为依据,三经者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一论即《往生论》。以持名念佛为宗旨,以往生净土为目的。晋安帝元兴元年(402),慧远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周续之等123人,于精舍阿弥陀佛前建斋立誓,结社念佛,共期西方。

  庐山慧远之后,在北方弘传净土法门的就是北魏时代的昙鸾,他在洛阳遇菩提留支,授以《观经》而专修净业。后至山西玄中寺,自行化他,流布弥广,奠定了后来净土宗的基础。

  其次是唐初的道绰,在山西石壁玄中寺继昙鸾之后弘扬净土法门,发明掐珠念佛,数豆念佛,大力推行持名念佛,凭借弥陀愿力往生极乐国土。

  至唐贞观中,善导前往玄中寺从道绰听讲净土要旨。后到长安,在光明寺、实际寺宣扬净土教义,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往生礼赞偈》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以文章之多少论轻重,而是抓住本质展示净土立教的精神。由昙鸾首倡,经道绰推广的持名念佛,至善导终于被确定下来。《观无量寿佛经疏》的宣示,确立了净土立教的宗旨,汤用彤先生说:“中华净土宗为初唐高僧善导所创。”因而普遍尊善导为净土宗开祖,并以善导的塔庙——香积寺为祖庭。

  唐开元中,善导的《观无量寿佛经疏》等著作已被日僧玄昉带回日本,后被日僧源空所崇奉,确立纯粹念佛,他力往生的教义,创立了日本净土宗。

  (四) 法相宗

  法相宗。亦称唯识宗,因此宗在慈恩寺开创,故又称慈恩宗。是中国佛教一个大乘宗派。此宗崇奉印度大乘佛教中从弥勒、无着、世亲相承而下。直到护法、戒贤的瑜伽一系学说,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及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场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迦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依据,阐扬法相、唯识的义理,故称法相宗或唯识宗。

  此宗是由于玄奘翻译及其有关思想十分丰富就奠定了法相宗理论的基础,由弟子窥基著疏阐扬始建立了本宗。它是一个有高深哲理的宗派,它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玄奘门下的主要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以及被视为别系的圆测等,对唯识一宗的理论都有著疏,发扬师说,弘传其宗。但直绍其传,又能光大者当推窥基。窥基著有《瑜伽论略纂》《杂集论疏》《百法论疏》《因明大疏》等,有“百本疏主”之称。法相一宗内容从此充实。而盛极一时,自后慧沼、智周传承两代,各有阐扬。日本学问僧道昭、智通来长安从智周学习,还将法相宗传人日本从未中绝。

  (五)华严宗

  华严宗是唐代高僧贤首大师(法藏)所开创的一个佛教宗派,因又称贤首宗。此宗所依经典是《华严经》,因此名宗。又因此宗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也称法界宗。此宗的学统传承,一般作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杜顺原名法顺,曾师事因圣寺僧珍,受持定业,后住终南山宣扬《华严》,教化道俗,著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智俨从杜顺出家,受戒后到处参学,后从智正听受《华严》,著有《华严经搜玄记》十卷、《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等,并经常讲说《华严》。法藏依智俨为师,并听受《华严》,深通玄旨。28岁在太原寺为武太后讲《华严经》,至此广事讲说、著述并参加翻译。译成《新华严经》,连讲30余遍,著有《华严经探玄记》20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华严游心法界记》一卷,《华严经旨归》一卷,《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华严三昧观》一卷,《华严经传记》五卷,《华严经问答》等。他还吸收了玄奘所译经论中的一些教理,用以发挥《华严》圆融无碍的缘起学说。晚年撰《新译华严经略疏》,写到第19卷而圆寂。此宗的观门、教相,到法藏才建立周备,从而开创了华严一宗。

  法藏的弟子很多,又经其慧苑、法铣两传至澄观。澄观从法铣研习《华严》,深通玄旨,曾作《随疏演义钞》90卷,并著有《华严经纲要》三卷,他以恢复华严的正统为己任,专心弘扬法藏教义。他的弟子宗密得到他的《大疏》及《随疏演义钞》,从事研习,深得旨趣。随侍数年,后入终南山的圭峰兰若,以诵经修禅为业,著有《华严经论贯》五卷,注《华严法界观门》等,他的学说是融合华严宗与禅宗的禅教一致论。宗密圆寂后,遇着会昌法难,经论散佚,此宗一度衰微,到了宋代又有复兴,历元、明、清尤由不少大德继续弘传。

  (六)密宗

  密宗,亦称真言宗,是中国佛教传授密教的一个宗派,由于此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相应而获得成就,故名密宗。

  密教在印度为大毗卢如来开创,在印传了四代。于唐高宗永徽年中,有印度沙门阿地瞿多来长安抄译《陀罗尼集经》12卷。并在长安建立陀罗尼普集会坛,传授灌顶。在中国弘传纯粹密教乃至蔚然建立宗派的,实始于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的瑜伽密教。

  中国密教的建立源自善无畏从那烂陀寺密教普德、达摩掬多传授瑜伽三密总持法门。唐玄宗开元四年(716),从中印度携赍梵本,经西域来到长安弘化。玄宗礼为国师,于大兴善寺设立译经院。他于开元五年即译出《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七卷,唐沙门一行亲承讲传,笔受口诀,撰成《大日经疏》20卷,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善无畏又继续译出《苏悉地羯罗经》六卷,并撰《禅要》一卷。他的传授以胎藏界密法为主,开元二十三年(735)圆寂,葬于龙门西山。

  在开元八年(720),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同他的弟子不空相继也来到长安弘法,建立曼荼罗灌顶道场,其所传弘以金刚界密法为主。由于善无畏、金刚智和弟子不空的弘传,为两京许多缁素学者进行灌顶,始形成了以修持密法为主的一个宗派——密宗。

  开元二十九年(741)金刚智圆寂后,弟子不空于天宝元年(742)率弟子含光、慧*(上巩下言)、李元宗等僧俗37人航海到狮子国,依止普贤阿阇黎,入坛重受金刚顶瑜伽秘密总持、五部灌顶、曼荼罗法、三十七尊护摩等法,并广搜密乘经轨等千二百卷,于天宝五年(746)返归长安,玄宗延至宫中,设内道场,请受灌顶,又开坛广为四众授法。

  不空于大历九年(714)圆寂,他的特出弟子有含光、慧超、惠果等六人,而以青龙寺惠果承其法脉。有日僧空海于贞元二十年(804)赍国书来长安从惠果受两部大法,及诸尊瑜伽等,后归日本,开始弘传瑜伽密教。开创了日本真言宗,被誉为弘法大师。日本真言宗现发展为48个派,1200万人。

  关于汉地相传的密宗教义,在观诸法空、无相理的基础上,结合着三密、四曼、诸曼茶罗、本尊瑜伽等事修,实行“当相是道,即事而真”的现行方便,以期现证悉地乃至成佛为宗旨。

  汉地密宗有金刚界、胎藏界两部,金刚顶部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依之建立金刚界曼茶罗。胎藏部以《大日经》为根本经典,依之建立胎藏曼茶罗。以上两种曼茶罗传入我国不久,互相授受,就融合为一体了。

  附:

  (一)信行所创的三阶教

  信行,是我国隋代倡导三阶教(佛教一个支派)的一位大德。俗姓王,今河南安阳人。17岁出家,于相州法藏寺受戒,博涉经论,重视行持。认为佛教须应时宜,实行济度,不应空讲理论。又比丘生活方式,对于菩萨行颇多不便,因此,他于法藏寺舍了具足戒。

  信行舍戒后,极力宣扬大乘利他精神,并且亲服种种劳役,节衣缩食,救济贫穷并供养三宝。虽舍戒而并不还俗。于是有一些僧徒造门诘问,信行说明他要创立新宗的企图。他认为隋代已是末法时代,应因时设教,以法验人,从而依末法观创立三阶教义。他把整个佛法分为三阶,阐明机教相应与根行相契。谓第一阶为大乘根机,属于正法时代;第二阶为三乘根机,属于像法时代,以上第一二阶教中有大小差别之法,名为别法;第三阶为世间普通的根机,属于末法时代,不论大小乘法,必须普敬普信,名为普法。普法就是末法众生惟一得救的法门,有很多人从他化导,奉以师礼。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他在相州光严寺,发愿为皇帝诸师父母乃至一切众生,施舍身命财物,建立礼佛、转经、众僧、众生、离恶、头陀、饮食、食器、衣服、房舍、床座、灯烛、钟呗、香、柴炭、洗浴等16种无尽藏行,“愿施无尽,日日不断”,直至成佛为期。开皇七年(587),信行已经48岁,他写信给相州知事,誓愿顿舍身命财物,从事无尽藏的布施,要求相州知事代为奏闻,让他推行这个志愿。

  这时左仆射(丞相)高熲,闻信行盛名,因请隋文帝召他入京,并施资于长安真寂寺建立别院,供养信行居住。信行教导弟子悉行头陀乞食,日止一餐,他又效《华严经》常不轻菩萨的榜样,路上遇人,不问男女,悉作行礼,谓之“普敬”,他领导的教团很快得到许多道俗的信奉。他晚年多病,于开皇十四年(594)圆寂于真寂寺,年55岁。弟子净名、慧了等300余人,依林葬法,收其遗骨起塔于至相寺旁,门徒殁后皆葬于此,建为信行塔院,称为百塔寺。

  三阶教把全部佛教依时、处、人分为三类,每类又各分为三阶。所谓时的三阶,即以佛天灭度后初五百年正法时期为第一阶,次五百年像法时期为第二阶,一千年后的末法时期为第三阶。所谓处(即所依世界)的第三阶,处有净土、秽土之分。净土是第一阶一乘所依的世界,秽土是第二阶三乘及第三阶世间众生所依的世界。所谓人的三阶,是依人的根机而区别的。第一阶是最利根的一乘,包括持戒正见与破戒不破见两种根机。第二阶是利根正见成就的三乘,包括戒见俱不破和破戒不破见两种根机。第三阶则为戒见俱破的世间颠倒众生的根机。

  三阶教以苦行为宗旨,反对净土宗所提倡的念佛三昧,主张不念阿弥陀佛,只念地藏菩萨。说一切佛像是泥龛,不须尊敬;一切众生是真佛,所以要尊敬。这些宗旨与当时佛教界的理论和行持不协调,因此不断受到打击,终至断绝。

  三阶教被隋文帝接纳后在长安化度寺即真寂寺及光明、慈门、弘善、慧日五寺建立三阶道场,以化度寺为中心,建立无尽藏院。以后发展到京城内55寺各有三阶禅院,其住持相续近200年,僧尼二众有千人以上,都奉三阶教法。从信行圆寂后,至唐开元年间前后百余年三阶教遭到四次打击,历经隋开皇二十年,唐武周证圣元年,圣历二年至开元十三年(725)命诸寺三阶院除去隔障,和大院相通,使三阶教僧与一般僧侣同居,不得别住。所有三阶教籍全部除毁,至此,三阶教逐渐消亡。

  三阶教的七阶礼忏,由信行编出有《七阶佛名》,作为日常礼佛忏悔的仪式,即所称《礼佛忏悔文》,是三阶教徒持诵的课本。《七阶佛名》的礼诵次序是:敬礼常住三宝,叹佛功德,普光佛等53佛,释迦佛等35佛,宝积佛等25佛,忏悔文、梵呗文、说偈文、三皈依文、无常偈等。这一系的宗教仪式,成为后世中国僧侣晚课及“打普佛”的母本。

  (二)天台宗所依法华经渊源于古长安

  天台宗这个佛教宗派,是由隋朝天台山一位大德智凯,称智者大师所开创,后世称之为天台宗。此宗的教义正依《法华经》,所以也称法华宗。据《法华》一经,本译自草堂寺(在今户县)罗什法师。天台宗虽然说产生和成长于江南,而其传播实渊源于古长安。例如,日本国的日莲宗是根据草堂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而创宗,他们便尊罗什为祖师,拜草堂寺为祖庭。所以说天台宗是属于长安佛教传播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全部回答
多为禅宗净土 也有密教 其实分的并不是很详细 很多师父都是 共修的
西安在唐朝的时候是帝国的首都,是东方文明的中心,也是中华文明黄金时期的具体体现。远望八百里秦川,一片黄土之下,曾经有过多少繁华似锦。如今明月还在,苍翠的南山也依然注视着脚下忙忙碌碌的众生。云起云落,战火硝烟,多少帝王霸业,锦绣繁华,如今却都在这一抔黄土之中埋没着。
常听人说古城西安历史文化背景雄厚,然而那曾经称雄于世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汉唐之都所留下来的只是现在遍布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低档商品和著名的西安小吃吗?难道只是拥挤的马路和街角污浊难闻的垃圾吗?与罗马城的壮观的斗兽场和辉煌的图拉真广场废墟所代表的古罗马那雄浑的气势相比,很难相信这两个城市曾经都是在公元初时期东西方世界两大文明的中心,但历史毕竟是历史,一个时代过去,会留下一些历史的遗迹,就像潮水过后的沙滩上会留下许许多多的珍珠和贝壳,一个曾经延续了上千年的文明,一定也会留下些什么。任何一个满怀强烈寻宝情结的人都会对长安的现状与历史的威名之反差感到迷惑不解,那个古老的文明之都在哪里呢?那些传说中的浓厚历史文化氛围在哪里呢?
当人们把目光转向古老的佛教和那些破旧不堪的寺庙时,却发现了深埋已久的闪亮色彩。在长安城的周围有许多寺庙,寺庙在城市的发展阶段中是精神文化生活的中心,这一点和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中教堂的作用非常相似。尤其是在意大利的许多古老城镇,城市的建设基本上都是以教堂广场为中心的。从村庄向城市发展,一般是先修建一座教堂,然后大家围着教堂修建自己的房屋住所,在房屋住所周围再修上通往教堂的道路,许多年以后一个小城市就形成了,教堂在城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非常明显。或者是先有了聚居区,然后传教士的出现带来了基督和教堂,宗教和教堂给城市带来了凝聚力也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寄托。和西方不同的是,佛教与寺庙并非中国本土的宗教,所以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在中间阶段才出现,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众多的寺庙建在首都的周围自然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长安城周围包括关中地区这些寺庙与中国本土的佛教宗派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目前所知的著名寺庙大约有三十一处,其中公认的被列为佛教宗派祖庭的就有六处。佛教从印度传至中国,在长安这个地方生根发芽,繁衍出六大门派的分支,就像一棵大树,在长安这个城市开始分叉顺着不同的方向向着中土大地枝繁叶茂地生长开来,子子孙孙,生生不息。
传到中国的佛教原有小乘大乘之分,小乘佛教分为成实宗和俱舍宗,自晚唐后便不再受重视。而在中土发扬光大的八大门派,源自佛祖涅盘四五百年后龙树创立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中国兴起八大门派,三论宗、天台宗、维识宗(法相宗)、华严宗、南山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
其中禅宗在中国流传最为久远,历久不衰,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达摩祖师渡海东来,在河南少林寺面壁传道,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另外天台宗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除这两个宗派之外的其他六大宗派祖庭均在长安,秘密就隐藏在那众多破败不堪的寺庙当中。
一个佛教宗派的创立绝非靠一时之机遇,而需要极其严谨的宗教思考和深刻的人性洞察,还有独一无二的机缘和凡人绝难承受的辛苦。一个开山立宗的宗派所以能创立,应该有五个主要的方面,要看其所依据的佛教典籍,佛法教义,历史人物传承和对时代的影响,还有一点就是要有个创始地的道场来弘扬其佛法。一个城市的历史上如果能有一处宗派祖庭所在,就足以让后人感到荣耀了,然而,在长安这个地方,中国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中居然有六个俱创始于此,这使长安成为独一无二的城市。仅此一点,完全可以证明长安在中国佛教史、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长安与中国佛教之渊源是任何其他一个城市所难以匹敌的。这也许就是长安这座伟大城市的雄厚文化底蕴之重要组成部分。
拨开重重迷雾,我们仿佛已经看到那千年尘封的辉煌和一个黄金时代的灿烂。
密乘祖庭——西安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市城南小寨附近,是个繁华热闹的场所。始建於晋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原名“遵善寺”。隋文帝杨坚在兴建都会大兴城(今西安)时,敕令建造了大兴善寺作为国寺。因隋文帝在北周时原为大兴郡公,故取“大兴”二字和“靖善坊”,的“善”字命名。
大兴善寺是中国佛教密宗祖庭,唐玄宗开元初期(716—720年),印度佛教密宗传播者“开三元十”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寺里译出密宗经典五百多部,大兴善寺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也成为中国佛教密宗圣地。其主要经典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密宗从印度传到中国,又从中国传向周边的日本,朝鲜,据说密宗最早传到西藏是由当时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经典和僧人并修建了寺庙,后来著名的莲花生大师从印度入藏后才发扬光大起来。今天的密宗以西藏地区为盛。
密宗属龙树所创大乘佛教之一派,据说是释迦牟尼涅盘之后化身金刚持私下对信徒传播的佛法,区别于佛祖当年公开演讲之佛法,即称之为显宗的各宗派。简单的说,各派之间对佛法的认识不同,修持的道路不同,但最终目的应该都是求证佛果一途。但在对如何成佛的理解上却有很大不同,密宗认为可通过修炼“即身成佛”。小乘佛教最早是由印度社会最高等级的婆罗门人士为主要组成的,据说要经过数十世乃至成百上千世的修炼和转世才能得成正果,就是成佛。而大乘佛教的提倡者是以普通大众为主要组成的,比成百上千世的修炼稍微容易些的是认为可以在数世的修炼之后可以成佛。而密宗又是更近一步地发展出了即身成佛的认识。据说末世的时候一些方便的法门会大兴其道,现在密宗和净土宗等方便的法门比较盛行似乎印证了这种说法。
密宗的魅力在于其神秘性和独特的翻转法则,神秘性在于义理和修持方法世世代代师徒私下相传。密乘有四个殊胜之法优于显宗:首先新入门的弟子先受灌顶,熟知一切修习本尊,念诵真言(咒语)等方法;其次根据弟子的身心根器,可修持不同等级的密乘,无有艰难;最后根器锐利的信徒有缘修持大乘密法。所以密典常称密乘修持法“方便众多,无有艰难之殊之法”。密宗相信,通过苦修佛法可以得到神通。一些史书中记载着高僧不可思议的神奇传说。而翻转法则更令人印象深刻,这是藏传佛教最本质的原理之一,它的解释就是,既然这世界是虚幻的,那么就没有什么法律,而当修行者故意地去触犯社会的禁忌之时,他更能看清这世界的虚幻性,更能大澈大悟。所以对于一个密宗修行者,破坏世上的一切准则,禁忌是他天赋的任务。翻转法则的具体运用就是不禁酒肉不禁女色,但这都是为了修行的必要,有一个专用术语来称呼藏传佛教秘密修练术的动机和基本运做方式,叫做“仪轨”。
公元804年曰本僧人空海入唐求法,在西安青龙寺拜惠果为师,回国后开创了日本真言宗(即密宗)。这惠果大师似乎也曾在长安的卧龙寺住过,因终日长卧不起,人称卧龙禅师。
如今青龙寺已由日本人捐资修缮一新,大兴善寺也正在重新整修当中,一些和尚僧人也在里面出出进进招呼香客了。然而仔细体味大兴善寺中和尚的眼神,似乎有一些颇让女士感到莫名不安的东西。如果各位有心领略一下密宗的奥妙,不妨到大兴善寺略窥一二。
三论祖庭——户县草堂寺
草堂寺位于西安郊区户县圭峰山北麓,距西安约35公里,该寺约创建于东晋末年,距今一千五百多年。这里东临淄水,南对终南山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草堂寺内松柏参天,翠竹轻拂,亭阁玲珑,意境幽邃。
现存草堂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逍遥园内一部分。后秦国王姚与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圆内建草堂寺,供罗什居住。由于鸠摹罗什译经场以草荐盖顶,故得名为“草堂寺”。
要想明白鸠摩罗什为什么是个关键人物,需要了解一点大乘佛教的历史传承,大乘佛教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公元1-5世纪为初期阶段,盛行空宗,经典有《般若经》等,印度大乘论师龙树及其弟子以论释《般若经》思想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创立了中观学派,著有《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等。
二、5-6世纪为中期阶段,盛行有宗,经典有《涅盘经》等,唯识学在这一时期兴起。
三、7世纪以后为后期阶段,盛行密教。在鸠摩罗什到长安之间,内地大小乘佛教并行传播,大乘的《般若经》、《正法华经》等已风行社会。般若学居于佛教理论的主导地位,它以性空学说与玄学贵无论相互诠解,形成了玄学化的佛学,有六家七宗之分。
鸠摩罗什在弘始三年(401)被迎请至长安,入逍遥园及大寺草堂译出的74部384卷佛经,主要为大乘佛教第一阶段的经典。1、般若经类:《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金刚般若经》;2、《维摩诘经》;3、《妙法莲华经》;4、中观论书:《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大乘佛教,特别是般若中观学说通过鸠摩罗什和他的弟子传播到大江南北。鸠摩罗什是中观学在中土的最初传播者。罗什所传龙树、提婆的中观思想,在罗什入关前,是中国哲学所从未有过的,它的输入,使当时盛行的般若学各派看到了大乘空宗的正真面貌,也由此把般若理论推向了高潮。
据史记载,罗什宣扬般若性空之教,为四方学者所宗,道流西域,声被东国。后秦弘始三年(401)来到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四方义学沙门闻风而至者800余人。盛倡龙树、提婆般若性空学说。门人号称三千,著名学者不下数十人,唯有僧肇精纯守一,得罗什之真传。罗什、僧肇之后,长安大乱,僧徒四散,三论传承,记载不明。南传罗什之学者虽不乏其人,但对后世均无甚影响。此学所以传承不绝者,端赖以《华严经》、“三论”命家,兼修禅观的僧朗。僧朗有得业弟子僧诠。僧诠门徒数百,上首弟子有法朗、智辩、慧勇、慧布4人,其中最著者为法朗。他在僧诠门下,禀受《华严经》、《大品》(即《摩诃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僧诠殁后,于陈、永定二年(558)奉敕移住兴皇寺,被尊为兴皇大师。陈、隋三论学者多出其门下。其中最著名者为吉藏。他著作宏富,陈义精微,评判由晋以来各家学说,亦采取南北各派长处,大凡当时流行的经典,多为注疏。
吉藏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摹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摹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
三论宗在唐初胜极一时,并流传到日本等国。当时,除吉藏一系而外,同时弘传三论的学者亦复不少。因此三论学说在初唐曾盛极一时。后来法相、华严、禅宗相继成立和流行,此宗逐渐不振。但大历(766~779)年间,金陵有玄璧法师弘传三论,浙江金华有慧量法师专讲三论。虽至中唐,传三论者尚有人在。会昌禁佛之时,此宗章疏被毁殆尽,几成绝学。清代末年,海运畅通,杨文会居士始从日本将此宗失传的章疏著作取回,世人方能探讨而窥其全貌《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合称三论,主要发挥《般若经》的中道思想。罗什译出三论后,师徒相继研习,传承不绝。至齐朝已来,曾一时冷落。梁代从僧朗、僧诠到法朗,三论学大兴,隋朝吉藏(549-623)是法朗的弟子,正式创立三论宗。世称新三论宗,而称吉藏以前的三论学(宗)为古三论宗。其基本理论是"八不中道"论和"真俗二谛"论。三论宗理论承传至唐代渐衰,作为宗派早已不独立了,但其哲学精神却深入在中国佛教的整体中。
根据中道实相的理论,说诸法寂灭无生,本来清净,无众生可度,亦无佛道可成。但就世谛假名门,说有迷有悟,有佛有众生。并说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此宗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故,为无明妄想所蒙蔽,虚妄分别无我谓有我,执外境为实有,所以成为众生而流转生死,若能彻悟诸法毕竟空寂,顿歇无明烦恼,除去颠倒妄想,而本有的法身佛性、万德庄严自然显现,名为成佛。然由于众生根性有利钝,惑障有厚薄,成佛就有迟速。利根众生,一念成就八不正观,深悟诸法无生,可以顿得佛慧。钝根众生,经历三大无数劫,积修万行,经过五十二位次最终达到佛果妙觉。成佛与否,关键在乎迷悟。
草堂寺是个美丽的地方,夕阳西下之时,悠悠南山,朗朗晴天,田野炊烟,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传说中的能散出飘向长安城的烟雾就在草堂寺后院竹林深处的一口枯井之中,是为长安八景之一。
寺庙以佛教宗派出名,佛法借寺庙而光大,而城市以寺庙而光彩,寺庙又以城市为依托,唐朝时的长安城,应该是个胸怀博大的城市,包罗万象,思想自由。隋唐时的长安,是个佛教气息浓厚的地方。各种流派的学说相互辩论,比肩齐美,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上各种思想发展的兴盛。佛教太深奥了,很怕说着说着就此跑了题,先停下来休息一下。
唯识(法相、慈恩)祖庭——西安大慈恩寺
大慈寺恩在现在西安市的南郊,该寺创建於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高宗孝子为太子时,为纪念其亡母文德皇后,报答慈母的养育恩德而建造此寺,故名“慈恩寺”。举世著名的大雁塔就在寺中。
现在来西安游玩的人都知道有个大雁塔,然而却很少人注意到,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曾经是我国伟大的僧人唐玄奘所开创的佛教宗派-维识宗的祖庭所在。贞观十九年(645年),西天取经度过艰苦17年的玄奘法师回到长安,奉旨任大慈恩寺上座,主持翻译佛经,宣讲唯识宗等佛教教义,使大慈恩寺成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祖庭。在此后后十九年里,玄奘译出经论25部,总1335卷。玄奘大师圆寂以后葬在了长安县兴教寺,距大雁塔不远美丽的樊川。
维识宗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而得名,又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法相宗。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主要理论有三性说、五重观法、因明学说。
维识宗认为世界现象都由人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所变现,而前七种识再据以变现外境影像,缘虑执取,以为实在。又认为在阿赖耶识中蕴藏着变现世界的潜在功能,即所谓种子。其性质有染有净,即有漏无漏两类。有漏种子为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为出世间诸法之因。从而说明未来出世者种姓有声闻、独觉与菩萨三乘之别,又有不定为何乘之“不定种姓”与三乘也不得入的“无种姓”,因而建立五种姓说。这与向来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不同,是该宗中心思想之一。
维识宗在日本亦有流传。唐永微四年(653)日僧道昭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南寺传。开元四年(716),日僧玄昉从智周学法,归国后以兴福寺为中心传法,称北寺传。新罗智凤、智鸾、智雄亦从智周学法相而弘传于日本。法相宗是日本奈良、平安时代最有影响的宗派之一,至今流传不绝。
大慈恩寺中的大雁塔在唐朝就盛名远扬。中国维识宗的创立就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成果。唐玄奘,一个伟大的名字,将会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净土祖庭——长安香积寺
香积寺位于现在西安市南郊的长安县境内,也是中国净土宗祖庭,寺庙的旁边宽阔的子午大道即将修通。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善导圆寂,弟子怀惮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士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唐朝的香积寺位於古都西安城南约35华里处,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这里南临滈河,北接风景秀丽的樊川,滈河与潏河汇流萦挠於其西,整个寺院幽而不僻,静而不寂。
净土宗的创立与创始人物有紧密的关系,该宗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
善导(613-681年)是唐朝弘扬净土宗的祖师,号“莲花第二祖”。净土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为主要经典,主要宣扬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平日持戒极严,除研读教义,劝化他人外,总是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传说他念佛一声,即有一道红光从其口中出,十声百声光明如前,称“光明和尚”。他用布施来的钱财,书写了《阿弥陀佛》数万卷,书净土变相三百于壁,把净土宗经典中叙述的人物故事用图画描绘出来。近代新疆吐峪沟高昌故址出土的许多古代写经中,也有善道作品。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善导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它四种为助业,显出正名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4、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其与善导的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同时信众认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它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8世纪时,善导的《观经疏》传入日本。12世纪日僧源空依《观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传净土念佛法门,创立日本净土宗。其弟子亲鸾又开创净土真宗。
华严祖庭——长安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西安南郊长安县韦曲东南少陵原半坡上,距西安城约15公里。寺居高临下,襟山带河,殿宇庭院精致幽邃。它俯视樊川,西望神禾原,南望终南山的雾岩、玉案诸峰,正如唐朝诗人岑叁题寺诗中所赞:“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可见自然环境的优美。华严寺建於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九年(803年),古“樊川八大寺院”之一,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华严寺历代传承法师有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等。杜顺着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他为华严宗在观行方面的“无尽缘起说”和判教方面的“五阶次等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人追其为华严初祖。但实际创宗人是法藏大师。法藏(643-712年)是西域康居国人,l7岁从智俨大师学〈华严经〉。唐圣历二年(699年)受诏为武则天说《华严经》,使其“豁然领解”。他还为唐中宗、唐睿宗授菩萨戒,被封为国师。唐中宗还特地为他造了五所华严寺。法藏以《华严经》为依据,吸收了玄奘新译理论,完成了判教,充实了观法,建立了华严宗风。因此,中国佛教便以华严寺为华严宗之发源地。其实《华严经》应是鸠摩罗什在草堂寺翻译出来的,所以草堂寺也被尊为华严祖庭之一。
华严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其理论有四法届、六相、十玄门等。
当时法藏大师有弟子多人,以慧苑为上首。但慧苑因作《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15卷,与法藏学说相左,被列为异说。唐大历中,法铣(据说为慧苑弟子)着《刊定记纂释》21卷,其弟子澄观着《华严大疏》及《随疏演义钞》,皆力斥慧苑之作,以恢复法藏宗旨。但澄观仍杂有不少禅宗、天台宗的见解。其上首弟子宗密主张融合华严与禅宗,提倡教禅一致。在会昌禁佛中,此宗同受打击。宋初,长水子璇以弘传宗密之学为主;至其弟子净源时,华严宗始得中兴。净源弟子义天本高丽王子,北宋元佑初年,携带该宗久已散佚的疏钞多种来华,使其得以复传中土。三年后,携佛典及儒书1000卷回国,华严宗遂传入高丽。其后道亭、观复、师会、希迪各作《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注解,世称宋代华严四大家,继有义和、鲜演、戒环、祖觉等相继弘传。元代敷演《华严经》的有盘谷、文才、了姓、宝严、春谷、大同、宝觉、善学、普瑞。明代有圆镜、祖住、明得、方泽、洪恩等人,明末祩宏、德清、智旭,也都研习过法藏、澄观的思想。明末清初有明源及其弟子续法,均以振兴华严宗为己任。清初弘传华严者,北方有大义、来舟、通理,南方有巢松、一雨、蕴璞、昧智、心光、佛闲、读彻及居士彭绍升(尺木)等人。清末杨文会以及月霞也均以弘阐华严著称。
律宗祖庭——终南山净业寺
净业寺位于西安南郊长安县终南山北麓之凤凰山(亦称“后岸山”上),距西安市约35公里。凤凰山山形如凤,地脉龙绵,山势奇古高峻,林壑深幽。净业寺踞处山腰,坐北朝南,东对青华山,西临澧峪河,南面阔朗,可眺观音、九鼎诸峰,是净心清修的道场。净业寺始建於隋末,唐初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场,因而成为佛教律宗发祥地。
律宗经典为《四分律》。相传释迦在世时,为约束僧众,制订了各种戒律。第一次佛教结集时,由优婆离诵出律藏。其后因佛教各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传戒律也有所不同。据僧史记载,中国汉地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始于三国魏嘉平(249~254)中。时中印度昙柯迦罗来洛阳,见中国僧人只落发而未受戒,即译出摩诃僧祗部戒本,以为持戒的准绳。又请印度僧立羯磨法(受戒规则)创行受戒。正元(254~256)中,安息国沙门昙谛来洛阳,译出法藏部羯磨,从此中国僧众受戒即依法藏部的作法。及至慧光造《四分律疏》,并删定羯磨,始奠定该宗基础。慧光弟子道云传道洪,道洪弟子智首,慨叹当时五部律互相混杂,即研核古今学说,撰《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影响很大。智首的弟子道宣,专研律学。继入终南山潜心述作,着《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后被称为五大部。他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从而正式形成宗派。与此同时弘扬《四分律》的有相州(今河北临漳境内)日光寺法砺,他和慧休合撰《四分律疏》、《羯磨疏》等,开创了相部宗。又有西太原寺东塔怀素,曾入玄奘门下,撰《四分律开宗记》,采用新译的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论的解释,批评法砺《四分律疏》的错误而被称为新疏。后又撰《新疏拾遣钞》、《四分僧尼羯磨文》等,开创东塔宗。南山宗、相部宗和东塔宗后被称为律宗三家。其间互有争论,尤以相部宗和东塔宗争论最烈。嗣后相部、东塔两系逐渐衰微,只南山一系传承独盛,绵延不绝。按照四分律宗自已的承传,道宣是第九祖,前面还有昙无德、昙柯迦罗、法聪、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智首八人。
道宣(596-667年)自幼聪慧,9岁能作赋,l5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先后依止智顗、智律师钻研律学,曾在大禅定寺听智首律师讲《四分律》四十遍,历时十年。尔后,道宣律师四方参学,武德七年(624年)道宣结庐终南,始居白泉寺、丰德寺,后得护法菩萨“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实势,道可习成”之示,送移居净业寺。此后四十馀年,道宣律师除两次出山,被礼请参加玄奘法师在长安弘福寺、西明寺组织的译场外,其馀时间均在净业寺潜心禅定,研究律学。他曾因严持戒律、精修般舟三昧而感天人送供,天神护法。道宣律师以大乘教释《四分律》,广宏律学一脉,他的著述中有关《四分律》的疏、钞极多,其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补遂机羯磨疏》、《四分律含注式戒本疏》被称为“南山三大部”,再加上《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等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唐乾封二年(667年)他在终南山清宫精舍创立戒潭,依真所制的传戒、受戒仪规为诸州沙门二十馀人传授贝足戒。所著《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成为后世戒潭之模范。道宣律师生平“三衣皆拧,一食唯菽,行则杖策,坐不倚床”,其道行盛名远播西域。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十月三日圆寂,葬於坛谷石室。唐高宗诏令天下寺院供奉道宣律师画像,并令名匠韩伯通为其塑像。后人因其长期居住终南山,尊称他所弘的《四分律》马“南山宗”,亦尊俑他为“南山律祖”。
律宗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
乘车线路:城南客运站乘车去沣峪口也可以在郭杜倒车
票价:不要钱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鑫达寄售行在什么地方啊,我要过去处理事情
判断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男友说万一娶没钱怎么娶我
为什么别人的空间说说每个人评论的都是同一句
海伦凯勒和他的老师______________合著的自传
常熟市鸿泰制衣厂怎么去啊,有知道地址的么
敬神之心在圣经那章那节
怎样暗示让男生告白
河南爱玛车业有限公司南门地址有知道的么?有
这句话到底是谁写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邵阳县政务中心在哪里啊,我有事要去这个地方
坝雨大桥地址有知道的么?有点事想过去
昆山市新颖模具厂地址在什么地方,想过去办事
、-How about summer camp?-I should say it
小杨商店我想知道这个在什么地方
推荐资讯
耳机连续用了8小时,正常音量,会不会坏呀?
北汽威旺m20故障代码c2.50.34.52
豪门鞋族是什么样的呢
银行卡丢失了怎么冻结
windows7旗舰版管理员密码如何破解,求视频,
刀剑封魔录全系列多功能修改器 v1.2.RAR解压
区黑区黑是什么意思
螺旋钢管理论计重和按过磅有什么区别
陕西华盛旅游有限公司这个地址在什么地方,我
剪刀大法能找手机吗
笔记本开机屏幕出现彩色条纹,用几分钟后就恢
a站和b站各有什么特点?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